蓝与白,是福清核电站的两大主色调。坐落于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的海滨,福清核电站绘就了一张蓝天白云碧海交相辉映的核电发展蓝图。
2015年5月7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正式落地福清核电。走近“华龙一号”工程,只见整片工地吊塔林立、一片忙碌,准备装配“华龙一号”的5号机组核岛安全壳已经接近封顶。和旁边采用二代改进型技术的4号机组核岛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大块头”,明显“胖”出了好几圈。
“这是因为我们的厂房披上了双层‘铁布衫’。”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才形象地比喻。在“华龙一号”的安全设计中,加入了防范大飞机恶意撞击一项,特别采用了内外壁结合的新型独特设计,“外壳能够抵御外部灾害的袭击,内壳则可以维护整个防御厂房的完整性和密封性。”
事实上,双层安全壳只是“华龙一号”全球领先的安全技术指标中的一项——反应堆采用的177堆芯,不仅可使发电功率得到提升,也降低了堆芯线功率密度,提高了安全性;反应堆采用单堆布置,优化了核岛厂房布置,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实体隔离。
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之后,核电站能否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对此,福清核电交出令人安心的答卷。
“‘华龙一号’抗震设计基准提高到了0.3g加速度,在二代改进型机组0.2g加速度的指标上再次提高0.1个数值。”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薛峻峰介绍,“相当于可抵抗9级以上地震。”
内部风险的防范也是保障核电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此,“华龙一号”首次明确提出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薛峻峰介绍,以往的核电站执行安全功能主要依靠能动安全系统,电厂一旦发生事故,首先要停堆,之后再把反应堆的余热带走。福岛核事故之所以发生,就因为反应堆虽然关停,但外部电力缺失,热量没有及时导出来,最后造成堆芯熔化。“华龙一号”在设计中,除了传统能动技术,还增加了自然循环、重力等非能动系统,无需电源支持,也能保证反应堆安全。
福清核电站在建设伊始就把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在项目建设最初,进行厂址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福清核电有限公司环境应急处处长黄鸿介绍,福清核电厂三面环绕的都是浅海,不满足海啸发生需要有近千米水深的条件。国家地震局还对整个区域进行了地质情况分析,确保机组设计能够达到安全标准。福建近几年经历的最强台风是今年9月在厦门登陆的“莫兰蒂”,按照核电设计的安全标准,还未达到启动应急措施的级别。
从建设伊始的精心选址,到日常运行的每个细节,安全始终被摆在第一位。
福清核电的每名员工都有一个特殊习惯——电话沟通必须往来答复确认三遍。“为了防止人为因素导致操作失误,我们要求远程通话必须‘三向沟通’。”黄鸿说。为了防人因失误,福清核电定期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涵盖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多种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