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柳龙直流工程施工现场,探访工程建设中攻坚克难的故事

 

  7月23日,记者采访龙门换流站。

  7月24日,记者采访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市黎溪镇的线路第19标段。

  7月25日,记者采访昆北换流站。

  7月26日,记者采访柳北换流站。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线路图

  7月下旬,采访车驶入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茂山镇,只见路旁的山间铁塔林立,塔上挂着一条条银线伸向远方。就是这样的线路和铁塔,组成了南方电网西电东送18条大通道。“这条是滇西北直流、这条是牛从直流……”同行的电网建设者们如数家珍。

  这一次,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共同的采访对象,是南方电网公司在建的另一条西电东送大通道——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创下多项世界第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世界上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工程线路从云南昆明到广西柳州,再到广东惠州,绵延近1500公里,目前工程正处于土建施工高峰期。记者走访昆明、清远、惠州等施工现场实地探访,深刻体会到建设者们正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和自信,来面对这一超级工程建设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海拔2030米的高坡如何被削低?

  230万立方米,昆北换流站挖填土石方量创电网工程单一站点纪录

  昆北换流站前的一段道路没有倒沥青,记者乘坐车辆驶过时略有颠簸。同行的项目部工作人员指着路面告诉记者,过往车辆轧路多,时间一长,一般路面都会沉降,“但站内绝不会发生沉降。”

  记者在昆北换流站探寻其中的奥秘,脚下的土地很平整。但业主方超高压公司昆柳龙项目部昆明分部常务副经理张龚的一句话,不免令人惊讶起来,“这里原来是一座高山,我们把它削平了。”

  项目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换流站海拔从2030米降低至1960米,这也就意味着高山被削低了约70米的高度。削掉的土石就地进行了填埋平整处理,才有了换流站如今的模样。据了解,挖填的土石方体积累计达到了230万立方米,创造了电网工程中单一站点土石方量纪录。

  “这么多的土石是如何削平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龚回了两个字“爆破”。大量的土石方爆破作业,共计消耗了311吨炸药和2.6万余根雷管。

  而且,爆破也是讲究方法和技术的。电力设备厂房对地基稳定性要求高,对作为爆破回填的石头和泥土的品质有要求。“最开始爆破的时候,炸出来的石头偏大,达不到要求。”项目部请来专业爆破专家,不断实践调整,最终摸索出了最优方案,“出来的直径基本都在30厘米—50厘米,达到设计要求”。

  项目部许多人都说,海量的爆破作业就像是“愚公移山”。为了确保人员安全,爆破每天只进行一次,时间选在午间休息时的10分钟—15分钟,爆破的土石量并不大。

  在爆破完成后,根据土与石的配比进行回填,每填30厘米就加装土工格栅;打桩2000多根,全打在原土层中,确保地基稳固。“以后这里是要放变压器、阀等主要电力设备的,那么多项世界第一的工程,地基绝对不能发生沉降。”张龚介绍道。

  张龚带着记者绕走换流站一圈,边延处是长长的边坡,坡上的站址比坡下的地面高出几十米,最高的边坡达49米。项目部人员会使用仪器对边坡是否发生倾斜和沉降进行测量。边坡建成后经历了两次地震和多场大雨的考验,仍未发生任何倾斜及沉降。

  两个月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谭朕就曾来过站里采访。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边坡还是光秃秃的。如今,坡上被种植草木,一片葱绿。

  实际上,环保的理念已经融入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现场,记者还看到边坡之上有工人正在进行围墙施工。墙体不是现场砌起来的,而是直接用车辆运送标准统一的混凝土墙面到此。“装配式围墙,节省工期,还环保,现场就不会满是灰尘了。”项目监理方广东天广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监代表王秋峰很提倡这种作业方式。

  设计方西南电力设计院电网公司工地代表徐磊还告诉记者,在考虑项目选址时,站址就避开农田、保护林、水库等生态区域,距离最近的村庄也在800米开外,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也正因为考虑环保要求,才选这块山地,虽然增加了爆破工作量,但我们觉得值。”徐磊说。

  比足球场还大的屋顶如何搭建?

