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各地报道

【通讯】云南公司:交出助力“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完美答卷”

www.chd.com.cn发布时间:2021-03-03 00:00:00  作者:云南公司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回看云岭大地,华电云南公司定点帮扶的怒江州赖茂村、老姆登村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村,这里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华电云南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帮助怒江福贡县、泸水市、丽江永胜县、曲靖会泽县等8个县市的9个贫困村2899户11390名贫困村民已全部摘帽脱贫,在云岭大地这块千年贫瘠的土地上奏响了致富的乐章,为云南少数民族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贡献了“华电力量”。

从“两不愁”到“三保障”,感受“华电温度”

彩云之南,滇之西北。川滇藏交界处的群山和江河,怀抱着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滚滚金沙江犹如一条巨龙在这里蜿蜒奔腾百余公里。大山大河虽然壮美,却阻挡着这里发展前进的脚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云南省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贫困县――贫困,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两岸人民喘不过气。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了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除了自身与贫困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外,“穷在深山”的村民与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不到党和政府会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地方,活到80岁,从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年。这样的好日子过上一天都满足了。”阿海水电站搬迁新居的移民――子敬若老人激动地说。

华电在滇企业总结经验、因地制宜率先探索出了“16118移民补偿安置方式”,实现水电开发与地方扶贫两相宜,走出了一条华电扶贫路。阿海水电站的搬迁安置中,突破了“以土安置”的传统方式,在保障移民个人财产权益的同时,通过调节建房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为移民户新建160 m2的框架结构庭院式住宅,使移民住房条件一次性与城市化水平接轨,极大改善移民住房条件。更让人欣慰的是,每个移民还享有7000元-10000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200元的室内照明安装补助费,每户1800元的沼气或太阳能建设补助费等,生活用水村村通,使广大移民群众率先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此同时,在县级移民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安置剩余的农村集体财产补偿费分配到移民户,为农村移民建立“移民公积金”,并实行“专户储存或专户保管”,以阿海水电站移民为例,每户移民可分到“移民公积金”约15万元,实现了移民群众“户户有存款”。 为了保障移民群众享有农村移民合作医疗,凡属于农村移民个人应缴纳部分,均由水电项目法人代为缴纳,基本解决了移民“看病难”问题,让移民都看得起病,实现了公司水电站周边的10多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

“小时候走泥泞山路砍柴,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家人现在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新车,靠着出租的铺面一年就有10万多的收入,再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挣的钱,日子过得富足有余。”家住小沙坝新村的何李芬一家现在的日子也是过得其乐融融。何李芬说的不假,以前的小沙坝村清一色的都是土基和石棉瓦房,安全系数低,居住条件差,却无力改善。

在怒江州六库镇有一个全州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小沙坝新村。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这里傈僳族群众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整体搬迁而来,更是因为这里的村民因此而过上了现代、文明、富裕的新生活。

为了帮助六库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华电在滇企业投入2970万元,助力小沙坝村一、二、三组的农户112户454人整体搬迁入住了新房。家家住的都是联排的小别墅,人均配置商铺面积10.87平方米。全村100多户人家,有接近90户都有了汽车。同时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村里还利用集体资产投资240万盖起了一个大型仓库,一年的出租费用能有30万左右,再过两年回本以后,村民们便能拿到仓库的利润分红,收入又增加不少。

“拔穷根”扶志也要扶智,体验“华电高度”

如果说明确“扶持谁”只是繁琐的基础工作,下的是调查研究的苦功夫,那么,“怎么扶”才真正考验帮扶者的智慧,需要对症下药的硬功夫、精准施策的细功夫。

度度关爱“暖心工程”让明天变得更有希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队员姜志武时而穿梭在山林中,时而行走在陡坡上,他化身经验的徒步旅行者,又变为勇敢的悬崖骑士,他不抛弃、不放弃,在鲁地拉镇精准控辍保学行动中,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名孩子走进学校。

背着新买的书包,在家人的陪伴下,4岁的盲童沙丽梅来到的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始了她新的学习生活。沙丽梅所在的学校,是怒江州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年久失修,直到华电和爱心人士来了,学校才建起了4层教学楼。现今,全州有近90%的特殊孩子都在这里接受特殊教育,还有一些附近州市的孩子也愿意到这里来。

福贡县华电拉甲底希望小学米黄色的5层教学大楼,高高耸立在上帕镇怒江岸边的公路旁,在镇上不多的低矮陈旧的建筑群中它很显眼。校长木新刚告诉记者:“这栋教学楼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啦!”现在,学生家长送子女上学可积极啦,有的家长打电话给我说,娃娃放心地交给学校,我们可以安心到外地打工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农村娃娃爱进学堂了,老师队伍也稳定了。

华电云南人深知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家无偿奉献爱心,向地震灾区、洪涝灾区、希望小学、对口帮扶学校等共计捐款上亿元;投入1.9亿余元,建设了23所移民安置点学校和希望小学,每年帮助解决约11500余名儿童入学难题;投入捐赠资金312万元为山区孩子购买爱心校车、修建电教室、图书文具等,受益贫困学生10000余名。公司志愿服务遍及与公司电站建设所在的各个乡镇村社,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奉科镇善美完小等3所偏远小学建立了“华电七彩小屋”,每年都有近30名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校支教。组织“朝阳计划”捐款活动,为库区周边小学捐献108套校服,帮扶因贫辍学儿童,落实6万多元帮扶资金与物资。公司员工郭晓燕,作为“麦田计划”在云南红河团队的第一任活动召集人,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十余年,至今在红河州成立了“麦田计划”三个资助点,共资助300多名贫困山区孩子圆了上学梦。

