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西北大门”,沿着G214国道旁的一条山路蜿蜒而上。历经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海拔5000多米、云雾缭绕的山峰。俯首,奔腾的澜沧江尽收眼底;仰头,近在咫尺的蓝天仿佛触手可及。俯仰之间,山头飘扬的一面面“电建蓝”旗帜映入眼帘。一群中国电建建设者们在此“鏖战”,以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饱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与锐意进取精神的高原铁军建设华章。
2023年7月,水电十四局中标华能澜沧江新能源公司迪庆纳古100兆瓦光伏发电设备采购及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项目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巴美村,场址海拔在4800米至5200米之间,是目前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光伏发电项目。
用心用情赢民心
巴美村落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强度的太阳辐射成就了光伏发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乃是项目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村民们对土地与自然有着崇高的敬意。村口曾经有一扇小小的木门,村民们习惯将木门关起,避免牲畜进村踩踏耕地。
在项目建设前期,随着建设者们陆续进场,安静祥和的村庄对于建设者的到来充满了疑惑和不信任。昨天来过,今天又至,接连几日,十几号人不断前来。村民们询问:“会不会影响耕地、草地?可别影响了我们放牧牦牛,会不会采摘我们的虫草、松茸?那可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前期进场的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奔向村落的“大礼堂”,解答村民提出的各项问题,常常一谈就是一整天。
对于环境问题,副指挥长韦国旭一行反复向村民们解释:光伏厂区建设用地为裸岩地貌,厂区附近的二类林地不在建设范围内。并且项目在施工完成后会进行植被适用性试验恢复,以确保环境得以恢复。
在不懈的努力下,云边的小村庄路口,换上了一扇崭新的电动伸缩门。即便有了这样的变化,村民们仍会“不经意”出现在施工区域附近,就是为了看看我们是否遵守承诺,行动显然是更具说服力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民在放牛回来时会主动热情的跟大家打招呼,会在饭后和项目员工们一起打篮球,还告诉建设者们:“大礼堂是大家一起跳舞聚会的地方,等有机会,让你们也感受一下”。
电建人用真心与行动架起了连接双方相互信任的桥梁。
海拔高斗志更高
摆在眼前的另一个难题,是在海拔为4800米—5300米的场区施工。佛山乡的白露时节,澜沧江边的行人基本只着一件短袖。而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顶,与云雾扑面而来的是寒气、雨雪和冰雹。“十里不同天”,正是最好的描述。
从巴美村到光伏厂区的主干道可谓“历经艰辛,修建不易”。主干道大部分位于沼泽区内,受雨雪天气、大型运输车碾压的影响,更多时候,它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坐在车厢里,人们会随着车辆呈“Z”字形摇摆晃荡前行,沿途路过一个又一个光伏方阵,每个方阵上都清晰地标明了方阵号以及责任人。纳古项目的电建建设者们,有在高原地区工作经验丰富,敢为人先、敢打头阵的“高原牦牛”,也有入职两个月一腔热血的“初生牛犊”,更不乏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老黄牛”——高军峰,在项目现场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模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红粗糙的脸庞,干裂紫绀的嘴唇,“蜕变”极大,当照片传来时,大家纷纷感叹已然“认不出”“怎么变成这样了”。身为安全总监的他,整日在一线忙碌奔波,大家笑称他“爱管闲事”,然而正如他所说,管安全无小事。看到他被晒得蜕皮,大家劝他涂点防晒霜,可天刚蒙蒙亮,就只见他提着保温壶、抓起帽子,又急急忙忙奔赴现场了。在项目部,大多数人在与家里人通话时,都会听到家人说“变憔悴了”“晒黑了”。初入职场的新人们在谈及自身感受时,纷纷提到了认同感。
新员工们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入职第一天来到现场,跟在师傅身后,悉心研读图纸、详览规划,直至如今,已然能够独立负责责任区域,并且可以依据现场施工情况,对人员配置以及材料准备等事宜做出详尽安排。当提及困难挑战时,他们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秉持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都能,我也能”的信念。在这条成长之路上,身边师傅的言传身教可谓功不可没。
副指挥长高贵富总操着一口曲靖方言,无形中拉近了他与新生的距离。闲暇时,他是大家亲切的老乡,工作时他是有问必答的好师傅。每天他早早赶到现场对厂区工作做详细安排,傍晚时又针对当天生产进度对次日的工作进行预安排。
自2023年8月前期人员进场以来,虽然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但这支队伍中没有一位同事离开。水电十四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将整个团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大家不言放弃,脚踏实地地投身于项目建设之中。
困难多办法更多
面临高海拔施工、气候复杂多变、高原反应强烈等恶劣条件,项目陆续出现现场工人流失、设备降效严重等问题,为此,项目部优先选用拥有高原施工经验人员,选用抗高原型设备,在住宿区、施工区规划时提前预留并已搭建临时应急场所,设置氧气舱、发放氧气袋及应急药品、配置应急车辆,并联合医院成立应急小组,做好充足人员安全保障。
5000米海拔的现场“指挥部”手机仍然能正常通讯,16千米的电缆线随群山到达东西片区,移动信号塔修建完成后,项目部安排专人每日进行维护,保证了建设过程中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光伏厂区附近的生活营地周边无供电系统,哪怕使用柴油发电机也仅能维持白天用电需求,无法满足夜间施工用电、生活用电需求。经试验后,项目部创造性地就地取材,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作为白天供电主要电源,夜间采用柴油发电机持续供电至夜间11点。做到确保24小时供应热水,为参建员工提供后勤保障。
为改善当地路况,纳古光伏项目部对几十公里的巴美乡村公路进行了大量改扩建,并安排装载机每天清理滚落在路上的石头。项目部采用无人机、履带式设备运输山地光伏组件,有效解决了在泥泞、沼泽、陡峭道路上运送的安全问题,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和工期。同时还探索使用光伏吸吊机辅助人工进行光伏板安装,有效缓解高海拔地区人工降效的问题。
施工过程中,纳古光伏项目部以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激发参建员工干事激情。通过无人机对光伏厂区各施工区域进展及现场地质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巡查,针对现场实际开挖中土壤含水量大、地形复杂,材料运输与集电线路施工协调难度大等困难,项目部以集中引排、埋设涵管、修建排水沟、加深基础等方式,降低对施工的影响,于施工区域设置错车道、中转场,集电线路施工区域设置联络员进行协调等,在确保材料运输不受影响的同时加快集电线路施工。
纳古光伏项目是水电十四局承建的超高海拔地区代表性光伏项目,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十四五”新能源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实现高质量履约,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源投入,更需要全体建设者们的精神之光。它是建设者们携手并肩走过的雪深没过膝盖的场区,是冰碛石区那震撼人心的“破冰行动”,是月均23天的雨雪、冰雹天气,还是海拔5000米处的那顶绿色办公帐篷。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电建的雪域追光者将持续秉承“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铁军精神,力保纳古光伏发电项目10月30日完成安装目标,实现年度并网发电目标,在高原创造进度奇迹,打造精品工程,展现中国电建良好形象。
远眺纳古光伏发电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