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获取八成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要想比别人看得更清,看得更远,就要比别人获取更多的光。
创新创业就是这样的“光”。
在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这样一群追光人。
他们从69人的星星之火,到200多人的科研团队;从开展基础性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工作到建立完整严密的技术保障体系,从“试验研究”到“科技转型、创业发展”……
他们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
一个小插曲激活科技新动能
光,深邃遥远。为了靠近它,追光者唯有争分夺秒,时不我待。
开展两化融合前沿技术研究
走进东北院,迎面而来的信息与集成技术研发中心小伙子总是步履匆匆。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读书或刚进入社会的时候,90后的他们已经走在了“二次创业”的路上。而创业,并不在他们最初的人生规划中。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认真做科研,毕业后找个踏实的工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在醉心科研的路上,一个现实的问题却挡住了他们的脚步,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方向。
研发攻防演练平台
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到来,电力行业走向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传统的火电企业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发电企业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要求。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开始思考,如何开展智慧能源服务科研领域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让信息与集成技术研发中心的科研之路转了个弯,走上了创业之路。从此紧迫感紧紧跟随着他们。
成事之难,难于其始也。难不怕,东北院有“能人”。同是华北电力大学校友的马博洋、董蔚、李金拓、李强,能编程、懂技术,头脑还灵活。这些90后的小伙子,“三五个人,两三杆枪”,这是研发初始阶段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的困难条件下,研发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远程诊断科技项目的软件开发工作,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直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跨专业问题。想让实际现场生产经验丰富的专家去理解编程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可以让软件开发和算法研究的IT技术人员去消化实际的工业现场生产经验和专家公式,起初这可难坏了两化融合小组的小伙子们,哪怕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但他们通过潜心钻研,熟练掌握编程语言,扎扎实实地实现了两化融合产品的孵化和自主研发。
研发远程诊断平台
研发团队力量也日趋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十几个人。3支“小分队”各司其职:“智能算法”将人工智能类算法研究与实际工程数据结合应用,“两化融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项目孵化平台,“网络安全”构建工控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科技研发需要相应配套的制度保障,东北院就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了一套高效协同的研发管理体系,为研发工作提供“肥沃土壤”。
随后,远程诊断平台、智能计量标准化管理系统、技术监督信息化功能、锅炉四管图像识别检测技术相继成功问世……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走出一条创新创业新路。
一个科研平台探索清洁供热新途径
光,转瞬即逝,细微无形。为了捕捉它,追光者必须心无旁骛地投入。
换上工装,拉上几个小伙伴。东北院供热中心的研发人员胡宇非目标很明确——全力开展清洁、分布式、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服务和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研究,与部门负责人讨论后,综合能源服务领域走进了胡宇非的视野。
巡检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
但创业和科研的差距,还是让一直在象牙塔里的他始料不及。创业中,团队遇到技术难题,队友离开……让这个从南方来的大男孩,感受到了更刺骨的“寒意”。
对于自己项目的自信与对科研的热忱,胡宇非选择“死磕”下去。每天在科研平台上,他一遍一遍研究智能热网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换成了无数遍被修改的技术方案……跌倒又爬起,直至走得更稳。
终于,在团队的坚持努力下,综合能源技术研发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在创业这条路上,胡宇非正在加速起航。但科研工作总是过了这关,还有下一关。
“源网荷储一体化”科研平台是胡宇非和队友们历时1年时间搭建起来的,买设备,四处配零件,带着粗线手套,拿着扳手、螺丝刀,在平台上和设备厂家一起动手组装起来。在外人眼里,科研人员应该优雅体面,但他们却要和光伏板、集热器、供热设备天天打交道,无论是“德高望重”资深技术人员还是刚入职的小青年,经常满手油泥,洗都洗不干净。
检查高效换热系统运行状态
作为集团公司首个多能互补供热研发试验平台,“源网荷储一体化”科研平台集成了光热、光电、风电、蓄热等多种能源利用形式和水力工况试验台。该平台综合各种能源的特点,统筹太阳能“昼有夜无”与电能采暖电价“昼高夜低”的特性,通过相变蓄热器解决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供热功率不稳定和采暖电价随时段波动的问题,提高供热系统调度灵活性,实现清洁分布式供热模式高效稳定运行,探索基于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新模式,形成清洁供热系统解决方案。
在科研平台的基础上,胡宇非和队友们完成了集团公司唐韵山庄、欣唐培训中心两个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的技术方案搭建,形成了可靠的技术储备,为行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有了创业经历后,胡宇非对综合能源服务未来的发展规划也更加系统、更加明晰。“时代的浪潮,终不会沉没你我,愿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终不负我们的豪情壮志。”胡宇非这样总结自己。
一个环保理念推动成果惠民生
光,耀眼,璀璨,然而,大多数追光者却站在光芒之外,甘于平凡。
雷鉴琦进行化验检测
雷鉴琦刚入东北院时长相帅气、身材矫健,回头率很高。加入环保技术节能提效创新工作室后,他常年泡在实验室,作息、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不分昼夜地进行科研工作……
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容,雷鉴琦有点痛心。但火电厂电除尘器节能改造、火电厂超低排放精细化控制、SCR喷氨优化调整及自动控制策略等方向的科研工作有了成果,也就冲淡了他的沮丧。“一入所就能参加院里重大前沿项目,有几个年轻人有这样高的起点呢?”
雷鉴琦和他的创新工作室紧跟国家环保政策,积极探索环保专业深度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思想,积极推进传统煤电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环保技术领域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深度节能技术”“高效氧化技术”“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全烟道的流场优化技术”等一批具有较高工程价值的技术产品相继问世,雷鉴琦和他的创新工作室以超前的意识和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雷鉴琦调试实验仪器
雷鉴琦说:“我们也想正常休息,想追赶、赶超前沿技术,靠正常节奏肯定不行,只能比别人少睡觉,多投入……”
“等我们赶上了,也会有正常生活。”雷鉴琦期待地说。
就是凭借着这股子奋斗者精神,雷鉴琦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共计承担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中国大唐重大科技项目3项,主持研究的“基于CFD流场分析与试验的多工况SCR脱硝气固两相均流装置优化设计与方法”等6个科技项目经鉴定,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累计发表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获得实用新型授权20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先后获得“吉林省电力科技进步奖”“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奖”“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等18项科技成果奖。
节能环保创新工作室合照
荣誉的背后,只是东北院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创新,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也诠释了科技支撑、技术引领热的使命担当。
追光者,本身就是光。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动员令已经向我们走来,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只需要我们砥砺争朝夕、奋进不停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