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网讯 6月5日2时,山东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物流园里,占地1165亩的蔬菜交易市场每天都有3000多辆车把约1.5万吨的蔬菜送到全国各地。
从1989年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起,30多年来,寿光地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如今,寿光地区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
告别“望天收” 大棚种植电气化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这句20世纪80年代流传的顺口溜,是过去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管委会卧铺村土地盐碱化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卧铺村1998年在盐碱地建起了43座大棚,应用无土栽培技术发展蔬菜种植。当年,无土栽培技术试验成功。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卧铺村2019年投资建设150个蔬菜大棚,计划应用新设备提高蔬菜产量。“地处偏远,电力设施不完善,一开始村民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不高。”卧铺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花说。
一座大棚每年只收1000元左右电费,但整个卧铺村农业基地的电网改造投入需要100多万元,这是一笔谁都会算的亏本账。宁让电等农业发展,不能让农业发展等电。2019年,寿光市供电公司投入100多万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3.6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52台,将电送到了规划好的农业基地。
“用电问题解决了,村民们种菜的积极性高了,大家都觉得致富的路宽了。”刘秀花说。
2019年,寿光市供电公司全面摸排全市3800个农业供电台区、4700千米的中低压供电线路,补强配网,把电通到每一座大棚。该公司开展“一图一表”网格化村镇规划,新建中低压线路470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538台。
“没有电,蔬菜大棚的发展就不会有创新,也不会有蔬菜的产业化发展。”刘秀花说。
有了充足的电力,大棚蔬菜种植户对大棚实施电气化改造,为每座150米长、占地约3亩的标准蔬菜大棚配备了8类电气化设备。改造后的大棚每年每亩可节水40%、节肥30%,每天每亩可节省劳动力约20人,蔬菜增产10%左右。每座大棚年均增收3万元。
如今,寿光1.6万座大棚实施了电气化改造。
手机成了新“农具” 蔬菜种植智能化
6月8日上午,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李万庆的大棚里,喷药、浇水、遮阳等电气化设备都在正常运行。“这些设备均可在手机上操控。”李万庆说,他更喜欢称大棚为“蔬菜工厂”。
26岁那年,在外打工的李万庆回乡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当年毛收入超过了20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座长380米的大棚。“按理说一个人确实是照顾不过来,但是有了智能放风机、卷帘机、水肥一体机等设备,种植就省事多了。”李万庆说。
2020年,得益于智能化种植设备,李万庆的“蔬菜工厂”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
看到李万庆的大棚挣了钱,越来越多的寿光村民开始为自己的大棚添置智能化设备。
在洛城街道寨里村的电气化大棚里,种植户王东友指着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名为“365电管家”的APP说:“这是供电公司开发的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用上它,在家动动手指就能操控大棚里的设备。”他轻点一下补光按键,棚内数十盏补光灯同时亮起,为西红柿补光。
“有了手机这个新‘农具’,现在的农民都成了小老板。”刘秀花笑着说
交通运输低碳化 大棚蔬菜更“绿色”
“这个充电站是我们与供电公司联合建设的,占地1.8万平方米,除了为我们公司的车辆充电外,还面向社会24小时营业,日均充电量超过1200千瓦时。”6月11日,在寿光人民广场地下充电站,大容新能源物流公司负责人胡建强向一位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车主介绍。大容新能源物流公司有新能源运输车120辆,用于运输蔬菜、生鲜等货物。“与传统燃油车比,新能源运输车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每年还可为公司节省350万元成本。”胡建强说。
近年来,寿光市坚持把蔬菜安全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运用现代信息、移动互联和二维码等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对全市蔬菜质量实行安全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相关部门加强污染防治,提高运输领域新能源车辆的比例,保障蔬菜绿色无公害。
目前,寿光全市有约70余家物流企业,729辆物流车辆。这些车辆换成新能源物流车后,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24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量5800吨。
为了解决蔬菜物流企业安装充电桩难问题,寿光市供电公司探索“买车-装桩-接电”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加快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等核心区充电站建设,打造“城区4千米、15个镇街全覆盖”的快速充电服务圈。目前,寿光全市有新能源汽车4000余辆、公共充电桩达529个。
2019年,寿光人均可支配收入2.24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蔬菜及相关产业。到2020年9月末,寿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89.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77.8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