  应用网架结构理念建设电网工程史上最大跨度阀厅

  7月23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午后的天空飘起了雨。昆柳龙工程龙门换流站处于土建高峰,各类施工人员和车辆在站内穿梭。下雨对于施工的影响不言而喻,好在这场雨下得并不大,时间也不长。从办公区域向施工现场出发前,项目部人员特意嘱咐大家换上雨靴。“工地全是泥,土建就是玩泥巴啊!”业主项目部广州分部土建专责唐源开玩笑说。

  项目部广州分部经理助理朱云峰对于这种天气早就习以为常。他给记者翻阅今年以来的天气记录,自2月中旬到7月中旬共150天内,雨天有103天,其中连续降雨的天数最多达77天。

  “我们查了一下,今年应该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第三多的年份了。”朱云峰说,“工人们绝对不能冒大雨施工,不安全;而且混凝土也没法浇筑硬化,工期就耽误在这上边了。”目前,龙门换流站土建阶段已完成约40%的工程量。而在工程另一端的昆北换流站,由于昆明此前有过一段干旱天气,土建工期加快了些,完成率为60%。

  工地上,最吸引记者的是立起的几十米高的大铁柱,铁柱围了四面,尚未封顶。未下雨时,几名工人带着安全带,在上面进行焊接作业。

  施工方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赖联光介绍,铁柱围起的部分是柔性直流低端换流阀厅,建成后里面将放置工程换流阀。龙门换流站与柳北换流站一样,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就是最核心的设备之一。而柔性直流相比于常规直流,其技术优点在于控制灵活,能快速响应电网的状态变化,让电网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阀厅的高度多少米?”“大约30米,10层楼高。”赖联光回答记者的提问,又赶紧补了一句,“高端阀厅就更高了,有44米。”

  阀厅不仅高,而且面积大。从设计图纸来看,高端阀厅呈矩形,长宽均约90米,面积将近77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还要大。“这是电力建设史上最大跨度阀厅。”设计方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项目工地代表李海央说。巨大的阀厅构建起来的超级工程,建成后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端直流输电能力,800万千瓦,年送电量预计超过320亿千瓦时。

  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要建设跨度如此大的空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空间内立起多根梁柱,用以支撑屋顶;另一种采用网架结构屋顶,空间内一片开阔无阻碍。“阀厅里面要运输庞大的换流阀,有梁柱的话车辆运输和检修进出不方便,因此只能采用网架结构建设。”李海央说。网架结构建筑较为广泛应用在机场的飞机仓库中,设计人员在工程前期实地走访调研了全国多个机场。

  减少梁柱换取空间,网架结构施工难度更大。需要把钢制网架搭好后,从地面使用多台吊车整体抬升到目前立起的20余根铁柱上。网架由若干根钢材连接而成,重达650吨,抬升时如果各部分承受压力不均,将会导致损坏,影响建筑质量。

  “就像搭积木一样,悬空的网架用20多根柱腿来撑住。误差要用毫米计算,整个网架最大高度差不能超过30毫米。”面对巨大的精度要求,靠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项目部有高科技系统,通过系统自动观察,一旦有偏差及时调整。

  但施工人员使用吊车的技术、经验、配合也缺一不可。“技术是基础,配合要默契,经验就是尽可能慢慢来。每抬升几公分,我们就停一停,看架子有没有倾斜。”赖联光对未来的施工信心满满。

  高海拔覆冰区,百米大峡谷,复杂地形如何立塔架线?

  除了人扛马驮,无人机新型架线取代原始方法

  昆柳龙直流工程输电线路长约1500公里,线路跨越高海拔覆冰区、铁路河流等区域,尤其是在云南、贵州需跨越跨度超1公里、深度达近百米的大峡谷,复杂地形对架线施工是很大挑战。

  项目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工程直流线路跨越铁路15次、公路273次、河流82次、各电压等级电力线1140次、通信线654次,线路路径交叉跨越众多。

  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挑战。7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市黎溪镇的线路第19标段。一条大江横亘在B80与B81基塔之间,江面宽约800米,成为一道天堑。项目部要跨越这道天堑,在江上架线连接两塔。

  现场的塔基已经建好,接下来将进行塔身组立。业主项目部广州分部项目经理助理黄维告诉记者,预计架线施工将在年底进行。

  早期架线中,施工人员会登上热气球,球上挂着线路飞跃铁塔,若是遭遇大风,就会偏航,影响效率。近年来,新型架线方式被普遍应用,取代了原始方法。

  “用无人机来架线。”施工方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杨帆介绍步骤:由于无人机载重有限,先拉一根细线飞过江面,抛到对面的铁塔上。塔下有人将另一条粗线与细线接起来,江另一端通过机器将粗线拉回对岸。如此循环拉线过江,由细线带粗线,最终实现特高压电线在两塔间的架设。相比于传统的架线方式,高科技的无人机架线效率更高,也更能保障人身安全。

