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行业要闻

我的长江我的家 | 融入长三角助力一体化 三峡集团擦亮生态底色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01-05 00:00:00

  

  

  

  

  本网讯(陈磊)如果说长江是一条巨龙,那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名副其实的龙头,它以全国2.14%的土地,承载11.7%的人口,产出了20%的GDP。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三峡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绿色发展,不断激发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

  画笔扮靓家乡 使命描绘未来

  2020年11月18日,连日阴雨的南京难得放晴。家住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社区洼洲组的郑文彪起了个大早,趁着和煦的暖阳,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打扫洗涮。

  这本是一幅再正常不过的乡村生活图景,但在几个月之前,郑文彪可没什么心情打扫庭院。

  

  ▲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社区洼洲组  摄影:陈磊

  

  ▲ 郑文彪的家紧邻小溪而建  摄影:袁磊

  其中缘由,还得从流经洼洲组的一条小溪说起,郑文彪家就紧挨这条小溪而建。曾经,这条小溪就是村里的污水池,全村的厕所、厨房污水最终全部流进了这里,溪水浑浊不堪,到了夏天更是臭气熏天,这让郑文彪一家苦不堪言。虽然厌弃,但郑文彪自家的生活污水也要往小溪里排,因为村里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容纳这些污水。

  深受其苦的郑文彪只能怪自己选错了建房的位置,他曾经抱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到镇上去买房,生活环境总比在臭水沟边住着强吧!”

  现在,郑文彪想收回这句话。2020年初,洼洲组建起了农村污水一体化处理站点,全村的污水被统一收集起来进行处理,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污水变成清水再排入小溪。几个月过去了,小溪旁不再臭味难闻,水质也变好了,郑文彪感觉住在农村比住在城里惬意,他笑着说,“远处有景,眼前有水,这就是我想要的田园生活。”

  

  ▲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  摄影:崔徐波

  其实,与洼洲组一样,面临污水围村难题的村落并不在少数,但是由于农村生活区域分散、设施投资大、运营维护难等问题,污水处理设施一直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

  为破解农村治污难题,三峡集团联合北控水务,成立三峡北控南京六合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聚焦农污治理共性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策划实施了南京市六合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PPP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六合区9个街镇,共计2513个自然村。

  

  ▲ 村民用画笔扮靓家乡  摄影:陈磊

  得益于模式、机制创新,与洼洲组一样,六合区已经有不少村组体验到了污水处理设施给村容村貌带来的变化,在离洼洲组不远的朱东村,村民们正在白墙上“作画”,扮靓自己的村庄,一幅幅反映乡村美景的画作给冬日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水是清的、天是蓝的,这就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幸福乡村。”

  村民用手中的画笔扮靓家乡,三峡集团用使命担当描绘未来。

  “农村污水处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内容,而是整个乡村振兴乃至 ‘两山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北控南京六合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这样说道。

  

  ▲ 六合区村庄航拍 摄影:崔徐波

  以南京市六合区农污治理为起点,三峡集团与江苏省深化政企合作,正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目前,由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主导的泰州市姜堰镇村污水处理PPP项目已经落地,与徐州、连云港、扬州等地市的合作也正在稳步推进,江苏区域共抓长江大保护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赋能大保护 污物处理“1+1<1”

  一直以来,城市餐厨废弃物和生活污泥分属两个处理系统,不仅占地多,效率也不高。生活污泥处置更是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企,大多数企业无心进入该领域,这也使得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差强人意。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三峡集团决心改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行业“重水轻泥”的现状。2020年6月,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与江苏泓润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泓润科技”)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股权合作,共同开启餐厨废弃物与生活污泥协同处理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应用的探索实践。

  

  ▲ 摄影:李时宇

  泓润科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专注于城市多种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领域,针对餐厨废弃物与生活污泥协同处置难题,创新采用协同处理技术,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还使资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整个过程近乎零排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樊迪反复强调。作为泓润科技技术研发部副主任,她对污泥“变废为宝”的技术充满自信。

  樊迪领着记者走进泓润科技厂区,如果不是特别说明,你可能完全想不到这是一座专“吃”污泥的工厂。目光所及皆是绿树草地,厂区内几乎闻不到什么臭味,而它“吃”进污泥的同时,还能产出能源和沃土。

  

  ▲ 泓润科技污泥协同处理设施  摄影:李时宇

  “从餐厨废弃物中提炼出的毛油可以用于生产生物柴油,与生活污泥经过协同处理后可以产出沼气,最后剩下的沼渣又可以制作成生物碳土,用来种植是很好的营养土。”

  樊迪介绍,泓润科技一期工程产出的沼气几乎可以供应整个厂区的能源用量,而余下的部分则外供到了镇江市的市政天然气管网,一天的产气量能够满足十个居民小区的用气需求。

  

  ▲ 2020年9月,“迷你森林”的月季花开得正艳 摄影:李时宇

  在厂区一角,用生物碳土培育出的“迷你森林”让人惊叹。“用于种植的土壤是用生物碳土跟黄土进行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这些桂花树已经种下三年了,秋天的时候这一片都是浓郁的桂花香。”樊迪自豪地说。

  协同处理并不是将两种物质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特定配比进行反应,提高处理速率,削减污染物排放,达到“1+1<1”的效果。

  

  ▲ 泓润科技航拍图 摄影:汤伟

  在三峡集团的助力下,泓润科技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在提高处理能力的同时,还将实现城市多种有机废弃物在一个链条上得到全处理。另外,这一技术应用,也给长江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现在,更让樊迪感到自豪的是,这项技术正在长江大保护项目中推广。由长江环保集团牵头、泓润科技参与建设的九江市城镇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理处置工程已于2020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

