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黔西供电局员工在化屋村扶贫车间了解苗族刺绣蜡染产业用电情况。 陈举 摄
编者按
翻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春节日程,不难发现: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北境边陲阿尔山哨所,从陕西梁家河的窑洞到革命老区井冈山,从河北张北县困难群众家到四川大凉山深处,从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到云南保山市所辖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将至,总书记都要到中国最贫困的角落去,体察民情、倾听民意。
如今,曾经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已经全部脱贫。
“十四五”开局之年,农历春节前夕,总书记到最后脱贫的贵州考察,就是要看看“脱真贫”“真脱贫”的实际情况。2月3日,总书记到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就是去看脱贫群众用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考察党中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求的落实情况,“压茬”推进乡村振兴。
2月4日,本报特派记者前往化屋村,见证苗乡换新颜、产业发展助振兴、村民安居乐业新气象——
“叮叮当,卖麻糖”,一群小孩围着麦芽糖摊,村民抱着雄赳赳的大公鸡蹲在路边叫卖,砧板上摆放着刚杀的年猪……苗族乡亲你一担、他一背,载着满满的年货有说有笑。这是农村的年味,更是贵州省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村民喜悦之事。
搬出“绝壁”奔小康
沿着乌江百里画廊顺流而下,两岸尽是层峦叠嶂、奇峰秀林。车子沿着公路转了“二十八道拐”后,我们看到了一排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
这里是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34栋小楼的房前屋后围起一道道竹篱笆,门口贴着春联、挂着红灯笼,年味浓厚。
村民赵玉学坐在崭新的沙发上,一边包着当地美食黄粑一边说:“你看墙上那幅画,我3个孩子都出生在那里。那里是绝壁,孩子去乡里上学,要攀爬1个小时。头顶是白雾,脚下是乌江。”
背靠悬崖,脚踩乌江,赵玉学说的“绝壁”是麻窝村,是他祖祖辈辈曾经生活的地方。3年前,易地扶贫搬迁“幸福工程”在化屋村展开,赵玉学和34户苗族村民一起住进了二层小楼。
“我好开心啊!”这是赵玉学的小女儿今天说得最多的话。小女儿性格开朗,边和记者聊天,边在台灯下画小楼,小楼门口的春联格外显眼——“笋子岩下党恩重东风湖畔苗歌欢”。
2月3日,总书记来到了他们家,祝愿他们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赵玉学的日子的确越过越甜美。前不久,两口子刚从福建打工回来,村里的扶贫车间就向他媳妇杨鹏英抛来了橄榄枝。凭着一手苗绣好技艺,杨鹏英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看孩子。赵玉学说:“我们在外打工15年了,能在家门口上班是我最盼望的事!”
走在搬迁安置点,已经感受不到这里是农村,这里有小区、运动场、文化休闲广场……为了让搬迁入户的村民获得更优质的供电服务,贵州电网公司黔西供电局大关供电所组织专项队伍在搬迁点对入户线路进行规范化建设,供电电缆入地,让村貌更美丽。苗族乡亲家家户户都置办了冰柜、电磁炉、抽油烟机、洗衣机、电烤炉等电器,过上了和城里一样便利的电气化生活。
脱贫攻坚这几年,贵州省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挪出穷窝天地宽,搬出大山奔小康。
“归雁经济”富家乡
在安置点小区不远处,两排整齐的一层楼平房里,有30多个扶贫车间,杨鹏英就在那里上班。她的老板杨文丽,竟是个年轻姑娘。
杨文丽今年25岁,已是一家蜡染刺绣公司的老板。初中毕业的她,17岁就在浙江宁波、温州的刺绣厂打工,月收入7000元。2018年,化屋村兴办刺绣产业,当同去的小姐妹选择留在浙江时,她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政府建厂房,杨文丽出资金和技术,就此办起了蜡染刺绣公司。
杨文丽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她的丈夫尤华忠也是她的发小。在外打工时,尤华忠学会了软件制版,杨文丽从小就学手工刺绣。两人一结合,手工刺绣就升级成了电脑刺绣。“就像3D打印一样,把设计图纸输入电脑,就自动刺绣了。”杨文丽说。
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8%,几乎家家户户都善刺绣手艺。杨文丽公司里的员工都是当地姑娘。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36个员工、20台机器,去年产值100多万元。杨文丽脑子活,在快手等平台上直播,当上了知名博主,一年销售将近1000多件。加上每年夏季约有20多万游客的零售,她预估今年销售额将达600万元。
杨文丽说:“今年市场很好,目前已有1000多个订单。我们正在扩大产能,增加了3台电脑制版刺绣机。”为了保障该村及蜡染刺绣公司的用电稳定,大关供电所将老旧皮线全部整改为线径更大的绝缘线,新增400伏线路450米,切实保障村民用上放心电、舒心电。
“悬崖”旅游助增收
巍巍乌蒙山,滚滚乌江水。化屋村人沿着出山路,利用险峻的自然山水做起了“旅游文章”。
村民何兰开了农家乐,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夏天到乌江边露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编排了苗家传统舞蹈,组织村民参加演出,演一场就有4000多元的收入。”何兰说,她想借助乡村旅游的契机,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据了解,化屋村现有民宿、农家乐16家,烙锅、烧烤等摊位25家,游船40多艘,每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
刺绣文化产业的发展、“悬崖”旅游经济的火热、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给当地基础设施提出新要求。目前,化屋村用电客户284户,共计1133人。党的十八大以来,黔西供电局为化屋村新增基建项目5个,投入资金158万元,累计增容共计550千伏安。截至2020年底,该村供电变压器公变达6台,容量850千伏安,户均容量2.9千伏安。
暮色渐渐降临,村里的点点灯火,扮靓了幸福的苗寨,照亮了群众的幸福之路。化屋村苗族乡亲在绿水青山里打造美丽家园,也在民族文化里找到了奔头,乡村振兴的希望沿着澄碧乌江水,汇入绵绵长江。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代进 通讯员 陈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