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人物

凤凰如何展翅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4-09 00:00:00

  广东电网公司清远供电局员工在凤城培训基地进行登杆培训。 陈均权 摄

  广东电网公司清远供电局员工在“党建菜园”劳作。 黄章娉 摄

  清远清新供电局太和供电所所长温振宇介绍带线滑车的研发作品。 卫鹏聪 摄

 

  凤城清远,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古老传说。

  北江水涨淹城,水性颇好的青年张易为救一窝雏凤殒命。感恩的母凤张开翅膀扑入水中,救起其他落水者,自己却也因体力不支牺牲。为纪念张易和凤凰,清远人把张易居住的巷子改名为“起凤里”,又在现今工人文化宫前筑起高台,命名“凤凰台”。

  凤城的供电企业广东电网公司清远供电局中,也筑起了一座“凤凰台”。企业把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为人才畅通职业成长路径,让每一只“雏凤”都能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与素养,最终展翅高飞。

  凤凰台上凤凰游

  台子搭好了,路子畅通了,自然能发现吸引更多人才

  初到清远连州时,河南人何佳佳感到颇不习惯。

  老家南阳是个大盆地,虽三面环山,但城中地形平坦;反观连州,基本都是山地丘陵,“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很难见到一整块大平地。”

  有一天,她脸上起了痘,而且越来越严重,爱美的女孩子都不好意思见人,赶忙告假去医院。好在没什么大碍,医生诊断“水土不服罢了”。

  环境的变化倒在其次,最难迈过的是心理关。

  虽然面试时,面试官提醒过可能的艰苦条件,给这位1996年生的小姑娘打了预防针,但当她真正踏上连州土地,还是顿感巨大的落差,“万万没想到,跟心理预期差这么远。”

  等到与同学一比较,心理就更不平衡了。一位大学室友毕业后留在河南,同样从事电力行业,“大家起点都一样,可工作环境大不相同。”

  室友是客服人员,每天守在营业厅,很少外出;而身为配网综合班班员的何佳佳,外出巡线是日常操作。地域面积广阔的清远,是全省唯一既有台风灾害,又有冰雪灾害的地级市。因此,无论冬夏,供电人员都得绷紧弦,抗风又抗冰。

  好在,小姑娘顶过了最难熬的头半年。期间,领导同事不断给她打气鼓励,更重要的是,她从周围同事的岗位晋升中,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前景。

  2019年她才入职没多久,身边一位优秀的同事就调去市区了,不久后又“提拔”了。她现在的直接领导配网综合班副班长张慕尹,也仅比她早入职两年。这些都是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青年榜样。

  自2019年起,清远供电局启动了人才市场。这是在组织选聘方式外,新开辟的一条人才流动之路。

  “分批次放出一定岗位。全局范围内,只要有能力,符合条件都可以应聘,公正公平公开。”清远供电局人资部副主任陈碧梅表示。

  启动当年,仅有几十人报名。相对于全局共计5000多人的庞大队伍而言,这样的比重并不算高。

  于是在第二年,人资部一方面加大了宣传造势力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岗位数量和招聘批次,并优化招聘流程。

  “28个岗位,共吸引到412人报了名,”清远供电局人资部用工管理专责鲁承才统计的数据表明,“大家的热情都被激发出来了。”

  卢晓宇成为成功竞聘转岗的员工之一,两个岗位都是做企业文化和宣传管理,从县区级的佛冈供电局跳到了地市局。“从报名到入职报到,总共才一个月时间,非常迅速。”她说。

  而且,原单位领导对人才“流失”非但不恼,还很高兴。“有能力就去尝试,有人走就会有人来,”领导鼓励她,“单位需要不断追求进步的员工。”

  2020年5月,人资部给员工们发了一封信,内容包括个人岗位胜任能力、管理路线或专家路线选择、升学拿证奖励举措等等。这是企业为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的规划参考。清远供电局将人才培养计划命名为“凤凰展翅”,希望破壳而出的雏凤,有朝一日能羽翼渐丰,展翅领航。

  雏凤清于老凤声

  弟子不必不如师,“老经验”与“新科技”取长补短

  清远供电局凤城配电专业实训点,是清远配电专业人员实操培训基地。

  3月中旬,基地迎来了一批受训的“老师傅”。他们来自清远市方能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能公司”),有些人从事电力施工建设工作在十年以上。

  经验这么丰富的人,为什么还要来参与培训?方能公司线路部经理叶运涛谈到两点原因:一是环境,二是细节。

  往年,方能公司在自家公司提供的场地搞培训,条件极其简陋,“就两根电杆架一台设备,什么都练不了”,而现在的基地有着全市最优质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复刻电力巡线场景不说,还全是真设备,除了不带电。“一进到这里,我就像刚上大学第一次去图书馆时的心情,应有尽有,太能静下心来学习了。”叶运涛说。

