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茂:新中国70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回顾

发布时间: 2019-09-23   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王信茂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大步前进,成为全球的电力强国,昂首跻身世界电力工业先进前列。作为这70年辉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让我们共同做一简要回顾。

  一、新中国70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国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全国大多数人口都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普遍存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全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只有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全国电力线路只有6474千米,最高电压等级仅220千伏;全社会用电量仅34.6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只有7.94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老一辈电力职工以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感人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虽然经过近30年的经济建设,但由于受到“大跃进”、“文革”等的干扰、破坏,造成了多次的曲折反复,电力工业艰苦前行。到197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年发电量2566亿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倍和58.7倍,分别居世界第八位和第七位。电网初具规模,建成了22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2.3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2528万千伏安。在近30年的时间里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此时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还不足0.06千瓦和268千瓦时,缺电、限电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形成了“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倾向。电力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二个阶段(1978—2000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从“集资办电”到“政企分开”,电力工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具有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时期。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全国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中国电力职工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努力实践电力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勇于直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悉心探索推进电力健康快速发展之路。当时,我们面对的是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要加快电力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建设资金长期不足的问题。电力工业从以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先导,代之以电价机制的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与发展方针。集资办电充分调动了中央、地方及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释放了社会资本的活力,拓宽了建设资金的渠道,发电规模迅速扩大,电力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先后跃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经济大国,于1996年底跃居世界第2位,到2000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3.19亿千瓦,年发电量1.37万亿千瓦时。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占比达到35.5%。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秦山一期核电站于1991年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我国电网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六大区域电网。我国电源、电网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等电力环境保护方面日益加强,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日渐接近。电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电力发展的规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优质服务水平等普遍得到提高。 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得到基本扭转。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电力工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2000年7月,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美国《财富》世界500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电力体制改革创新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列车的重要引擎。

  第三个阶段(2001—2012年),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全面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得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初步实现了小康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引擎再次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国家启动了以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国务院对国家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组,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履行电力监管职能。至此,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发电侧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我国电力建设持续快速推进,2009年,中国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4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98万亿千瓦时。由于国家支持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2004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电网建设方面, 500千伏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750千伏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特高压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尤其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促成了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实现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随着青藏±400千伏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建成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平台。同时,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力工业在规模、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居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充足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

  第四个阶段(2012—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

  201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发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激励着全体电力职工为之努力奋斗。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新的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电力行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跨区跨省送电,推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利用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扩大“一带一路”电力国际合作,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积极配合,全面推进电力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工业展现全新的发展面貌。

  2013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开始跃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年发电量6.99万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继续呈现总体平衡态势。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非常快,2012年风电装机突破4000万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但是,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全行业协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举措已得到大大缓解。

  电力改革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截至2018年底,已成立北京、广州两个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其中,8家省级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24个省份完成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组建,成立了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形成了全国的完整组织体系;完成首个周期的输配电价核定,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600亿元,核减不相关、不合理费用约1284亿元,有力保障输配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超额完成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10%任务;不断完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各项政策; 2018年合计市场交易电量 2.07万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社会用电量和电网企业销售电量的30.2%和37.1%;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妥推进。

  新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她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几代电力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英勇拼搏、开拓创新的战斗历程。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中国几代电力职工的光荣。

  二、新中国70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电力建设规模飞速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电力建设的大发展,到2018年底,我国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1026倍;发电量6.99万亿千瓦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1625倍;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千瓦。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189万千米,是1949年的291倍。其中,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73万千米。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70亿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43亿千伏安。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主网架逐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到1.36亿千瓦,跨区输电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电压达到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电源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电源结构持续改善,有力支撑了能源转型和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到2018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53亿千瓦(其中含抽水蓄能2999万千瓦),是 1949年水电装机的980.6倍;并网风电装机1.84亿千瓦 ,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1.74亿千瓦,核电装机446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784万千瓦。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7.76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40.8%。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2.16万亿千瓦时, 约占年总发电量的30.9%;全国火电装机11.44亿千瓦,其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1949年的91.2%,下降至2018年的60.2%。其中煤电10.08亿千瓦,在全国装机中占比下降到53.1%。单机10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达到113台,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容量占比达到44.7%。

  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火电清洁高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电结构持续改善,有力支撑了能源转型和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

  (三)电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我国煤电机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电力能效水平持续提高。受技术进步,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占比提升和煤电改造升级等多因素影响,供电标准煤耗持续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7.6克/千瓦时,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厂用电率4.70%,电网线损率6.21%。

  电力环境保护基础建设与改造全覆盖。电力行业严格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法规政策要求,火电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国燃煤电厂100%实现脱硫后排放,已投运火电厂机组92.3%实现了烟气脱硝。全国电力烟尘排放量约21万吨(1978年为6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9万吨(2006年峰值为135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96万吨(2011年峰值为1000万吨左右)。在全国火电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总排放量显著下降,而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稳步提高。

