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贴“指标化”的隐患很大

发布时间:2016-11-22   来源:第一电动网

  天天听到补贴的传闻,实话讲,具体并不大了解。因为对于政策,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关心过。对于补贴传言的真假,也无力辩驳,但是读了各位老师的文章后,也想说说一个外行人对补贴的看法。

  补贴“指标化”的隐患很大

  在补贴传闻里,我看到这样一段话:“纯电动客车改为按照电池能量密度进行补贴,分为80Wh/kg-110Wh/kg、110Wh/kg-120Wh/kg和120Wh/kg以上三档。中间档补贴为1800元/度电,上下两档按照1.2倍和0.8倍计算。”

  乍一看,按照技术指标化去补贴,看似挺合理,挺公平的。但是,“唯指标论”会给企业定了一个基调,即不达标,说啥也白搭。怎么去理解呢?想想我们人人都经历过的高考吧。不论你德智体美如何发展,如何助人为乐,如何团结友爱,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那么之前努力的一切似乎就是徒劳的。现在不知道是否有所改观,但是起码我上学的年代,是这样的。以指标参数去确定补贴,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似乎与高考的制度在本质上很像。

  虽然本质上很像,但是具体看来,又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一,高考是一张有已知答案的试卷,而技术指标没有标准答案。

  高考答题只是往年所学知识的反馈,反观电池的技术指标,则是一条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的答卷。我想再重复一句话:电池的性能,先天受元素周期律限制。正极、负极能用的元素,只有那几样。通过结构去提高性能,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实验和验证。在补贴的窗口期内,完成技术指标的达标,并不像完成按时高考试卷那样容易。

  区别二,高考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和审核机制,技术指标则没有。

  高考从命题,到阅卷,到最后成绩,直至录取,都有一套严格的机制,保证公平。而技术指标则没有。电池的性能,谁来评价,如何评价,又如何监管,都是问题。搞过测试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测试某项指标,完全可以牺牲其他性能的指标,而使其达到最优。比如一辆车,环保不达标,那么为了尾气达标,可以加长三元催化的长度,其结果可能是车都不能开了,但是启动尾气是合格的。相反,动力不达标,也可以摘掉三元催化,以提升动力。测试就是这么神奇,看似客观,实际上却有很多“技巧”。比“技巧”更可怕的,就是直接作弊,比如大众的尾气事件,以及那场闹剧般的骗补风波,都是不能按时完成答卷的“考生”选择的铤而走险。

  补贴不应该成为企业利润来源

  补贴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查到了这样一句话:由于外部性存在,市场会失灵,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税收的措施来化解市场的失灵。外部性是啥,我不是学经济的,怕说不清楚,请查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外部性理论。

  照本宣科一下:所谓补贴,可能仅仅是去对市场失效时的一个调控措施。就像我们感冒时医院给开的消炎药一样。大家都有共识,这个消炎药是指标的药,只能缓解症状,是否能痊愈,还是要看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市场的需求在哪里,这是只关注要的问题。从优势而言,新能源汽车有两项强有力的优势,分别是环保和节能。这个在当前污染严重的大环境下,无非是一剂推行新能源汽车的猛药。节能大家都了解,相比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能耗和效率上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想说说环保。

  说到环保,我可能又要挨骂了。因为我觉得,现阶段,要环保可能要付出两个代价其中之一:增加成本或降低效率。孙中山先生讲的三民主义,即民生、民权、民族,我们现阶段的核心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在这个大形势下,环保自然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新能源汽车,虽然环保,节能,但是在安全性、使用便捷性以及残值上,都不能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如果没有像摇号中签率高、不受尾号限行这样的大政策的影响,仅仅因为它环保,能销多少。市场有问题,补贴可以调控解决。但是如果市场还没弄明白,补贴似乎就没有什么用了。大家一哄而上,将补贴当成利润的源泉,后果可想而知。

  补贴不应该成为企业的技术方向

  技术这种东西很奇怪,经常会超出人们预期的好,或者超出人们预期的坏。也许第一流的技术,并不是发明,而是发现。可能源自一次意外,一次失误。这听着有点像牛顿头上砸苹果的故事。当然,那只是故事。想想康宁大金刚玻璃,聚四氟乙烯的发明,无一都充斥着各种意外。

  性能指标,是随着研发的深入,产业的完整,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东西。或者说,一个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伴随着产业的进步而来的。就如同汽车的生产,装配工艺、焊接技术、加工精度……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今天的汽车工业。电池也同样,在已知的电化学体系下,单纯的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需要指定的,是未来电池的发展方向,不论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或者是其他什么。

  企业天生都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当补贴成为一块肥肉时,企业自然就要为之努力。以补贴方向为技术方向,追逐某项指标的提升,而不是综合评价自身技术能力和方向,从安全性、寿命、成本、环保、性能等多角度综合的制定产品或者技术目标。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之后,自然会引起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补贴来的太早了

  一说到补贴,似乎就是新能源企业的命脉。不论是光伏行业,风力发电行业,电池行业,都对补贴非常依赖。看前一段,说实话,感觉有点乱。也许因为我是个外行吧,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按我个人观点,补贴作为射门前临门一脚的助力,才是最合适的。

  新能源汽车,就像绿色食品一样,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像特斯拉一样,车卖给需要的人就好了。苹果手机问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手机价格的心理预期。但是现在,苹果手机以及被普遍接受了,已经有街机的趋势了。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既然便宜不了,那么就要不惜成本给客户更丰富的客户体验,把产品卖给需要的人。在我看来,开新能源汽车,本是一件逼格很高的事情,而不是解决大家的刚需。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应该是给不差钱的客户或者商业客户更合适,暂时不属于屌丝。但是因为补贴的出现,这个行业的客户群体有点乱了。

  从市场角度讲,一个销量还不太大的行业,只有有足够的利润,才能发展。企业只有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去推行技术。纵观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能也只有特斯拉的发展路径,和其他企业大相径庭。企业客户之间自然会构建市场,如果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界的IOS,只要市场建立了,用不了多久,自然会有更适合大众的“安卓版”的新能源汽车上市。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补贴来的有点早了。电动车行业太年轻了,它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企业天然对利润追逐的属性下,补贴让这个孩子变成了Oliver。

      关键词: 新能源车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