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企业按下改革“快进键”、跑出改革“加速度”。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全面攻坚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中央企业正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
“活”机制:从打破“老三铁”到实现“新三能”
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旗下天辰公司工作了39年的杨克俭,今年又收获一笔奖励。作为首席技术研发官,杨克俭为企业贡献了不少科研成果,仅在己内酰胺项目上就带来了超200亿元的营收,高端尼龙材料己二腈的生产,更一举突破“卡脖子”技术。
强化正向激励,他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国企改革,重在释放活力、提高效率。不少央企丰富改革“工具包”,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
在三项制度改革中,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老三铁”,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三能”。
“十年前公司是行业前三,现在掉到第58名了。”一位在央企下属企业总经理岗位上任职8年的干部,前阵子在职业经理人竞聘中落选了。
这种情况在央企已不罕见。中粮集团2020年以来对100余名管理人员进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中国一重累计调整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98人……各央企立下“军令状”,砸掉“铁饭碗”,不合适的人正在加速“下车”。
有下就有上。去年,宁生龙等8名年轻员工通过竞聘走上了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有限公司厂长助理的岗位。“如果不是改革打破了限制,我不可能从一线的工区长走上厂领导的岗位。”宁生龙感慨。
站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过半的节点上,中央企业正持续刀刃向内,创新机制,让“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优”布局: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0.56秒内,重2100吨的水轮机组转子划过一周,约150千瓦时电能随之产生。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百万机组”领跑全球。
啃下这块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硬骨头”,离不开改革——面对前几年的巨亏,东方电气果断退出19家亏损、低效企业;收缩传统业务,将资源向风电、氢能等新产业配置。
优化布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大有可为。中国国新已与近90家央企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初步构建起一个国有资本跨企流动、形态转换、提高效率的平台。
优化布局,要加速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形成资源合力。
前不久,《财富》杂志公布最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粮集团排名再创新高,并首次领跑全球各大粮商。这背后凝聚着中粮做大主业的努力:农粮主业五年累计投资超320亿元,将全球粮食供应链系统与国内物流、加工、分销网络有机对接……
今年5月,一家新央企挂牌成立——中国中化。这家资产过万亿元、员工数超20万的巨头,由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两家央企重组而来。在此之前,两家企业整合农业板块资产,组建先正达集团,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了基础。
组建新央企中国电气装备,鞍钢“牵手”本钢,普天并入电科,油气管网资产重组收尾……“十四五”开局之年,央企重组整合步伐加快,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创”科技: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之重器”如何扛起“国之重任”?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
揭榜挂帅、人才特区、内部创业……央企聚焦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纷纷打出“组合拳”。
中国联通广开大门,以“不限岗位、不限来源、不限薪酬”为原则,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方式,国家电投构建“薪酬特区”,今年上半年引进“高精尖缺”人才21人,一人一策确定薪酬水平……
激活“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变量的同时,各央企也谋求制度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5月,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宋瑞良的团队,在国内首批实现了面向6G移动通信应用的新技术——太赫兹RTO辐射源1THz频率突破。“除了团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宋瑞良说,体制改革好比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把创新成果提供给研究院相关单位,实现共享与转化,大大减少对接障碍,大幅提高转化效率。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混改成为探索新路径。
去年,中车智行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肖磊拿出“真金白银”参与公司混改。为了让自主研发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提高产业化效率,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把智轨所在的中车智行列为混改试点。“让得到和得不到激励的人都有感觉,传导压力、激发活力。”中车株洲所董事长李东林说。智轨项目预计今年新签订单和销售收入将分别增长超20%和76%。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国资央企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谋划推进。”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努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