触摸“造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

“如果没有华电,没有阿海水电站的开发建设,我们这个地方至少会落后50年”“现在华电来了,我们改变了很多,生活条件改善了,谢谢华电。”……在阿海公司,附近的村民赞不绝口。

如何“造血”才是根本。为切实解决村民没有致富门路的问题,阿海公司结合电站经营需要,考虑村民劳动力特点,阿海公司通过与承包阿海后勤服务公司协调,安排周边村民上岗,百余村民先后参与到电站生产运营中来,走上厂区卫生保洁、营地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绿化管养等服务性工作岗位上,真正意义上实现“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孙胡琴,一名来自华电在滇挂钩扶贫怒江赖茂村贫困大学生毕业生。2018年毕业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经考试合格后就业于云南华电镇雄发电有限公司,成为一名为发电运行部实习岗位人员,实习期月收入2200元左右。“造血式”的帮扶,让孙胡琴一家有了长久的经济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公司提供长期相对稳定就业岗位800余人,工程建设期间提供岗位用工30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电站周边,“华电好样的,华电是最棒的”的好口碑比比皆是。

而今,仅华电云南公司挂联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近百人前往珠海等地打工就业,人均收入每月5000元,年均每户收入在6万元左右,实现了就业扶贫目标。

产业扶贫助推小康路上迈大步,诠释“华电态度”

“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 云南公司积极引导贫困户从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站在老姆登村陡峭的山梁上,抬头可见碧罗雪山顶上皑皑白雪熠熠生辉,低头便是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因为耕地资源较为匮乏,村里很难找到一块面积稍大一点的平整土地,老百姓的房子多是建在斜斜的山坡上,人均耕地仅为0.6亩。有人说,这里的群众出门种地用不着弯腰,因为田地都是挂在大陡坡上。“种一山坡,收一箩筐”是村民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包谷、豆类农作物是怒族群众常年的度日口粮,大多数村民一直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怎样找到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扶贫工作队员们经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但是,该村从山脚到山梁,不同海拔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适宜种植雪桃、柑橘、核桃等林果产业。公司与福贡县政府扶贫部门携手合作,分期投入资金154.67万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道路。

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工作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本来就有限的土地拿去种果树,我们吃什么?”有的村民把免费发到手的果苗丢弃在山坡上。面对村民的不理解,队员们没有放弃,他们一家一户做工作,在火塘边掰着手指头帮农户一笔笔算账:“你们家现在种包谷,一斤才7、8角钱,但核桃一斤可卖7、8元钱呢。”同时,拿出专项资金,组织部分村民到种植核桃的大县大理州漾濞县去参观考察,听人家现身说法如何通过种植核桃脱贫致富。同时,请来技术人员在村里举办各类果树栽培、管理培训班。通过工作队员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当年,25316株5044亩核桃、20834株200亩柑橘、5988株100亩雪桃种植在了老姆登以及邻村知子罗两个村467户怒族群众的山地里。山梁上海拔低一点的地方是绿油油的柑橘树,高一些的地方种植的是雪桃,再高的地方是正在发出新牙的核桃树。

和大林,这位46岁的怒族汉子,一见到华电的工作队员老周脸上就乐开了花,又是拉手又是倒茶。“老周,不瞒你说,现在我们村的核桃都成了金果果啦。我家2007年种的30多棵核桃去年已挂果,成果率高一棵树可收入1千多元呢。”

如今,在老姆登村,凡种植核桃的农户都从中尝到了甜头,大家农闲时聚拢在一起的话题都在谈论核桃。当年不愿种的农户也纷纷跑到种植农户家中请教种植技术。

华电工作队员的经济帮扶,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还点燃了怒族群众学科学、学知识的热情。月亮田小组的怒族老汉桑付,今年57岁。2007年他家种下了一亩多柑橘。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科学管理果树,每棵树要怎样剪枝、管理,这位没有文化的怒族老汉,现在说起来却是一套一套的。由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栽培,桑付家的柑橘又大又甜不愁卖,每棵柑橘收入达160多元钱。一开始桑付是用马驮到匹河街子上卖,后来,他的柑橘好名远扬,老板们就主动上门收购了。现在,四邻八舍的怒族、傈僳族群众都学着他种起了柑橘。

老姆登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600亩,可采摘面积2000多亩,形成规模的茶叶加工厂3家,平均年产量茶叶达11吨。随之发展壮大起来的茶叶加工小作坊有10余家。公司干部挂包的12户贫困户中,有9户种植有16亩茶叶地,每年通过受雇采茶、卖鲜叶收入约0.3万元/户。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2020年,华电云南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培训指导东红村、赖茂村等村民外出务工626人次,雇佣安保人员44人,动员村民从事保洁、建筑、服务业、生态护林、道路管养、绿化施工等100余人次。如今,产业扶贫道路越走越宽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600亩,草果种植4500亩,高粱种植2200亩,花椒种植5187亩,咖啡种植51000多亩,牧草种植20余亩,柑橘种植300亩,油橄榄种植19500余株,软籽石榴100余亩,人均可实现年收入增长约3000-6000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脱贫攻坚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下一步,云南公司将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带领“直过民族”走上更加幸福的康庄大道!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