  基地师资力量也很强大,内训师和考官都是“细节控”。叶运涛想到一个例子:以前,不少员工带着绝缘瓷瓶到现场作业,只要外观看着挺好,就经常不做检测直接换上去。不曾想,这一个小疏忽,可能导致后续停电返工。因为瓷瓶内部的毛病,外观上往往看不出来。这次培训时,内训师强烈指出这个问题,要求一定要养成检测的好习惯。

  现场能看到,有些老师、考官与学员年龄相仿,甚至看起来更小。但年长的学员却没不服气。“他们水平确实比我们高,学高为师嘛。”叶运涛很谦虚。羽翼渐丰的雏凤,已足够与老凤掰掰手腕。

  新员工的培训则是清远供电局每年例行公事。“爬杆、接电、检查屏柜……从我这里出去的新员工,这些基本技能,没一个不会的。”基地核心内训师桂建平敢打保票。

  去年新员工培训中,有4名女员工学爬杆时,心里害怕不敢上,他教了半个小时后,都蹭蹭蹭爬得老高。后来考试时,这几个女生“比很多男生还厉害”。

  在这个集体性大规模培训场地外,清远供电局近年也在各供电所建设简易实训场地,实现了“一所一场地”,即每个供电所都有一个小的培训基地。“场地资源都在基层配齐,员工随时可以练手,巩固所学。”清远供电局生技部总经理李开红说,“技能嘛,不就是熟能生巧的事?”

  在学习新技术技能方面,“雏凤”比“老凤”似乎更有优势。智能手机、电脑软件、无人机、机器人……这些让老师傅头疼的新玩意儿,年轻人玩得贼溜。

  “在我们班里,多数都是老师傅。但飞完无人机,拷里边的资料时,他们还老找何佳佳和我。每次找完问记住了没?说记住了。但到下次总还有来问的。”张慕尹无奈地笑。

  不过,老师傅也有长处。他们对设备的研究了解程度,比年轻人深得多。“工作几十年了,从500千伏干到10千伏,什么东西没见过?!”55岁的岑耀明将自己的好技术归结到经验积累上。因此,碰上棘手问题,年轻人总还是得请教像他这样的老师傅。老师傅也乐意毫无保留地把几十年的经验传授出去。“前几年,小年轻经常让我跑去现场看,现在问题少多了,他们都长进了。”岑耀明很开心。

  碧梧栖老凤凰枝

  将文化融入工作,打造创新氛围,员工归属感提升

  清远清新供电局太和供电所里,有以所长温振宇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里边从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成果奖,到南方电网系统内各种奖项,奖状挂满了一面墙。支撑这些奖状的,是各种小发明小创造。

  发明无不源自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比如跨线路接线时,怎么做既方便又安全?给裸导线加绝缘套怎么做才更快?……工作中,大家很自然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碰撞,去头脑风暴。总有那么一瞬间,灵感就来了。

  有一次,员工叶露在家做饭,开合高压锅盖时,灵感突发。锅盖旋转咬合的榫槽结构,不正好可以应用在绝缘棒接口上么?

  “现行的接口是螺丝口,不但不好拧,时间长了还容易生锈;换成榫槽后,轻松快捷。”叶露很高兴看到,自己创新性的接口设计,成了近来清远供电局基层员工口中,最受欢迎的小发明之一。

  “老师傅”桂建平也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分享了员工的小创造。老式的屏柜检查时,员工必须穿着防护服,以防打开屏柜门时被电弧电伤。可是,防护服就像太空服,“我们包得跟粽子似的,热得不行。”

  有一名员工很聪明,提出在开关按钮上套一枚大磁铁,检查人员拿着另一个磁铁靠近,同极相斥就拉开柜门了。“完全不用接触按钮,也就不用包粽子了。”桂建平感叹,“大家的想法千奇百怪,却很实用。高手在民间呐。”

  清远供电局党委书记凌宏志说,企业要引导基层员工形成创新氛围,通过自主创新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减负。

  自主创新氛围已然形成。采访中,不少员工认为,这得益于供电局的“筑台引凤”,有真金白银的刺激,还与岗位晋升挂钩。

  而一些管理者,还有更深入的思考:那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

  在清远供电局各单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少单位都有各自的文化长廊,里边展示着员工的书画摄影作品、生活照等等。

  但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紧融入工作。比如有员工把“技能保命,保命技能”的重要理念写进书法里,挂在廊边墙角,谁都看得到;有员工改编了《三字经》,将安全生产、客户服务法则融进去,琅琅上口,谁都记得住。