  待到线路架好后,再结合创新性的故障自清除能力系统,这个世界上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将极大降低运行风险,持续不断地将西部清洁水电东送。

  但在找寻线路路径和搬运塔材的过程中,仍有需要用到人力畜力等传统方式的地方。同为线路19标段的桃园镇,高山陡峭、荒草密布。项目部人员前期到此“踩点”寻找合适的塔址。“西电东送通道都建成18条了,地理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几乎都建了通道,剩下的地方条件之差可想而知。”黄维说,“没路走,我们自己从荒草中硬生生走出一条道的。”

  记者采访时穿过山丘竹林间的小路,来到B83基塔处。天已放晴一整天有余,但山间仍旧泥泞不堪,脚上沾满了泥。林间湿热的环境让人像是进了“桑拿房”,走不到一分钟就全身汗湿。

  湿滑狭窄的山路,车辆无法进入,运送塔材只能依靠马来驮,极端状况时需要人来扛。类似情况,全线高山大岭区域并不罕见,尤其云南、贵州山区众多,给施工带来不少困难。但对于工程建设者们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随着工程的推进,有些困难已经克服,有些困难正在克服,而新的困难正在产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属性,也是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所体验到的苦与乐。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通讯员 辛镇瀚 何剑峰 杨兵 王佳男

  ■工程名片

  昆柳龙直流工程西起云南昆北换流站,东至广西柳北换流站、广东龙门换流站,线路全长1452千米,是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是国家特高压多端直流的示范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突破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制高点。

  工程计划于2020年投产送电,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增加800万千瓦的通道送电能力,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广东、广西,年送电量预计超过320亿千瓦时。

  ■人物故事

  爱放电影的安全员古洪洋

  42岁的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第一分公司员工古洪洋,从事工程行业已有20个年头。在昆柳龙直流工程昆北换流站,他的角色是安全员,即时刻提醒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同事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先安全,后工作;没安全,不工作。”古洪洋总不忘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项目工地上随处可见关于安全的警示标语,平时项目部也进行了多次安全培训,但仍旧有人会犯些小错误,比如安全帽没戴紧之类的。

  这种事一旦被古洪洋逮到,他就要给人“关禁闭”——在孤独的会议室里静思己过。“里面闷热,不准抽烟,只能安静地看安全警示片。”事实证明,这种不罚款的小惩罚手段还是能收到一些效果。

  项目部还有VR安全体验室。古洪洋经常找一些年轻的工友,戴上眼镜体验一把高空坠落、塌方被困的“惨烈绝望感”。“感觉很真实,现在工作之前脑子里总会条件反射违规操作的惨状,就自觉全副武装了。”经常从事高空作业的张晓龙说。

  古洪洋脑子活泛,点子多。有一天灵感突发,看到工地上播放宣传片的大屏幕,心想“用这个播安全警示片也不错啊。”

  上班时间忙,于是他挑傍晚下班之后的时段放,但走过路过的人多,停下来看的却少得可怜。“没人愿意专门看这个。”他又想到一个法子,播放电影电视剧,在剧集中间插几分钟的安全警示片。第一天放映的时候,屏幕前就围了不少人,后来人就更多了。连不参与施工的门卫老大爷周永贵,每天一边站岗一边听着警示片都能记得安全规范了,“安全绳要系牢,安全帽要戴好。”

  广泛征求民意下,古洪洋播放的影片种类越来越多,爱国题材的战争片是主流,偶尔也播一些年轻人爱看的动作片。工友们业余时间消遣活动不多,这个露天“影院”已经成了人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大家一起欢笑、一起落泪,氛围温馨融洽。

  渐渐地,古洪洋发现,工友违规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或许就是影片中间夹杂的安全警示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大家每个人都注意安全了,我也就安全了。”古洪洋略带狡黠地一笑,“肯定不会有人说我工作没做好了。”

关键词: 区块链, 直流输电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走进昆柳龙直流工程施工现场,探访工程建设中攻坚克难的故事

