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迸发的青春活力,源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精心培育的创新沃土。该公司坚持“全员全面、实际实用、共建共享、创效创优、成长成才”的员工技术创新工作思路,组织动员广大员工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建立健全员工创新成果与技能等级晋升挂钩等制度,激发员工创新热情。
劳模先进带头干
青年员工热情高
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国网甘肃电力员工创新的明星团队,凝聚了一批有志气有理想的年轻人。青年员工白皓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0年,白皓伟深入调研后提出,国内电力施工深基坑作业缺乏符合规范的标准化设备,现有设备功能单一、安全性不高、智能化程度较低。师父翟宗亮非常支持他的想法——研制一款智能作业设备,解决这些问题。
说干就干,他们迅速带领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勘查,展开技术攻关。2020年7月24日,“一体化深基坑作业智能装置”研发成功。随后,该装置凭借高效、安全、可靠等优势,迅速进入国内电力施工现场。目前,该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线路基础开挖工程中,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不只自己创新,还要带动身边的青年员工创新——刘亚荣就是这样一名从事输电运检专业23年的“老兵”。2019年,天水供电公司以刘亚荣所在的输电运维班为班底,成立了刘亚荣为负责人的“老铁”工匠创新工作室。39名青年骨干聚在一起,立足生产一线,先后推出整套地电位断接引流的方法及配套工器具、双分裂导线电动飞车等创新成果。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新大军。截至目前,国网甘肃电力累计培养出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国网工匠、陇原工匠、省级技术能手87名。
搭建创新大舞台
培养高素质队伍
1月12日,王胜利劳模创新工作室、“老铁”工匠创新工作室、郑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王世俊工匠创新工作室升格为国网甘肃电力创新工作室。至此,国网甘肃电力创新工作室增加至33个,成为员工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在筑强创新主阵地的基础上,国网甘肃电力还以“青创赛”、劳动竞赛和员工技能大赛等为平台,打造青年创客空间、青年创客联盟,搭建起培育青年人才成长进步的大舞台,培养“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在定西市临洮县10千伏油磨滩线祁家山分支线路附近,线下房屋的屋顶与架空裸导线安全距离不足,可能发生人身触电事故。2020年11月6日,当地供电公司使用绝缘涂覆机器人,在配网架空裸导线上涂覆绝缘材料,消除了危险点。此次作业中用到的特殊绝缘材料,就是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青年创客联盟“配网架空裸导线危险点绝缘修复技术”课题的研究成果。
甘肃电力检修公司依托位于兰州新区的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A级检修基地,采用“创新+实训”模式,搭建“双创基地+劳模工作室+员工创新工作站”三级平台,打造“1+N”劳模创新机制,开展课题研究、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成为优秀青年员工的“训练场”、优秀成果的“孵化池”。由该公司创新团队研发的“小飞人带电作业法”已经在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中运用50多次,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
2018至2020年,甘肃电力检修公司共培育带动7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充分激发了员工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成果巧转化
产业联盟添动力
创新成果只有转化成能推广的产品才有价值。2020年11月17日,国网甘肃电力成立陇电科创产业联盟。该公司所属供电单位、直属单位、产业公司共45家单位加入联盟,并现场签订科技成果转化意向书。这个覆盖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创新平台,将员工技术创新成果推介和供需对接,打通员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国网甘肃电力围绕创新成果“育、研、孵、推”工作链条,将创新团队和个人、研发支持单位、省管产业单位以及电力市场紧密结合,完善员工创新全闭环管理机制,将优秀成果输出到产业单位,实现员工技术创新成果从创意培育到研发落地再到价值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种机械防人身触电技术装置”是兰州供电公司的创新成果。该装置可避免活门机构无锁止的重大安全隐患,有效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安全,为国内外开关柜生产企业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标准。应用该装置后,开关柜停供电操作时间缩减了75%,客户停电时长缩减约50%。
凭借操作灵活、闭锁可靠、安全系数高的特点,“一种机械防人身触电技术装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金奖。目前,该装置已在兰州保利领秀山、保利理想城等社会客户配电室中应用,计划在甘肃省全面推广应用,并在湖北随州跨省推广。
为更好地激发员工创新热情,2021年,国网甘肃电力将修订完善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明确资源配给、阵地建设等规定要求。该公司还将完善员工创新平台载体,加大对新组建工作室、涉藏州县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成果评审转化机制,畅通成果推广应用的渠道,为员工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