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长路当歌 砥砺前行——记青海高原工匠张永生

水电四局发布时间:2024-03-14 18:11:09  作者:何芸芸

青海高原工匠、青海省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青海省2020年度现场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水电四局“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金牌员工”“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这是近年张永生的荣誉称号。15年基础设施工程一线工作生涯,张永生靠着爱岗敬业、担当作为,走出一条闪闪发光的人生之路。

实践之路:以实干逐梦

张永生毕业于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当他选择工程这条路时,就注定在风吹日晒中度过。自参加工作起,他一直奋战在施工一线,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从东南到西南,辗转多个省份,先后扎根在宁杭客运专线、渝广高速公路、江门胜利南路延长线、建个元高速公路、526国道岱山段改建工程等项目。谈起过往,建个元项目是张永生从业以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兴隆隧道是该项目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8843米,最大深埋437米,跨越了断层破碎带等软弱地层13处,关隘众多,难点重重。

任何值得到达的地方都没有捷径,隧道开挖每时每刻都需咬紧牙关。施工过程中,隧道先后遇到溶洞、涌水30多次。有一次地质条件突变,掌子面塌方,张永生从白天忙到凌晨,只为确保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

云南群山环绕,项目地处峡谷,连一块平整的地都没有。顺着兴隆隧道出口到斜井的路上,溪边有一条4公里的泥泞小路,山林茂盛,山水湍急,整个项目没几个人走过这条路。项目前期进场踏勘阶段,张永生总是拄着竹竿,一次次反复跨越小溪,一次次搬石头过河,一次次走在泥路上,为现场提供技术方案,攻克技术难题。

他咨询专家、查阅资料、请教工人,创新使用聚能管水压光面爆破,改进了围岩较差、岩体裂隙发育导致光爆效果一般,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的爆破方法;优化了之前无导爆索相连的炸药爆破时差;避免了柱状药包殉爆的现象发生,保证了同圈眼的共同作用效果。

“隧道安全大于天、隧道问题不过夜”。在张永生的领导下,通过方案专家论证、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掌子面素描等积极措施,兴隆隧道平均每个掌子面月进尺110米。随着困难解决,工程顺利推进,项目获得了“青海省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荣誉。

成长之路:以匠心筑梦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张永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干就完了”。平日里他平易近人,是青年员工一起打球聊天的好伙伴。工作中他雷厉风行,是青年员工争相学习的好榜样。

“工程人,少不了吃苦。青年员工要脚踏实地,才能将目标变为现实。”学海无涯,不断进取,就是张永生的目标之一。说学就学,说干就干,白天到了现场,跟监理对接问题,跟工人探讨意见,逐一记在小本上;晚上十一二点,加班查阅资料,分析当前困境,学习工程知识,是张永生的家常便饭。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学习考取了公路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一级建造师。

建个元项目,工程技术人员10余名平均年龄25岁,工作经验不足3年。张永生注重对青年职工的引导,严格落实“导师带徒”,积极引导大家投入各项科研课题中,最终获得一系列技术成果,同时提升了青年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项目部也先后获得水电四局“先进项目部”、个旧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在岱山项目,他依然积极投入到对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每次到工地,他都向年轻的技术人员提问,引导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思考,学思用结合,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疑惑和不理解时,他都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直到大家理解、弄通为止。

张永生带领项目团队实现了党建工作和项目生产经营的有效融合、齐头并进,先后获得水电四局“先进党支部”“先进项目部”“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创新之路:以行动圆梦

“在工作之余,我希望大家读书、进步,对专业技术保持探索欲,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践验证知识。”张永生说道,“希望我们青年员工每干完一个项目,都能吃透相关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张永生说到做到,不仅鼓舞大家,更是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助力项目提质增效。2019年张永生创新工作室成立,这是由张永生牵头,20余位专业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攻关团队,为大量技术型人才成长提供了平台。

隧道开挖传统中多采用简易开挖台车,台车来回移动,不仅耗时费力,存在危险系数。工作室第一道难题,就是改进隧道开挖立架台车。于是,从整体设计、到明确分工等细节考虑,张永生带着10余名工程管理人员开始了摸索阶段。

从尺寸等各项数据、到钢材选择,到台车各方面强度、刚度、稳定性的验算……整个团队耗时一年,用大大小小上百张的图纸和验算终于让多功能台车的二维数据变成了3D模型,再从3D模型变成实物设备,在兴隆隧道出口洞内试验成功。

《一架多功能作业台车》获得了国家工信部成果登记证书,并评为国内领先水平,2020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得2020年度青海省质量创新项目一等奖。《一种隧道支护作业台车》荣获“首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这些沉甸甸的成果就是对创新工作室最好的肯定,鼓舞了这个“小”团队的所有人。

科技创新,永不止步。张永生带着工作室成员趁热打铁,在岱山项目,针对海域滩涂施工特殊性及“一天两潮汐”对于施工的不利影响,积极展开技术攻关,技术研究成果《海域段桩基施工钢平台施工工法》获评2021年度“青海省省级工法”,《一种海相泥浆改性阻隔海水离子侵蚀桥梁桩基的测试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钻孔平台搭设结构》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了近60项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专利53件,提炼工法26项,获得省级QC成果多项,1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获得工信部登记证书,3项成果分别荣获“首届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优胜奖。通过技术攻关,助推施工生产稳步向前、提质增效,在同行业推广。匠心印证初心。随着一座座精品工程拔地而起,张永生串联起项目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未来,他将继续以专注的匠心与不变的初心,向着更高的目标一路前行。


张永生(中间)现场工作中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