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白鹤滩镇,这里正在发生一件大事,与此相伴的是数十万人生活质量上的巨大改变。这里也在发生着一件件小事,温暖人心,彰显中国电建的央企责任与担当。
早晨八点半,陈星来到办公室,打开窗子,窗子外面就是奔涌的金沙江、苍茫的高山,和远处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这座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有着世界最大的水工地下洞室群,有着世界第一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世界综合难度最大的高拱坝。
作为全过程勘测设计单位中国电建华东院的一员,她是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也是白鹤滩水电站的见证者。这里是她的家乡,也是她正在奉献青春的地方。
然而,令外人不曾料想到的是,她与中国电建的缘分早在16年前就已经结下了。
延绵十六年的电建情缘
2004年,九岁的陈星在白鹤滩镇解放小学就读二年级,家庭靠种甘蔗一年的收入只有几百块,这笔钱不仅要用来支撑一个四口之家的生活开销,还要给年迈瘫痪在床的爷爷买药治病。家住金沙江边的陈星,经常看着汹涌澎湃的江水,想象着大山外面的世界,立志要“读”出大山去看看。
同样这一年,中国电建华东院全面展开了白鹤滩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本着对西部教育的一片热心,华东院向全院职工发起了结对资助困难学生求学的倡议,党员干部韩建定与陈星结对,从此在千里之外的杭州,陈星多了一个亦师亦友的“韩叔叔”。那年陈星9岁,在此后十几年的岁月里,他们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在那个还没有4G和微信的年代,一封封最朴实无华的书信承载着温热的鼓励和梦想的力量,穿山越岭将东部城市与西部乡镇的两颗心联结起来。
“陈星你要记住,学习不是因为叔叔的资助而好好学习,我只是在你学习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你一下,我只希望你为自己,为改变你落后的家乡努力学习”“不要因为家庭贫穷而成为你学习、成长的阴影”韩建定在寄给陈星的第一封信中写道。
“在我心中,您就像甘甜的雨水,我就像一棵快要干枯的小草,在我无助的时候,您给了我帮助,在我落后的时候,您又给了我鼓励”,陈星在信中说道。年复一年,陈星的字迹由稚嫩生硬变得娟秀工整,小姑娘也逐渐长大了。
在六年级的时候,陈星第一次与这个来自杭州的“韩叔叔”见面,“韩叔叔”为她带来了文具、书包作为见面礼,羞涩的她呆呆地望着韩建定,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两个人在教学楼下合了一张影。多年后,陈星告诉我们,那个书包直到用烂她也未舍得丢掉。而陈星不知道的是,韩建定也把她的一封封亲笔信留存好,连同这段回忆一起,视如珍宝地保存至今。
从“走出”到“走回”,映家乡巨大变迁
2014年,陈星如愿考上了大学,那是她第一次踏上去向远方的车,走出大山。那一年,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启动开挖,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上大学的时候,每当和别人谈论起自己的家乡,她都会十分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这座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她依旧会时不时和韩建定打个电话、发条微信,简单的问候,蕴含着跨越代沟、距离的深厚的情感。在韩建定眼里,陈星依旧是第一次见面时候的那个眼里有光的小女孩。
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星说“水电站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我们这边的交通,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她的父母现在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
大学毕业那年,那个一直想要走出大山的她,毅然决然地做了一个相反的决定,她要回到家乡去,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而这也是韩建定一直以来所期望的。她来到了中国电建,成为了像“韩叔叔”一样的人。谈到对陈星的期望,韩建定说:“陈星和白鹤滩水电站是一起长大的,将来发电后,希望她可以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仍能为白鹤滩水电站发光发热”。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陈星只是结对助学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在2003年-2015年间,中国电建华东院资助白鹤滩工程所在地中小学特困学生达到1541人次,资助金额约67万元。远在千里之外的叔叔阿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物质上的支持,还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始终鼓励他们追求美好,向光而行。
除结对助学外,华东院勇于担责、敢于担当,自告奋勇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2014年巧家“8.03”地震受灾后,华东院人的身影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为救灾募集物资;派出工程专家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承担巧家重建的总体规划、投资估算、前期设计咨询、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在巧家16个乡镇,近200余个项目中用青春和热血续写了华东院的责任与担当,荣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近年,华东院积极开展“暖冬关爱行动”,每年搜集对口捐助小学贫困学生的“微心愿”,并帮助他们实现愿望,2019年资助巧家县药山镇大村小学20余名学生实现了“新书包”“棉服”等心愿。华东院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购买扶贫产品、提供就业岗位、精准扶持贫困职工等方式,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切实做到“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韩建定与陈星合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