作者:帅泉 陈炎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中国电力网

 

  7月23日,记者采访龙门换流站。

  7月24日,记者采访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市黎溪镇的线路第19标段。

  7月25日,记者采访昆北换流站。

  7月26日,记者采访柳北换流站。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线路图

  7月下旬,采访车驶入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茂山镇,只见路旁的山间铁塔林立,塔上挂着一条条银线伸向远方。就是这样的线路和铁塔,组成了南方电网西电东送18条大通道。“这条是滇西北直流、这条是牛从直流……”同行的电网建设者们如数家珍。

  这一次,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共同的采访对象,是南方电网公司在建的另一条西电东送大通道——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创下多项世界第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世界上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工程线路从云南昆明到广西柳州,再到广东惠州,绵延近1500公里,目前工程正处于土建施工高峰期。记者走访昆明、清远、惠州等施工现场实地探访,深刻体会到建设者们正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和自信,来面对这一超级工程建设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海拔2030米的高坡如何被削低?

  230万立方米,昆北换流站挖填土石方量创电网工程单一站点纪录

  昆北换流站前的一段道路没有倒沥青,记者乘坐车辆驶过时略有颠簸。同行的项目部工作人员指着路面告诉记者,过往车辆轧路多,时间一长,一般路面都会沉降,“但站内绝不会发生沉降。”

  记者在昆北换流站探寻其中的奥秘,脚下的土地很平整。但业主方超高压公司昆柳龙项目部昆明分部常务副经理张龚的一句话,不免令人惊讶起来,“这里原来是一座高山,我们把它削平了。”

  项目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换流站海拔从2030米降低至1960米,这也就意味着高山被削低了约70米的高度。削掉的土石就地进行了填埋平整处理,才有了换流站如今的模样。据了解,挖填的土石方体积累计达到了230万立方米,创造了电网工程中单一站点土石方量纪录。

  “这么多的土石是如何削平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龚回了两个字“爆破”。大量的土石方爆破作业,共计消耗了311吨炸药和2.6万余根雷管。

  而且,爆破也是讲究方法和技术的。电力设备厂房对地基稳定性要求高,对作为爆破回填的石头和泥土的品质有要求。“最开始爆破的时候,炸出来的石头偏大,达不到要求。”项目部请来专业爆破专家,不断实践调整,最终摸索出了最优方案,“出来的直径基本都在30厘米—50厘米,达到设计要求”。

  项目部许多人都说,海量的爆破作业就像是“愚公移山”。为了确保人员安全,爆破每天只进行一次,时间选在午间休息时的10分钟—15分钟,爆破的土石量并不大。

  在爆破完成后,根据土与石的配比进行回填,每填30厘米就加装土工格栅;打桩2000多根,全打在原土层中,确保地基稳固。“以后这里是要放变压器、阀等主要电力设备的,那么多项世界第一的工程,地基绝对不能发生沉降。”张龚介绍道。

  张龚带着记者绕走换流站一圈,边延处是长长的边坡,坡上的站址比坡下的地面高出几十米,最高的边坡达49米。项目部人员会使用仪器对边坡是否发生倾斜和沉降进行测量。边坡建成后经历了两次地震和多场大雨的考验,仍未发生任何倾斜及沉降。

  两个月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谭朕就曾来过站里采访。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边坡还是光秃秃的。如今,坡上被种植草木,一片葱绿。

  实际上,环保的理念已经融入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现场,记者还看到边坡之上有工人正在进行围墙施工。墙体不是现场砌起来的,而是直接用车辆运送标准统一的混凝土墙面到此。“装配式围墙,节省工期,还环保,现场就不会满是灰尘了。”项目监理方广东天广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监代表王秋峰很提倡这种作业方式。

  设计方西南电力设计院电网公司工地代表徐磊还告诉记者,在考虑项目选址时,站址就避开农田、保护林、水库等生态区域,距离最近的村庄也在800米开外,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也正因为考虑环保要求,才选这块山地,虽然增加了爆破工作量,但我们觉得值。”徐磊说。

  比足球场还大的屋顶如何搭建?

