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行业要闻

中国企业如何助力全球“双碳”目标实现?

光伏们发布时间:2022-12-02 13:41:11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已变为现实而紧迫的气候危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方面做出了战略部署,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能源企业的助力。就此话题,“东西问”客户端记者与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展开对话,为“中国智慧”如何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探寻答案。

记者: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企业而言,碳减排还是一个新命题,企业到底能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孙捷: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双碳”时间表,在全产业链做到低碳或零碳。

目前,全球已有许多企业自愿加入了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RE100倡议等。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碳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会有更多企业加入碳减排行列。虽然有着积极的意愿,但具体如何实现碳管理,仍是一些企业的痛点。

我们认为,碳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展开摸底盘查,形成“碳账本”,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举措,比如节能增效,增加新能源的使用比例,采购“绿电”“绿证”等,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能耗和碳排的实时管理,并辅以碳减排、碳交易的手段。最终建立低碳甚至零碳工厂,生产低碳或者零碳的产品,并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碳中和认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80%的风能、90%的太阳能分布于西北地区。(受访者供图)

记者:往昔的“煤都”鄂尔多斯近日迎来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解决从资源推动向技术推动转型的发展模式。请问产业园内是如何实现“零碳”的?

孙捷:鄂尔多斯是一座传统能源城市,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鄂尔多斯发展了一大批煤电、煤化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造成碳排放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也逐渐得到重视。据测算,鄂尔多斯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风能资源总储量在5000万千瓦以上,如果能充分利用全市荒漠土地建设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光伏装机容量可达6000万千瓦以上。

鄂尔多斯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80%的绿色电力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20%将通过在绿电生产过剩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购回的合作模式来获得,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每年减少1亿吨左右的碳排放。

换电重卡的运行成本不足燃油重卡成本一半。(受访者供图)

产业园首期建设10.5GWh电池产能,可为当地的电动重卡提供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以及高品质储能电池,逐步替换鄂尔多斯33万辆煤炭运输柴油卡车,每年减少30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基于零碳产业园智能物联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对园区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每个批次产品的碳减排、碳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保证“零碳贸易“在全球畅通无阻。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外景。(受访者供图)

记者:这一模式能否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助力全球“零碳”目标的实现?

孙捷:“零碳产业园”是“因地施策”让绿色科技赋能新工业体系的体现。基于在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我们正在全国多地推广和落地零碳产业园。

针对东部沿海地区缺少丰富的风、光和土地资源的问题,我们利用“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提前布局和规划本地新能源资源开发,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共享储能、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内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最大化。

此外,中国零碳产业园模式还在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落地。以西班牙为例,它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全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西班牙却没有一家动力电池的工厂。我们希望能够将中国的成功经验运营到西班牙,并在未来十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

记者:作为全球“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环,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减碳”方面的贡献的“中国智慧”,能否助力全球推动“零碳”目标的实现?

孙捷:根据中科院丁仲礼院士以及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做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估算,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美国排放峰值60亿吨和欧盟排放峰值40亿吨的总和。因此,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中国的减排动作一定会影响全球发展的方向。对于企业而言,更是需要支持和推动国家减排理念,帮助中国成为世界的减排先锋。(完)

受访者简介:

孙捷,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及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学位。服务超过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和地方政府,协助减排和管理的二氧化碳总量超过10亿吨,在绿色能源和数字化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丰富经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