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激发工作活力的助推器,也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电站的人员到位了,基本的工作技能也有了,怎样将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自己动手干”,是长期以来大伙思考的热点话题,也是创新驱动活力,来促进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时常,由于电站装机容量小,在建设规划时并没有专用库房,现场的材料、器具只能临时找地方存放,要是遇到机组大小修,现场几乎一片凌乱。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来来回回把中控室里每个房间都丈量了数十圈,当大伙再一次在维护班讨论时,忽然间大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何必要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才能腾出一间房子,我们可以自己‘盖’啊!”这样思路清晰了,接下来。
大家立马带着新进站的大学生们,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对维护班办公室进行改造,量尺寸、绘图、粉刷……所有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干,不清楚的地方,一起查资料,一起商量着解决。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维护班的办公室从“平房”变成了“楼房”!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库房,要是第一次来的人,根本注意不到角落里的楼梯。
看着“盖”好的库房,大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于是鼓着劲,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先后“盖”了15间库房,让电站的空间容量一下子增大了不少。
有了库房,再也不愁找不着地方存放材料了。可是,体积大的设备和工器具有了“安家之所”,像螺丝钉之类的小物件往哪儿归置呢?“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还是‘问题’吗?”这可难不倒大伙。
有了自己动手建库房的经验,大学生们对于制作小物件更加感兴趣了。利用从废品收购站购得的废旧彩钢房支架,大家加班加点对支架进行切割、打磨、焊接,一个个精美的零件盒就出现在了库房里,这下子,零件们也有了自己的地儿。
除此之外,大家制作移动工器具柜、库房货架、小推车等各种器具200余件,不仅增加了库房的存储空间,还让生产现场变得整洁、美观,更是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可谓是一举数得。
常言道,想干好一份工作,不仅要吃得下苦,更要耐得住寂寞。电站的每一个人都是告别曾经的都市繁华,扎根湟水河畔,将历练本领,实现自我价值,牢记心头。大伙相信,在今年汛期结束、机组稳定运行期间,可以回到家中陪伴家人,享受与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大伙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用“心”,在困难面前顽强进取、毫不退缩,“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作为公司的每位职工,大家深信,只要愿意用“创新”,学会用“心”,即使身处“废墟”,也能让脚下的土地“繁花似锦,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