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杜健伟)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三峡集团与奥运缘来已久,在“水”与“冰”的转换中留下了精彩的三峡故事。三峡小微开设“我的冬奥故事”专栏,为您讲述三峡工程建设者从三峡大坝工地转战奥运场馆建设的传奇经历。
2月16日,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的冰壶赛场,中国男女冰壶队都完成了自己在循环赛中的收官战。
“冰立方”,这块北京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的比赛场地,通过“水冰转换”成为了双奥场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混合双人金牌已经在这座双奥场馆中产生,更多精彩比赛正陆续上演。
这座承载中华儿女百年奥运之梦的场馆,与中国人追寻百年的三峡工程之梦有着不解之缘。19年前,一群三峡人秉承“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三峡精神,从三峡工程建设工地来到首都北京,积极参与水立方项目的建设管理。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万启洲就曾是其中一员。
时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现为三峡集团,下称“三峡总公司”)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的万启洲,从2003年2月起担任国家游泳中心项目建设管理部综合部主任,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工作和生活,都与水立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 始于质疑,终于赞赏/
对万启洲来说,参与水立方项目建设管理既是一个意外,又是一个惊喜。
2002 年底,当时的三峡工程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三峡总公司开始筹划和组织精干管理团队溯江而上,在金沙江下游续写“水电报国”的壮丽篇章。
▲ 水立方以其独特的钢膜外围护结构和建筑艺术效果赢得世人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奥林匹克建筑奖”等几乎所有建筑界大奖,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在“杰出结构大奖”的颁奖词中写道:“水立方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所认可的最具创新、最激动人心、最卓越的结构之一。”
尽管水工专业出身的万启洲希望能在老本行一直干下去,可当他接到水立方建设的任务时,没有过多犹豫,便奔赴新的战场。他说, “在我心里,承建奥运场馆项目和建设三峡工程一样重要,都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这就是三峡人天然具备的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到北京,万启洲和同事们首先面对的却是质疑声。作为一支水利建设管理队伍,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并没有参与工民建工程的“丰富”经验,对北京的建筑市场、政府项目管理的一般程序、奥运会场馆的标准要求更是一无所知,技术难题叠加经验的欠缺,这个“活儿”不好干。“不少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建大坝的干不好高端的工民建项目。” 万启洲说。
挑战与困难是考验,也是检验。伴随项目的推进,大家认识到万事开头难,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工程才有可能顺利向前推进。“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别人越是不看好,我们就越要做出成绩。” 万启洲回忆说。
这股拼劲,既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养成的习惯,又有一种面对质疑不服输的决心。“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有一种要把事情干好的默契,这本身就是三峡人的淳朴秉性。”
万启洲负责的综合部虽说是一个部门,可起初只有他一个人,最高峰也不过四五个人。大到文件流转、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小到团队的食住行,大多数时候都得靠他一个人扛,这和他在三峡总公司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一样。“工作变得繁琐而庞杂,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那段时间里,万启洲全身心投入到水立方的建设中,一边严谨细致推进手头的工作,一边静下心来学习。他负责建立组织架构、制定工作职责、建章立制,就像团队的一名“大管家”,工作面宽且繁杂,对个人能力提出了很强的挑战。“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就是在那段时间得以快速积累和提升,后来我被调到其他岗位能够较快胜任工作甚至能独当一面,都得益于在水立方项目中的历练,它们让我受益匪浅。”
最终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用一流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的一致认可。
▲ 水立方钢结构封顶仪式
如今水立方能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续写与奥运的缘分,这对曾经的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份跨越时空的肯定呢。
/ “非典”时期的“另类”团队/
自2002年底开始,暂住在水电二局招待所的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每天都是坐地铁上班。经历过北京地铁早高峰的人都知道,说“坐”地铁其实并不准确,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靠“挤”。
可到了2003年春季,万启洲和同事们发现,早高峰的地铁突然变得宽松起来。“地铁先是陆续有空座位了,到后来座位多得都可以躺下。再到后来,地铁在人民医院附近那一站都不停车了。”在地铁车厢里看到原本熙熙攘攘的站台空空如也,万启洲逐渐意识到,新闻里报道的非典疫情已经影响到了北京。
▲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疫情最肆虐的时刻,平日繁华的首都街道人车稀少,人流如潮的北京金融街复兴门地铁站竟空无一人,仍在坚持照常上班的三峡人留下了这张特殊的纪念照片。
即使如此,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从未产生过撤离躲避的想法,而是从严防控,坚守岗位,不辱使命。闷热的口罩和浓重的消毒水气味,对这支团队忘我的工作热情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并没有产生丝毫影响。
口罩和消毒水不能解决“非典”带来的所有考验,不久之后三峡水立方团队被告知,暂住的水电二局宿舍因为疫情防控不再开放给他们居住。
好在当时三峡总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待所刚刚装修好,万启洲和同事们快速搬进了新宿舍。他们克服通勤时间加长等困难,在“非典”期间既无人感染,又没有落下一项任务,经受了“非典”疫情和项目履约的双重考验。
/ 奥运情结与三峡精神/
万启洲对记者笑言,自己并不是一名合格的体育爱好者,但谈到北京冬奥会,他的激动溢于言表:“作为中国人,看到北京成为双奥之城,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场馆成为双奥场馆,心中无比自豪和兴奋。”
▲ 2021年4月1日,水立方举办冰壶测试活动。按照构想,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国家游泳中心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循环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为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冬季则变身为冰立方,用于开展冰上运动,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也让经历过“非典”的万启洲颇有感触,他希望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健儿在北京冬奥会尽情展现“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为全世界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们加油打气。“我相信北京冬奥会对世界经济、人文和社会的影响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闪耀的冬奥盛事。”万启洲说。
尽管自己没有直接参与到冬奥工作当中,但万启洲所在的三峡建工集团派出了一名资深专家支援北京冬奥会。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技术经理胡国庆是三峡建工集团机电方面的专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峡水立方管理团队的一员,他曾经负责水立方弱电工程21个子系统的建设,并出色完成任务。 “去年胡国庆被三峡集团选派至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负责场馆内技术设备与服务的部署交付、运行保障及技术支持,为场馆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现在他还在闭环工作当中。这也算是一种传承,我们三峡人时刻都愿意为国家做贡献。” 万启洲从手机里翻出此前的媒体报道,向记者介绍这位来自三峡建工集团的冬奥护航人。
“绿色冬奥”是本届北京冬奥会的一大关键词,清洁能源“点亮”冬奥,向世界展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担当。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的三峡集团,助力北京冬奥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绿电供应、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也将在未来不断为绿色中国赋能。
目前万启洲所在的三峡建工正积极布局国内抽水蓄能业务,在他看来这也是延续奥运情结、传承三峡精神的有益实践。“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更是奋进中国向着光明前景的庄严承诺。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抽水蓄能项目对优化电网电源结构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大有助益。”万启洲说,“发展抽蓄业务、为国家奉献更多绿电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江电力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