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能源具有了物质以外的商品、资本、信息等基本属性,资本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能源在转换或交换中体现价值。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及经济大国,客观上要求我国要建立现代化的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从建设伟大的强国目标出发,主观上也要求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化的能源工业体系。
一、当下如何看待现代化能源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现代化能源工业和供给体系,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现代化能源体系确实就是如此。但在当今信息化和新技术大背景下,人们对现代化的能源体系又有了新的看法和期待,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信息化对现代化概念和内涵的变化,现代社会对现代化能源体系的认识进一步升级。
(一)能源保障程度。现在我国的能源体系,尤其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确实令世人赞叹,目前无论是整体规模和供给结构,还是生产水平和发展能力,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美俄能源大国比较,尽管人均占有资源偏少,但煤炭、成品油、电力生产能力远高于需求。未来我国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相一致,在保证供应的同时,主要在供给结构上进行渐进式调整,加强电力工业保障能力仍是主攻方向。同时,从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考虑,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十分必要。
(二)整体技术水平。从煤电油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综合体系来说,我国是能源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能源工业的管理、投资、生产、运输、配置等各环节效率与技术中大多数指标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要看到,我们在能源生产、转换及存储等环节中的高端技术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在能源体系中信息化技术还很不够,高新能源、未来能源等领域的理论技术系统研究开发还很少。我国有实力的能源企业应在能源工业技术开发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国家发起组建高新能源、未来能源理论技术研究所并加大研究投入。
(三)能源体系效益。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出发,现代化的能源体系既要体现高效,又要体现应有的效益。能源转换效率、生产效率,具体到每一单位能源生产投入产出比、每一单位能源社会产出比等都是现代化能源体系构建需要考虑的因素。把能源作为一个整体行业来看,能源行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应不低于同期无风险投资收益率。
(四)结构自调优化。对于我国是否已建立现代化的能源体系,争论最多的是结构性问题,如煤炭及煤电存在的问题,新能源及太阳能发电出现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一家企业,业务结构合理与否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于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我国能源体系应以信息化为支撑搭建起具有自适应性的运行体系,实现能源体系内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结构自调优化,此条件虽对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而言不是唯一但也应是必要的。
(五)市场配置消费。能源供应一定是讲成本和计成本的,为解决某个消费者或少数消费者的需求而不计成本满足其需要,这不是现代化的能源体系经营服务的追求。能源体系中的问题最终反映为供给问题,量与质、时效与成本是问题的具体体现。从供给系统角度,大规模需求需要大体系供给,小众需求应该通过小系统进行解决。从效益成本角度,价值高的清洁能源自然应向消费能力强的市场流动,边远地区的能源需求可采取独立或分布式进行解决。
二、当前及未来需坚持的战略选择
人类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点点滴滴逐步积累造就的成果。反之,出现的巨大问题,也是小错误累积起来导致的后果。建立匹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要把能源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统筹考虑,而且要长久坚持。这是能源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所决定的,我国能源体系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是实体行业中最高的。由于能源资源禀赋相对薄弱,人均拥有能源资源量低,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存在一定的结构脆弱性。从管理角度讲,不仅要在宏观层面加强能源管理,中观乃至微观层面也要加强,因为是大系统、多系统工程,因此各系统各层面有必要加强规划统筹、机制建设。
第二,能源企业要真正把经营效益放在第一位置进行考虑。企业的发展要经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等经营阶段,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盈利最大化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节能、降本增效等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在对能源企业评估检查时,盈利评价是第一位的,权重应占最高,以此来引导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走上健康稳健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增加对能源体系各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并且要长期持续。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科技水平包括能源科技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传统能源开发生产运营技术具有后发优势,拥有能源领域专家及中高技术人才数百万。但是,在高新能源、未来能源研发方面,除可控核聚变外,其他领域研究投入不多。作为一个大国,在能源开发应用方面加强研究,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会有积极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深入系统推动能源开发生产运营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能源信息化,按照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科学推进的新时代总体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建设能源分品种及各子体系信息化网络,实现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信息化建设同步,能源生产与消费现代化管理相匹配。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