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表彰名单揭晓!水电基础局试验中心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近日,一则消息在朋友圈迅速传开,试验中心团队倍感振奋。
这支“铁军”,常年冲锋在“急难险”前面,在云南红石岩、西藏拉洛、河南西霞院、孟加拉艾萨拉姆燃煤电站等国内外重点项目均有他们奋斗过的足迹。38年来,他们立足试验检测核心业务,在平凡岗位上,用拼搏奋进书写着一个个责任与使命的故事。先后获得“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今年,在五一前夕,捧回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团队”。
魔改先锋,志把废墟变成电站
“世界首座:中国把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建成水电站,年发电量8亿度!”新闻不断播报着。此刻,电视机前的试验人员高宏志激动万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在他眼前浮现,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时间定格在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后,近1000万立方米的塌方体下滑形成堰塞湖,威胁着下游两岸的3县(区)10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的安全。
国家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9天之内险情就得以有效解决。险情顺利化解后,利用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新建一座电站的创新综合治理理念孕育而生。水电基础局也参与堰塞体整治,对这座电站的坝基进行防渗处理,为其提供一道安全屏障。
“防渗体系是堰塞湖整治工程的核心,而混凝土性能是关系到防渗体系稳固的关键环节,急需我们试验中心到项目进行防渗墙混凝土配合比和固壁泥浆配合比的设计和试验。”高宏志接到通知后,便与队友第一时间奔赴了云南施工一线。
“咱们抓紧时间打配比吧”到了项目,大家放下行李,不约而同地一起扎进了项目试验室。
“唰唰”“咔咔”,这些被大众认为的噪音——筛沙声、混凝土搅拌声,却成了高宏志等试验人员在进行反复试验过程中的“交响乐”,大家干劲儿十足。高强度高频次的试拌,混凝土搅拌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短短1个多月叶片坏了5次,他们找来焊工焊好叶片后继续战斗,丝毫未耽误试验进度。试拌计算、筛洗骨料、称量原材、搅拌、倒料、砼工作性能检测等,试验人员披星戴月规范而严谨地做着每个环节。每天成型很多组试块,试验人员需多次倒运,一个抗压试块约16斤,一个弹模试块30多斤。
“从原材料的称量搅拌到检测成型,从收面脱模到搬进养护室养护,是精细活,也是体力活,汗流浃背是常有的事情。有时正打着配比,余震了,好在大家工作未受影响。余震过后,大家还猜下震级,看谁猜的准。”回忆起试验期间的事,高宏志半开玩笑地说。
为了早一天得到配合比试拌结果,试验室的小伙子们每天挑灯夜战,经常加班至半夜,甚至凌晨二三点,有两次试验员因体力不支,第二天累的起不来床。
时光不负有人心。2个月,300多组试件,成型混凝土近5立方米,最终配比强度、弹模、抗渗抗冻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和控制,使130米超深防渗墙能够顺利浇筑,并使接头管拔管过程中混凝土粘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有效提高了防渗墙接头施工质量,也为自动拔管机的顺利使用做好准备。项目经理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试验中心人员好样儿的!你们的尽职尽责,是咱们工程顺利进展的保障!”