  应用网架结构理念建设电网工程史上最大跨度阀厅

  7月23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午后的天空飘起了雨。昆柳龙工程龙门换流站处于土建高峰,各类施工人员和车辆在站内穿梭。下雨对于施工的影响不言而喻,好在这场雨下得并不大,时间也不长。从办公区域向施工现场出发前,项目部人员特意嘱咐大家换上雨靴。“工地全是泥,土建就是玩泥巴啊!”业主项目部广州分部土建专责唐源开玩笑说。

  项目部广州分部经理助理朱云峰对于这种天气早就习以为常。他给记者翻阅今年以来的天气记录,自2月中旬到7月中旬共150天内,雨天有103天,其中连续降雨的天数最多达77天。

  “我们查了一下,今年应该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第三多的年份了。”朱云峰说,“工人们绝对不能冒大雨施工,不安全;而且混凝土也没法浇筑硬化,工期就耽误在这上边了。”目前,龙门换流站土建阶段已完成约40%的工程量。而在工程另一端的昆北换流站,由于昆明此前有过一段干旱天气,土建工期加快了些,完成率为60%。

  工地上,最吸引记者的是立起的几十米高的大铁柱,铁柱围了四面,尚未封顶。未下雨时,几名工人带着安全带,在上面进行焊接作业。

  施工方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赖联光介绍,铁柱围起的部分是柔性直流低端换流阀厅,建成后里面将放置工程换流阀。龙门换流站与柳北换流站一样,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阀就是最核心的设备之一。而柔性直流相比于常规直流,其技术优点在于控制灵活,能快速响应电网的状态变化,让电网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阀厅的高度多少米?”“大约30米,10层楼高。”赖联光回答记者的提问,又赶紧补了一句,“高端阀厅就更高了,有44米。”

  阀厅不仅高,而且面积大。从设计图纸来看,高端阀厅呈矩形,长宽均约90米,面积将近77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还要大。“这是电力建设史上最大跨度阀厅。”设计方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项目工地代表李海央说。巨大的阀厅构建起来的超级工程,建成后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端直流输电能力,800万千瓦,年送电量预计超过320亿千瓦时。

  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要建设跨度如此大的空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空间内立起多根梁柱,用以支撑屋顶;另一种采用网架结构屋顶,空间内一片开阔无阻碍。“阀厅里面要运输庞大的换流阀,有梁柱的话车辆运输和检修进出不方便,因此只能采用网架结构建设。”李海央说。网架结构建筑较为广泛应用在机场的飞机仓库中,设计人员在工程前期实地走访调研了全国多个机场。

  减少梁柱换取空间,网架结构施工难度更大。需要把钢制网架搭好后,从地面使用多台吊车整体抬升到目前立起的20余根铁柱上。网架由若干根钢材连接而成,重达650吨,抬升时如果各部分承受压力不均,将会导致损坏,影响建筑质量。

  “就像搭积木一样,悬空的网架用20多根柱腿来撑住。误差要用毫米计算,整个网架最大高度差不能超过30毫米。”面对巨大的精度要求,靠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项目部有高科技系统,通过系统自动观察,一旦有偏差及时调整。

  但施工人员使用吊车的技术、经验、配合也缺一不可。“技术是基础,配合要默契,经验就是尽可能慢慢来。每抬升几公分,我们就停一停,看架子有没有倾斜。”赖联光对未来的施工信心满满。

  高海拔覆冰区,百米大峡谷,复杂地形如何立塔架线?

  除了人扛马驮,无人机新型架线取代原始方法

  昆柳龙直流工程输电线路长约1500公里,线路跨越高海拔覆冰区、铁路河流等区域,尤其是在云南、贵州需跨越跨度超1公里、深度达近百米的大峡谷,复杂地形对架线施工是很大挑战。

  项目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工程直流线路跨越铁路15次、公路273次、河流82次、各电压等级电力线1140次、通信线654次,线路路径交叉跨越众多。

  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挑战。7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市黎溪镇的线路第19标段。一条大江横亘在B80与B81基塔之间,江面宽约800米,成为一道天堑。项目部要跨越这道天堑,在江上架线连接两塔。

  现场的塔基已经建好,接下来将进行塔身组立。业主项目部广州分部项目经理助理黄维告诉记者,预计架线施工将在年底进行。

  早期架线中,施工人员会登上热气球,球上挂着线路飞跃铁塔,若是遭遇大风,就会偏航,影响效率。近年来,新型架线方式被普遍应用,取代了原始方法。

  “用无人机来架线。”施工方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杨帆介绍步骤:由于无人机载重有限,先拉一根细线飞过江面,抛到对面的铁塔上。塔下有人将另一条粗线与细线接起来,江另一端通过机器将粗线拉回对岸。如此循环拉线过江,由细线带粗线,最终实现特高压电线在两塔间的架设。相比于传统的架线方式,高科技的无人机架线效率更高,也更能保障人身安全。

