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年为周期,规划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我国落实发展战略、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方式。
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5大类20项主要指标。与“十三五”规划相比,有新增的指标,有删减的指标,也有提法发生变化的。
经济发展:GDP年均增速不设量化指标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一样,“经济发展”类指标排在首位。不过,此次“经济发展”指标中没有设定五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这实际上是一种‘弹性指标’,凸显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体现了应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考量。”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不设量化指标并不代表经济增速不重要,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依然重要。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除了GDP增速,“经济发展”还有两个预期性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GDP增长、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折射未来发展潜力所在。
创新驱动:各项指标全面升级凸显高质量
“创新驱动”类各项指标全面升级: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
“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相关指标的设立非常具有前瞻性,体现了我国‘十四五’时期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考量。”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表示。
发明专利相关指标,与以往相比增加了“高价值”要求,更加强调创新的质量而非数量。
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互联网普及率”没有设立在主要指标中,体现出指标调整的与时俱进。
民生福祉:新增失业率、医师数、托位数等指标
20项主要指标中,直接事关民生福祉的有7项,规划纲要草案的“民生温度”十足。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为三项新增指标。
“相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全面反映就业的真实情况,这是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形态变化而进行的调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
后两项新增指标回应了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入托难等问题,体现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
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两项指标如今不再设立。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
绿色生态:约束性指标调整突出碳达峰导向
“绿色生态”类取代“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资源环境”类,此类指标全部为约束性指标,虽然指标数由原来10项减到5项,但个个分量十足。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
“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元GDP用水量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不再出现在主要指标中,但分散在不同篇章继续指引绿色发展。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正从原先的环境治理转向绿色发展的新阶段,指标设置也做了及时调整。虽然指标数量减少,但不代表政府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弱化了,含金量不减。”黄茂兴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这些“硬核”指标充分彰显经济发展的“绿色”底蕴。
“指标设置上,碳排放达峰导向性更强、更有针对性。目标值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实际,目标科学可达,不搞简单加码。”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表示。
安全保障:两项约束性指标亮相
“安全保障”为新增板块,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主要指标: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5亿吨以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46亿吨标准煤以上。
这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充分体现。
“当今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鄢一龙说。
新阶段、新目标要求指标体系与时俱进。20项主要指标,既有对以往指标的承接延续,也有根据时代要求的改进创新,更加符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未来五年的发展需要。
指标是行动的“指挥棒”。未来中国的美好蓝图,将在全国亿万人民的真抓实干中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3月7日6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