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银一家 摄影:陈旋
本网讯(朱静霞)初夏午后,吃罢午饭,熊银搬一把椅子,在店门外休憩。
忙碌的一天里,这样的时光极为难得。后厨内,妻子卞亚娟已将各种烧烤食材洗净,莲藕、扇贝、鸡翅膀……夜幕降临前,他们得将全部食材串成烤串儿。
一根根竹签,串起的不仅是食物美味,更是定居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开明村的三峡移民熊银,在新家园里烹饪出的“幸福美味”。
2000年,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16岁的熊银跟随父母,与来自重庆市云阳县的810位移民一起,从高山峡谷,搬到了2000公里外的江苏盐城。“刚来的时候,吃不惯,住不惯。别人说话,我一句也听不懂!”
时年37岁的父亲熊同才,不允许自己花太多时间去过渡。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需要尽快熟悉一切,融入当地。
在盐城,熊同才开始学种棉花。雪白的棉絮,捏在手里软得很,可要种植起来,却又变成了“硬骨头”。
好在,当地政府尽可能选择了种植养殖大户与移民为邻,帮助他们早日掌握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
“气温太高,你得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打药!”盛夏时节,邻居会提醒他几点打药。“采棉花要随时掌握天气情况,成熟的棉絮可不能淋雨!”初秋时节,邻居会告诉他如何收割。
从前只会做豆腐的熊同才,在盐城种了十几年棉花。在轻轻柔柔的棉絮里,他重建了社交圈,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也撑起了一个殷实的家。
如今,熊同才快60岁了,儿子熊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早在高中毕业时,熊银就外出学修车,去轴承厂当操作工……苦学本领。直到,妻子卞亚娟出现,他才消停。
“她是盐城本地人,就住在隔壁镇上。”熊银说,二人在无锡同一家工厂里上班。
一切水到渠成。2011年,熊银和卞亚娟结婚时,回云阳探望了亲朋好友。“水涨高了,山丘平了,变化好大。”
有了小家,熊银不再外出打工。夫妻二人回到盐城,靠着勤劳的双手开了烧烤店,一年有了不菲的收入。
▲熊银在制作烧烤食材 摄影:朱静霞
可最开始,因烧烤味道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生意很差。夫妻二人不得不经常熬夜,改良口味。一年,两年,三年……奋斗至第六年,烧烤店才翻了身。
华灯初上,烧烤店内人声鼎沸。烤鱼、羊蝎子、烧鸡公……名字里带有“川渝味儿”的美食,吃起来却又是苏菜的口感,老顾客时常回头,新顾客也慕名而来。
“只要肯干,三峡移民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烧烤架上,美味的食物滋滋冒油,阵阵香气里,三峡移民熊银,找到了令他心安的家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