  “与三峡集团的合作,让我们可以走出镇江、走向全国,用科技优势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樊迪期待这项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打造绿水青山 留下金山银山

  在浙江诸暨市东南部,群山环抱下的东白湖镇陈蔡村仿佛世外桃源,静谧婉丽。沿着一条公路蜿蜒而上,穿过一片密林之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水域里倒影着群山、白云,风景美不胜收。

  这里是陈蔡水库,也叫东白湖。一座大坝扼守浦阳支流开化江上游,保障了下游35万人口及23万亩农田的安全,同时水库内的蓄水也为诸暨市75%的人口提供饮用水保障,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诸暨“大水缸”。

  

  ▲ 诸暨市陈蔡水库  摄影:崔徐波

  陈蔡村虽然地处偏远,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前来休闲、观光,游客每每到此,也必然要到陈蔡水库一览美景。不过,从2020年10月起,这里开始封闭施工,对水库进行加固改造。

  陈蔡水库于1977年动工修建,1984年开始蓄水,经过36年多的运行,部分设备老化问题凸显,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水库库容存在一定程度缩减,增加了下游防洪压力,对水库的供水功能和饮用水水源保护也带来不利影响。

  

  ▲ 亟待加固改造的大坝  摄影:崔徐波

  2018年,经过安全鉴定,陈蔡水库被鉴定为三类坝,加固改造势在必行。陈蔡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何秋雯介绍,“陈蔡水库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于诸暨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来说,生态意义重大,改造工作更要慎之又慎。”

  最终,经过综合考虑,长江环保集团成为陈蔡水库加固改造及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的牵头中标方。

  “大坝运行管理是三峡集团的看家本领,再加上我们正在长三角区域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双方一拍即合。”长江环保集团长三角分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刘涛涛说。

  陈蔡水库加固改造及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通过除险加固和移民搬迁,提升防洪能力;新建输水管道及截污纳管工程,增强供水能力、提升供水水质。

  开局即是决战。2020年10月,陈蔡水库加固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冬天枯水期是加固改造的黄金期,也是关键期,我们要确保在2021年汛期来临之前完成81.18米高程下的水下施工作业。”刘涛涛介绍,为确保按期完成工作目标,项目公司合理调配资源,每天安排三十多台大型机械、近百名工人在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展施工作业。目前,新建输水隧洞已进入开挖施工阶段,泄洪闸金属结构和土建部分拆除也已完成,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

  

  ▲ 诸暨市陈蔡水库美景  摄影:袁磊

  按照项目实施计划,陈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将于2021年11月完成,届时搬迁安置及截污纳管工程也将同步启动,到2022年6月,陈蔡水库加固改造及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三个项目将实现基本完工。

  将近两年的时间,刘涛涛与他的团队都要坚守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深山里,但他却乐此不疲:“我们在这里打造绿水青山,也是为当地居民留下金山银山,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现在,刘涛涛已经融入陈蔡村的生活,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打招呼。村民们知道,有一群三峡人正在这里开展长江大保护,以后的陈蔡村也会更加美丽。

  积极融入示范区 同心共建一体化

  2020年10月31日,元荡湖上一座造型优美的慢行桥揭开面纱,宛若一根飘荡的巨型“丝带”横卧元荡湖面,以优雅的姿态,将上海青浦、苏州吴江两地的湿地景观和环湖绿道有机衔接,与蓝湖绿脉巧妙融合,成为青吴两地一体化联通中的点睛之笔。

  

  ▲ 俯瞰元荡慢行桥  摄影:崔徐波

  元荡慢行桥由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EPC总承包方式组织建设,是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元荡桥(车行桥)一起构筑起两地互联的交通系统,同时也以其别具匠心的特色造型,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从空中看,这座桥既像‘同心结’也像‘纽带’,代表着‘沪苏同心,共创未来’。” 三峡集团上海院元荡慢行桥项目负责人姜斌自豪地介绍,桥梁设计融入了江南水乡特色元素,桥面则以慢行、骑行、停留三股不同人流的汇聚与边界划分,在不同速度的行进过程中带给人们不同的景观感受。整个桥体造型与周边岸线生态植被交相呼应,充分体现了示范区“生态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设计建造这样一座桥,对于三峡上海院来说并非难事,难在跨域一体化项目中的审批、协调工作需要多方紧密合作,而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的初衷。

  

  ▲ 元荡慢行桥上拱行人休息的凉亭  摄影:袁磊

  姜斌介绍,元荡生态岸线贯通示范段在立项审批阶段,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分别设有平行的主导单位,但双方没有统一的牵头方,协调难度较大。同时,江苏省和上海市还存在着行政管理模式有差异的问题,项目推进并不容易。

  为此,三峡集团专门组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工作组,积极配合示范区执委会开展各项工作,强化与两区一县的对接,以一体化机制推进项目建设。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三峡集团保质保量完成了元荡慢行桥的建设工作。

  

  ▲ 元荡桥(下)与元荡慢行桥(上)连通元荡湖两岸  摄影:崔徐波

  慢行桥连通沪苏两地,更连通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各方,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探索出的跨域合作、一体推进工作机制,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范本。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2020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召开,包括三峡集团在内的12家业界领先的企业、机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三峡集团作为联盟首任轮值执行长,积极拓展“朋友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为示范区持续导入优质资源。

  

  ▲ 建设中的元荡慢行桥 摄影:崔徐波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领导下,三峡集团示范区工作组牵头编制了《示范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一河两湖滨水空间生态治理设计方案”,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持。

  下一步,三峡集团将着眼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借鉴长江大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深度参与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