  电力排放绩效显著优化。2018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4、0.20和0.19克/千瓦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8.1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80%。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2018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6.8亿吨,有效减缓了电力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电力行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不断超越

  我国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电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效、清洁、低碳火电技术不断创新,相关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火电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做出贡献。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大型褐煤锅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我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项新、老坝型世界纪录被中国打破,80万、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制造技术中国独有;我国“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四代核电技术、模块化小型堆、海洋核动力平台、先进核燃料与循环技术取得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得到持续发展;我国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单机容量5兆瓦风电机组已批量投产、6、7兆瓦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等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引领地位;以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电力生产走向智能化。我国已开展新能源微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型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建设,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

  (五)国际合作全面深化

  电力行业国际合作从最初的“引进来”发展到今天的“走出去”,从开始的国内发展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特点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风采,参与国际能源电力事务的能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家电网公司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国骨干电网。以EPC总承包为重点,中国电力企业建立了资金、技术、标准、管理全方位“走出去”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实现了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走出去”。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实际完成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0多个,累计实际完成投资80亿美元;签订电力工程承包合同494个,总金额912亿美元。电力国际合作无论从规模上、深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在增强我国电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使我国电力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电力企业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革和资产重组、企业再造,推进管理创新,电力企业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步建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效益持续提升。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力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4万亿元。

  电力企业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三农”、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力企业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通过全面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大力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大电力扶贫工作力度,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网改造升级显著提升了农村供电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光伏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2018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4589千瓦时,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约是1949年的578倍。 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我国21家电力企业上榜。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三、新中国70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电力工业70年的跨越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电力行业紧密结合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走出去”、“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部署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国发[1985]72号、[1987]111号、[1996]48号、[2002]5号文件、中发[2015]9号等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地实施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农电体制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制定了“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等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战略规划统揽全局,使电力工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使电力行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

  (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是电力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最重要的基本经验之一。电力改革和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是以促进电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电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不断解放电力生产力的进程。电力体制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改革方向、时机和节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提高效益,改善服务,促进发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电力管理体制。在电力改革与开放的进程中,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并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和立足国内市场,发展到越来越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电力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以及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民。

  (三)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电力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行行业,是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中,有一半多一些时间都处于缺电状态,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电力工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践证明,电力工业的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建设的现在和后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必须坚持电力工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始终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发展结构与规模,努力保证全国和各地区的电力供需平衡。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电力工业必须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发展规划的协调引领作用,使发、输、配、售、用各环节协调发展,建设一个绿色低碳、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高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

  (四)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电力行业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为己任,电力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电力行业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持续开展行风建设工作,国家电网服务区内的供电可靠率,城市用户达到99.955%,农村用户达到99.795%。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营销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并把行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裁判权交给人民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

  (五)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方针

  电力行业始终坚持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讲政治的高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抓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改革、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锻炼培养了一支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使得电力系统没有发生影响全局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保障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用电的强劲需求。

  (六)始终坚持电力结构调整

  电力工业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在国家宏观政策和规划(计划)引导下,根据电力发展方针,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极大改变了电力工业传统的落后面貌。实践证明,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存在的诸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是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够均衡,二是电源结构不够合理,三是电网结构不够合理,四是煤电运综合平衡的行业结构的矛盾仍较突出,五是如何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等。在电力结构方面,调整了发电、输电、配电之间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电源的同时,高度重视电网的建设,使输电网和城网、农网等配电网得到极大发展;在电源结构方面,加大了水电的开发,加快了核电发展和风电、光伏高速发展,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火电中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比重大幅增加,其效率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只有逐步解决和完善发展中的各种结构与矛盾问题,才能使电力工业真正得到高质量发展。

  (七)始终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电力行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电力建设为主战场,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从变革体制机制入手,虚心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使得电力工业在装备、设计施工、运行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清洁能源发电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电力结构调整、提升电力传统产业,促进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有力的技术保障,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八)始终坚持管理创新

  新中国的建立,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电力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集资办电、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资产重组、企业再造、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电力企业逐步成为电力市场主体,进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电力央企得到极大发展。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建设。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国家队”,作为党和人民信赖依靠的“大国重器”,电力央企始终带头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彰显着“央企担当”。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逐步确立和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战略管理新模式,提高企业信息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和严峻挑战,才能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力量,形成电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我国电力工业走过了70年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成就终将载入史册。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电力工业的改革问题、绿色发展问题等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实践和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促进电力高质量发展,加强电力国际产能合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转型升级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 王信茂,电力工业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