  待到线路架好后,再结合创新性的故障自清除能力系统,这个世界上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将极大降低运行风险,持续不断地将西部清洁水电东送。

  但在找寻线路路径和搬运塔材的过程中,仍有需要用到人力畜力等传统方式的地方。同为线路19标段的桃园镇,高山陡峭、荒草密布。项目部人员前期到此“踩点”寻找合适的塔址。“西电东送通道都建成18条了,地理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几乎都建了通道,剩下的地方条件之差可想而知。”黄维说,“没路走,我们自己从荒草中硬生生走出一条道的。”

  记者采访时穿过山丘竹林间的小路,来到B83基塔处。天已放晴一整天有余,但山间仍旧泥泞不堪,脚上沾满了泥。林间湿热的环境让人像是进了“桑拿房”,走不到一分钟就全身汗湿。

  湿滑狭窄的山路,车辆无法进入,运送塔材只能依靠马来驮,极端状况时需要人来扛。类似情况,全线高山大岭区域并不罕见,尤其云南、贵州山区众多,给施工带来不少困难。但对于工程建设者们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随着工程的推进,有些困难已经克服,有些困难正在克服,而新的困难正在产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属性,也是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所体验到的苦与乐。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通讯员 辛镇瀚 何剑峰 杨兵 王佳男

  ■工程名片

  昆柳龙直流工程西起云南昆北换流站,东至广西柳北换流站、广东龙门换流站,线路全长1452千米,是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重点工程,是国家特高压多端直流的示范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个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工程、首个具备架空线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突破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制高点。

  工程计划于2020年投产送电,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增加800万千瓦的通道送电能力,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广东、广西,年送电量预计超过320亿千瓦时。

  ■人物故事

  爱放电影的安全员古洪洋

  42岁的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变电第一分公司员工古洪洋,从事工程行业已有20个年头。在昆柳龙直流工程昆北换流站,他的角色是安全员,即时刻提醒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同事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先安全,后工作;没安全,不工作。”古洪洋总不忘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项目工地上随处可见关于安全的警示标语,平时项目部也进行了多次安全培训,但仍旧有人会犯些小错误,比如安全帽没戴紧之类的。

  这种事一旦被古洪洋逮到,他就要给人“关禁闭”——在孤独的会议室里静思己过。“里面闷热,不准抽烟,只能安静地看安全警示片。”事实证明,这种不罚款的小惩罚手段还是能收到一些效果。

  项目部还有VR安全体验室。古洪洋经常找一些年轻的工友,戴上眼镜体验一把高空坠落、塌方被困的“惨烈绝望感”。“感觉很真实,现在工作之前脑子里总会条件反射违规操作的惨状,就自觉全副武装了。”经常从事高空作业的张晓龙说。

  古洪洋脑子活泛,点子多。有一天灵感突发,看到工地上播放宣传片的大屏幕,心想“用这个播安全警示片也不错啊。”

  上班时间忙,于是他挑傍晚下班之后的时段放,但走过路过的人多,停下来看的却少得可怜。“没人愿意专门看这个。”他又想到一个法子,播放电影电视剧,在剧集中间插几分钟的安全警示片。第一天放映的时候,屏幕前就围了不少人,后来人就更多了。连不参与施工的门卫老大爷周永贵,每天一边站岗一边听着警示片都能记得安全规范了,“安全绳要系牢,安全帽要戴好。”

  广泛征求民意下,古洪洋播放的影片种类越来越多,爱国题材的战争片是主流,偶尔也播一些年轻人爱看的动作片。工友们业余时间消遣活动不多,这个露天“影院”已经成了人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大家一起欢笑、一起落泪,氛围温馨融洽。

  渐渐地,古洪洋发现,工友违规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或许就是影片中间夹杂的安全警示潜移默化的作用吧。

  “大家每个人都注意安全了,我也就安全了。”古洪洋略带狡黠地一笑,“肯定不会有人说我工作没做好了。”

      关键词:电力, 直流输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