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4月20日,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51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启动了总投资额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计划(CPEC),成为第一个真正落地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项目。在中巴经济走廊14个优先发展的项目中,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建)就涉及4个:卡西姆港燃煤电厂(2x66万千瓦)、达沃风电5 万千瓦、萨察尔风电5 万千瓦、苏耐格风电5 万千瓦。其中中国电建直接投资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位居14个项目第一位,达沃风电是14个项目中第一个完成融资程序的项目,萨察尔风电和苏耐格风电为中国电建协助业主融资并承担项目设计施工(FEPC)。目前,中国电建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在建项目537个、合同总额589亿美元,可以说已经先行了一步。阶段性地回顾总结中国电建在探索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经验,既利于公司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值得其他电力企业(集团)参考和借鉴。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电建海外事业部亚洲业务部总经理庞旭。
国际业务优先战略赢得先机
记者:中国电建作为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企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庞旭: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以产业合作为抓手,以金融合作为支撑,推进区域合作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能源引进力度,深化产业合作,加快优势技术、装备“走出去”,深化能源资源合作,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创新企业“走出去”方式,发挥各地开放优势。“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人,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5%。2013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可见,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前景广阔,将给中国电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主要覆盖的国家都是中国电建传统经营的市场。从国家战略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国家的互联互通,从交通、电源电网、基础设施连通到投资便利化,中国电建作为以电力项目和基础设施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上述项目和公司的业务范围是高度契合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公司海外业务的再次腾飞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互赢和多赢为前提,落地项目必然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将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支持性政策,更容易带动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标准“走出去”,外方也更容易接受。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地,可以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些机制保证中国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对于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规避“走出去”的风险也是非常有利的。已经落地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就是政府部门站在国家层面,帮助企业解决重大风险,为企业争取良好投资环境的成功案例。
记者:中国电建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庞旭: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生活,消除贫困,应对气候挑战,保护生态环境。“一带一路”项目的逐步展开,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是避免恶性竞争。需要加强行业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行业龙头企业及全产业链实体型企业可以有效整合国内全产业链资源,带领专业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既可避免无序竞争,又能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综合专业、技术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二是属地化经营管理难度加大,经营风险上升。首先要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设备等资源,要重视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后续技术合作、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依靠属地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处理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所在地的员工、居民和睦相处,以人为本,保障中国劳务、外国劳务或本地劳务合法权益,创造和谐共赢的合作氛围。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电建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庞旭:中国电建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给公司海外业务带来的发展机遇,专门成立了国际业务领导小组,公司董事长亲任组长,积极推动整体国际业务的转型升级和顶层设计的调整。同时,公司设立了6个海外区域总部,把管理前移,统筹国外营销资源,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一方面在前方抓现场在建项目的实施,树立公司品牌;另一方面抓市场的开拓,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具体实施层面,公司将依托现有的营销网络对“一带一路”市场进行深耕细作,找出一些契合国家战略的项目快速推进。目前,集团的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基本布局完成,在“一带一路”国家均设有办事机构。公司将根据大的战略框架,在“一带一路”国家找出公司前期跟踪较好的项目,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真正落地。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区域里,中国电建在其中48个国家都有项目,在建项目达500多个,合同金额超过580亿美元。项目以电力项目(包含:水电、火电、新能源)为主,其次是交通、房建、电网基础设施项目。此外,公司在其中大多数国家有近600个跟踪项目,涉及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
规划先行打造全产业链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公司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
庞旭:“走出国门、适应环境、合作共赢”,是中国电建长期坚持的理念。中国电建的企业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在三方面高度契合。一是战略高度契合,公司早在2006年就确立了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二是主营业务高度契合,公司在能源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业务占总业务量的2/3。三是覆盖区域高度契合,中国电建在85个国家有项目,在76个国家设立了办事机构,覆盖了“一带一路”的主要国家。以“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亚洲来看,公司2014年在亚洲新签和营收占集团海外新签和营收的52%和57%。
中国电建作为全球水利水电工程的领导者,是全球新能源建设未来发展的引领者,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总承包商之一,具有4大发展优势。一是先发优势:中国电建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1964年承担了国家的第一个援外项目),目前,海外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的1/3,在101个国家设有驻外机构,海外业务以亚洲、非洲为主,辐射美洲、大洋洲和东欧,形成了以水利、电力建设为核心,涉及公路和轨道交通、市政、房建、水处理等领域综合发展的“大土木、大建筑”多元化市场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二是国际化优势,集团国际化指数在2014年达25%左右(海外营收/集团营收+海外资产/集团资产+海外雇员/集团雇员)/3),在建筑类央企名列前茅。三是市场布局优势,集团的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基本布局完成,在“一带一路”国家基本都设有办事机构,在100个国家有办事机构(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等)。四是专业优势,中国电建董事长晏志勇把公司竞争力归纳为“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也就是说中国电建业务优势覆盖能源项目全产业链,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位居行业第一。
记者: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建如何进一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庞旭:中国电建提出了“规划先行、创造项目”的思路。随着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入,公司已成为覆盖设计、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企业。在“一带一路”大的环境下,公司专门设立了海外前期规划专项资金,支持对主要市场的主要领域进行规划研究,以发现和创造项目。公司将充分利用规划设计的专业优势,开展电网规划、能源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活动。
公司承担了国家“一带一路”能源专项规划的研制,其中包括中巴经济走廊能源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研究,东盟地区互通互联研究,中缅电力合作总体规划,南海区域风能、光能规划及示范项目研究等。同时,中国电建还自己出资启动了中亚五国可再生能源规划。通过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充分认识所在国国情特点、资源特点、民生需求,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有市场网络深耕细作,利用专业优势规划先行,寻找或创造符合国情、满足需要,并能提升改善所在国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未来,公司还将加快与海外设计公司和投资、施工企业的合作,形成合作伙伴和战略同盟,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企业优势和当地社会资源有效融合,提升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属地化经营的质和量。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公司将加强与当地设计公司合作,后者熟悉当地的标准、环境等情况。此前,水电顾问公司已收购了哈萨克斯坦水利设计院,使公司对中亚五国水电情况有了较好的了解。
记者:从中国电建多年的海外实践出发,对“一带一路”规划有哪些政策建议?
庞旭:一是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希望“一带一路”能设立一个专门的基金,鼓励企业主动出去找项目,帮助规划落地。目前,“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项目大都是点上的,而从点延伸到面,则需要加强规划。
二是资金成本问题。“一带一路”鼓励企业走出去,也鼓励大家使用中国资金。但是,中国资金的成本水平其实在国际上并没有竞争力。中国有很大的外汇储备,能否通过政策手段,把巨大的外汇储备用于“一带一路”投融资项目。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巨大的外汇资金的分流。
三是国家层面能否出台一些政策,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一带一路”项目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中信保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其海外投资保险可以解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可以通过降低保费费率、提高保险覆盖率、提高赔付额度等政策,刺激“一带一路”项目的尽快落地。
四是充分利用一些援外性资金做软性项目。原来援外性资金比较倾向于做一些硬性的工程。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援外性资金,做一些“一带一路”国家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可以对这些国家的资源有整体的了解,也便于国内考虑如何让项目落地。
从当前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核心国家大都处在发展中阶段,电力缺口较大,电力当为“一带一路”的核心业务。中国电建将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国际经营比较优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参与国际行业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与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