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唐东军 胡鹏)一片一片的麦田在寒风中泛着新绿,沸腾的工地点缀在崇山峻岭中。山谷,又回荡着钢筋加工的碰撞声、搅拌机的马达声……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一,春寒料峭。天刚放亮,下庄村就呈现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今天是我们村办面条加工厂春节长假停工后复工的第一天!”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兴奋地说。
下庄村,位于秦巴山区腹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平均海拔500多米,四面环山,山高路险,从山顶到村底垂直落差约1100米。下庄村是一个坐落在“天坑”里的村庄,因而又被称为“天坑村”。曾经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羊肠小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要4天时间。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下庄人历经艰险,用了7年时间, 终于在2004年自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道路,从下庄出发到县城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毛相林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产业,是乡村“造血”的关键。有了出村的公路,下庄人探索试行“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找寻致富路。
下庄村的小麦远近闻名,用它轧出来的全麦面口感好、拉力大、芳香四溢。全村100多户有不少人家种小麦,年产量数万公斤。三峡集团对口帮扶巫山县19年,帮扶干部从县到乡镇到村,一茬接一茬地干。2021年,三峡集团选派了优秀员工杜卫挂职副县长、张鹏挂职驻下庄村第一书记,落实了一批帮扶项目资金。下庄村面条加工厂(扶贫车间)项目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包含新建厂房、购置全新现代化加工设备等。
根据规划,下庄村面条加工厂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厂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项目投入使用后,将以当地农户种植的小麦等为原料,生产各种蔬菜面、全麦面,实现本村及周边乡村农民的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加工升级,还能提供一些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在各方努力下,下庄村面条加工厂去年11月开工建设。张鹏等人驻村期间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耐心做好群众工作,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施工条件。他们跟踪面条厂施工进度,与监理一同巡视现场,保障施工质量。目前,厂房主体框架基本完成。
在下庄村4组,70岁的刘崇凤正在查看小麦生长情况。老汉家中种了3亩多小麦,在村里经营小面坊近40个年头,靠一台老机器收点加工费。面条厂的厂址,恰好就在他家房前。“村里聘请我当技术指导,带徒弟培训,我自家的小面坊就不打算再办了。把厂子办好,和大伙一起发家,才更有意义。” 他笑呵呵地说。
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小小的面条,将和柑橘一样,在下庄村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尝试品牌化经营。 “下庄天路”品牌系列农产品会逐渐走出大山。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把加工设备挑选好,还要做好培训,让村民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让面条厂的福利惠及村民,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展望未来,毛相林踌躇满志。
据悉,从2002年开始,三峡集团定点帮扶巫山县,到2021年底,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5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项。为加速巫山农副产品商品化、实现较大增值,三峡集团协助巫山县建立了网络购销平台及定向采购机制,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进机关、进单位等活动。2020年至2021年,三峡集团在巫山采购了脆李、党参、腊肉等价值约2500万元的农特产品,还帮助巫山销售了价值5800万元的农副产品。
本文图片均由下庄村村委会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