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于彭祥伟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
刚过完23岁生日的他又迎来了他的驻村“生日”,距离他到甘孜州德格县吉陇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刚好满一周年。
“其实,到这之后对日期已经没什么概念了,每天都是干劲满满。”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埋头整理着村民的建卡资料。
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感触颇多。
“这次我一定要去”
时光倒回至2020年,刚毕业的彭祥伟稚嫩、青涩,在水电七局双江口水电站开启了他的入职初体验。与其他“新人”一样,毕业时的雄心壮志、入职后的现实落差,都让这个年轻人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隐隐约约感到一丝迷茫、无措。直到有一天,关于扶贫干部的新闻让他有了新的方向。
“我当时在网站上看到分局康永伟、杨新两名扶贫干部的报道,当地藏族聚居区群众的生活现状让我深受感受,全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更让我感到自豪。要是我能参与多好啊。我还年轻,也想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祖国的高原地区奉献自己。”
虽然当时没机会,但这一颗“梦想的种子”自此扎根在他的心里。
有期待、有努力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2020年底,经过成千上万的奋斗者齐心协力,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2021年,水电七局继续帮扶计划,选派乡村振兴干部到德格县驻村,彭祥伟了解之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时的心情,觉得终于有机会了,第一时间报了名。但同时内心也很忐忑。怕适应不了、做不好、自己坚持不了。总之,心情很复杂。”即便过了一年多,彭祥伟回想起当时的“纠结”依然深刻。
“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不是劝说和鼓劲,而是‘小伙子你坚持得了不,你要不再去了解一下情况再做打算’这一类的问询,差点把我吓退了呢。”稍许腼腆的小伙子,在自己21岁的人生里迎来了转变的可能,却又不知道这个可能的明天究竟如何。
好在,青春的梦想能恰逢国家的大计,给了彭祥伟最好的历练机会。
“如愿以偿后的挑战”
从报名到成功入选,再到如愿驻村,近两个月时间,彭祥伟从一名普通水电职工转变成为一名驻村干部。
德格县位于川西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让彭祥伟觉得这是他至今到过最美的地方。
怀着热情和期待,他正式成为了吉陇村的一员。吉陇村,曾是德格县23个深度贫困乡镇中的贫困村,距德格县212公里,全村有108户408人,其中精准贫困户49户161人。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努力过程中,2019年吉陇村顺利实现了全村脱贫,如今的吉陇村条件一天比一天好。
但这与彭祥伟想象中的差距甚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再是玩笑调侃,而是他最深刻的感受。“作为深度纯牧业区,当地牧民群众主要收入为采挖虫草、中药材及部分务工收入。生产条件的落后、适龄儿童放弃学业上山采挖虫草、上厕所洗澡这些基本需求依旧难以满足,虽然已经脱贫,但当地还有很多因‘学’返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自然条件可以克服,但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当地牧民会汉语的寥寥无几,靠着扶贫干部留下的藏语书,彭祥伟在书籍与当地群众交谈之中,靠着当地干部的协助,开始了汉藏语之间的转换和学习。
入户走访、安置公益性岗位、为群众开具各种相关证明、开展群众大会,彭祥伟的驻村帮扶生活就在这样琐碎而又充满挑战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根本没有时间去东想西想的,干好手头上的工作,尽快融入才是当务之急。”
彭祥伟开始边学藏语,边挨家挨户走访,落实防返贫监测“回头看”工作。“在回头看排查工作中了解了当地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后,我迅速将情况进行上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帮扶,比如建立台账,定期进行走访,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等等。”水电七局三分局在了解到吉陇村有关情况后也迅速组织募捐,“情系德格、爱在亚丁”系列捐赠活动在今年4月开启第三季,延续温暖,1100余斤爱心物资、183套文具书包穿越过大渡河,海子山到达了德格县亚丁乡发放到困难群众、学生儿童手中。
越了解,工作就越来越有自信。
“我可以并且会坚持到底”
对于一个“驻村新手”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当地牧民们“等、要、靠”的思想,让努力奋斗成为脱贫致富的原动力,让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双手走上致富路才是根本,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彭祥伟主动联系亚丁乡领导,对群众开展免费的缝纫机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掌握基础技能。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及消费帮扶不断鼓励群众进行就业,助力群众增收。
经过深度调研,村上教育环境不佳,部分适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不高。但乡村振兴,教育为先。“由于当地人才紧缺,读过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去年年底我开始摸排吉陇村适龄儿童入学升学情况,其中有一位叫布都的学生,刚上初三,今年正好毕业,在调查中我尝试问过他的入学意愿,他说他也想继续读书,但如果考不上高中就不读书了。听到这句话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让他们走出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思想。”彭祥伟立即想到水电七局技校的资源优势,并立即联系了技校的老师,咨询藏族聚居区学生入学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要是能通过我们七局技校的资源优势,能真正帮助到藏族聚居区学生继续学校学习,掌握一门技术,能够支撑自己及家庭之后的生活,也算是达到目的了。”彭祥伟也在继续跟进此项工作,争取让藏族聚居区更多的适龄学生能够走出去,真正学习并掌握让自己能立足的技能和本事。
令彭祥伟有成就感的事有很多。他有一条非常宝贝的哈达,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着。“这条哈达是村民松吉泽仁赠送的,也是我收到的第一条哈达。他们家的情况比较特殊,因病返贫,家里五个孩子,生活压力巨大,还欠有外债。连过年吃的糌粑都是别家送的。”了解到这些情况,彭祥伟立即上报乡镇领导,并将他们家纳入监测户进行帮扶,并为其申请低保,每半个月进行监测走访,发放棉被衣物食物等。“每当去他家走访,都会让我们坐下喝茶,拿出桌上仅存不多的麻花、青稞饼招待我们,有一次临走时含着感恩的泪水给我和同事献上了哈达,在那一刻,我愈发明白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意义。”对他而言,他只是做了分内工作,却给当地牧民带来不小的改变。
工作之余,彭祥伟化身“笑容收藏家”,拿起手中的镜头捕捉当地小孩的笑脸,并在六一儿童节时将相框赠送他们。“希望我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懂得学习和努力的意义,将来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短短一年时间,当初那个白净的大男孩在磨砺中逐渐成长,黝黑的皮肤带着高原特有的印记。
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和坚守。彭祥伟的坚守便是在这乡村振兴工作中,真诚又勇敢的矢志奋斗,这是青春的选择,更是价值的传导。
彭祥伟(左二)走访慰问老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