送水先锋,助力高原送水攻坚战
5月,内地春暖花开,而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拉洛大坝项目,气温达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试验中心的小伙子们穿着厚厚的棉服在雪后的山涧之中穿梭。张超作为其中一员,今年已是他连续呆在拉洛的第3个年头了,如今工期马上接近尾声,此刻他们兴奋不已,早已忘却了严寒。
对比其他地区的试验工作,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是试验中心团队工作历时最久、所在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尤其是大坝填筑工作的实施已迫在眉睫。作为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部对工程质量把控更是严格,于是选择了检测技术强、服务口碑好的试验中心进行试验检测工作。项目试验室负责人张超与队员毅然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送水攻坚战”。
自项目开工之初,他们便随施工队伍第一时间进场,同步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通过前期对料场的复勘试验得出,原有料场的填筑料源级配不良、含泥量超标等,不满足填筑技术要求,项目部委托项目试验室尝试在项目周边方圆5公里内寻找新的合格料源。
为解决这一燃眉之急,项目试验团队通过探坑开挖的方式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在踏遍了所有可寻找范围后,最终寻找到了几处“料源点”。此时突然下起了大雪,一下就是一整夜,第二天清晨,只见地面上厚厚的积雪足足有十公分。但为了早日找到料源,不耽误工程进度,大家一致决定仍按原计划试验。
由于积雪过厚,在本就没有道路的山涧之中已找不到行进的路,车辆无法行驶。你背设备,我背铁铲,大家默契地背起试验工具。在雪域高原,走一步路需要比在平原耗费3倍的力气,更何况是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但是中途没有一个人抱怨喊累,没有一个人放弃,一步步艰难行进着。到了地点,大家分工协作,动作娴熟地进行作业。为避免衣服厚重影响操作,试验人员果断脱下棉衣。迎着凛冽的寒风,伴着时而出现的高原缺氧,这群小伙子在一天内竟筛出了近4吨砂砾石料。最终寻找到了合适的料源,为顺利完成项目的节点工期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在我们眼中,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所有的一切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张超笑笑说道。试验人员工作的尽职尽责精神感动着项目部的每位员工,同时得到了项目各参建方的一致好评。
修复先锋,操刀“水下修复手术”
2020年4月,水电基础局参与西霞院工程进口检修闸门前铺盖和挡土墙检查修复项目。工程面临水底基面地形复杂,施工受风、浪、流影响大,修复区域内障碍物多,修复工程量大、工期紧等诸多困难因素,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安全风险大,提供适合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成了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水底基础复杂,脱空位置多、深度大的条件下,如何保证水下浇筑的混凝土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如何保证其自密实性?水下20多米浇筑如何保证混凝土不分散?如何保证C30的强度?……”试验中心负责人张宝增瞬间感到重任加身。
西霞院项目如不能在6月汛期来临前修复完毕,届时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想不耽误整个施工进度,这意味着试验中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置出来。
“只要是能更好地服务工程,我们就要跟自己‘较劲儿’,尽力做到最优。”张宝增鼓励大家。
夜幕早已降临,试验室里灯火通明,大家或是在埋头试验,或是阅读文献,或是分析、计算数据、整理结果,偌大的试验室安静的只有敲打电脑键盘和摆弄器材的声音。这不是某天晚上的特殊情况,试验室的灯每晚都会亮到半夜,只为研制出这一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中心这支年轻的队伍,不仅要耐得住高频次的试验强度,同时还要承受住经验浅、不被认可等众多舆论压力。经过三天的高强度工作,他们硬是拿下了这个任务,最终研制出了20米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成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任务的终结,为了让业主信服,证明该配合比能够满足该工程的设计要求,张宝增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模拟演示试验。
西霞院施工现场,在众多专家及试验人员的见证下,新拌制出的混凝土拌合物被缓缓放入装满清水的玻璃容器中,搁置一定时间后水仍保持清澈透明,实现了混凝土在水下高流动性且不分散、自密实的良好效果,彻底打消了专家团队的疑虑,同意将此配合比应用于该工程,现场试验人员如释重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不由自主的顺着脸颊流下。“那泪水是甜的”试验员李宝国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试验中心,类似于这样的事迹比比皆是,攻坚克难,无所畏惧的精神自始至终贯穿团队之中。
如今,那些他们参与过的各大工程均已完工,造福一方百姓。而他们仍不忘比武练兵,扎实前行。连续3年举办“检测技术比武大赛”,极大提高了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先后参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司组织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水泥物理性能”等高难度国家级能力验证活动,均取得“结果满意通知书”。
不管是魔改电站,还是高原送水,亦或是水下修复,都离不开不畏艰,不惧难、不怕险的闯拼精神,这是试验人的风范所在,更是试验人的先“锋”模范所在。
(试验人员在西藏拉洛项目寻找新料源进行颗粒级配试验.张宝增摄)
(试验中心团队.何敏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