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新能源车市啥模样?工信部释放三大信息点为你解析

发布时间:2019-02-14   来源:中国电力网

  经过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340万辆,中国占比超50%。2018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01万辆,同比增长83%,高于市场预期。面对迅猛发展,且拥有万亿级市场预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保证其良性有序发展一直是重要议题,而近日工信部召开的一次会议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大量关注。

  据悉,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于近日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启动会。

  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规划起草组组长苗圩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规划咨询委员会主任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规划起草组成员单位、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等近70人参加会议。

  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市场的现状及趋势,2035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将继续迅速发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会议内容中并未明确指出具体发展路径规划和详细措施,但工信部会议精神已经释放了三大信息点:新《规划》编制工作将坚持把目光放长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

  专注、长远、重质量

  从“节能与新能源规划”,到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更加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探索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谋求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相比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本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规划周期由原本的8年延长至14年。苗圩在会中透露:规划目标更加长远,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部分核心技术的发展存在更高的难度,需要从长计议。

  另外,《规划》编制会议明确提出,将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点,相比强调增量规划目标的达成,新《规划》则将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

  苗圩:坚持问题导向

  会议上,苗圩强调:“《规划》编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开门做规划,要做详细方案,突出重点难点,谋远略、接地气、有实招、出实效。”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销量超出预期,但同样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待解。

  例如,动力电池密度发展方面,目前国内进展缓慢,以约240W·h/kg的国产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距离日韩美应用的21700三元锂电池270W·h/kg仍存在差距,基本可以断定无法达成2020年单体能量密度350W·h/kg的规划目标。

  例如,国内车企虽然具备了从系统、软件到硬件的整车电控三层级开发能力,但整体技术水平、自主开发软件能力、控制策略成熟度仍与国外车企存在差距。

  例如,国内自主研制高密度电机控制器样机功率密度仅为18-20W/L,落后国际水平20%,且难以达成2020年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超过30W/L的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与实际发展程度的对比研究,类似细节方面的短板得以呈现,而发现问题,专注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将成为新《规划》编制的核心思路。

  万钢:坚持底线思维

  万钢在会议中强调:“要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考虑新能源汽车发展,同心协力做好新一轮产业规划。”

  何为底线思维?

  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相关专家在论坛上将新能源汽车的四大焦虑问题定义为安全、续航里程、充电和价格。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安全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底线所在。

  2018后半年,大量电动车起火事件引发社会关注,私家车、公交车,行驶、停车、充电状态下的自燃事件均有发生。

  行业专家董扬曾经呼吁:“安全是电动汽车开发和应用的底线,而电动汽车的安全是综合性问题,能量密度、全寿命周期安全把控、管理机制、充电服务等方面都将承受考验。”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认为:“能量密度的提高有一条曲线跟安全是矛盾的。动力电池长寿命和可靠性不能忽视,我觉得第一安全,第二可靠,第三才是能量密度,第四在三个前提都能满足的情况下,然后再去谈价格。”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即将再度退坡之际,只追求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的片面发展已经不足以支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而新《规划》编制工作以“坚持底线思维”为根基,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安全基础,规避风险,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保质保量,按规划和趋势实现合理、迅速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