  太和供电所还有个20平米见方的小菜园。“别看它小,菜品也就一两种,却是员工的精神家园啊!”温振宇说。平日里,员工有空自发浇水施肥;到了周末,供电所还举办亲子活动,员工领着家人一起干。

  “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归属感。”清新供电局党委书记陈朝新认为,“员工一旦把企业当成家,认同企业文化,工作就会既放松又主动,自然容易创新。”

  近年来,清远推进广清一体化,实施“入珠融湾”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加大政策优惠、制度改革力度,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红利,想方设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清远。清远供电局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本科学历人才成为主体力量;研究生也多了,去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较上一年同比提升44.19%。

  同时,员工离职率开始走低,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留在清远。正如年轻的何佳佳所说:“现在比以前好得多了,能看到未来和希望。”

  1995年来清远后,江西人桂建平再未离开。当年,为了尽快听懂白话,融入工作和生活,他甚至买了粤语发音字典,还随身挂着磁带机听当地电台。而今,桂建平却难想起老家“特别地道的方言”,被同乡突然来一句,他才回过神来,“哦,原来是这么说的,跟白话完全不一样啊。”

  这只筑巢20余载的凤凰,是打算栖老清远的碧梧枝了。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刘德欣 通讯员 缪世超 卢晓宇 冯华 覃轩

  ■ 记者手记

  衣带渐宽终不悔

  提起广东,似乎很少有人立马想到清远。毕竟,这里无论如何也与发达沾不上边。美丽地名的背后,是天然绿色的生机,却也意味着崇山峻岭的闭塞。面积虽居全省首位,但那些绵延不绝的高山中,只有鸟兽,何见人烟?

  不过,孤独中的清远人并未沉沦,而是努力寻找一种向前向上的力量。他们反倒积极靠近珠三角,拥抱大湾区,不遗余力,不计成败。

  对于清远供电局而言,身处南方电网大家庭中,有更多经验可以借鉴,也有更多资源可以倾斜。

  若论高山冰雪,云贵高原只会比粤北山区来得更大更猛烈,但经过十年磨砺、十年点灯,冰雪已然对这张大电网构不成威胁;当台风刮进这里前,沿海供电局的同事们,早已扎牢第一道防线,顶住狂风骤雨的冲击。

  而配网自动化和自愈系统,机器人与无人机……这些林林总总属于南方电网的“黑科技”,也能在清远的崇山峻岭中,找到更广阔的施展舞台。

  不敢说万事俱备,但相较于过去,清远供电局明显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供电人也应该不乏昂首阔步的底气和信心。他们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再无需独上高楼、凭栏望断;只需满怀激情,坚持不懈。

  柳永在《凤栖梧》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来,王国维“别有用心”地将其解释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第二重境界。凤城清远的供电人,正身处在这境界里,衣宽不悔,只待一个“蓦然回首”。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帅泉

  ■ 延伸阅读

  清远供电局

  从迷茫到展翅高飞

  晚上23:10,最后一份资料整理完成。在连续一周的时间里,南方电网广东清远清新供电局太和供电所的韦颖康都在晚上加班加点整理创建五星供电所的相关资料。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新员工,目前的工作与当初对电网企业员工登杆检修,用汗水保障万家灯火的期望格格不入。

  于是他把自己的疑惑向师傅温振宇所长倾诉。

  “创建五星供电所是对太和供电所一次全面的检验,是让你对供电所的工作有一次全面的认识。”这是韦颖康在师傅里学到最深感悟的道理。

  韦颖康也开始关注师傅的工作。作为一名服务14万客户的太和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所长,他每天都会提前1个小时回到供电所,准备好当天的工作安排,晚上也最后离开供电所,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

  在之后的工作中,韦颖康跟随师傅的步伐,合理安排自己工作时间,白天在现场作业锻炼技能,傍晚在实训场磨练技能,晚上在供电所跟师傅学习整理资料。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挤出时间,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在参加广东电网举办的技能竞赛中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跟随师傅成立的温振宇技术能手工作室,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完成多项职创项目和专利,获评南方电网一星级工作室等多项荣誉。

  “创新工作从日常工作中来,必须先扎实掌握传统技能。”这是韦颖康加入工作室的时候,师傅温振宇对他的工作要求。

  现在,由于工作需要,韦颖康转到了龙颈供电所担任配电运维三班班长。这个岗位除了对技能有过硬的要求,还要对供电所配电运维管理有一定能力。以往在太和供电所创建五星供电所的经验为胜任这个岗位筑牢了稳固的基础。

  太和供电所正是这些师傅和徒弟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和美之家”班组文化,对提升技能筑牢安全防线的措施不断深入。在太和供电所的简易实训场地中,安全带穿着、登杆作业、开关操作,这些保命技能训练的画面不断地上演。师傅“手把手”指导徒弟安全技能,班组员工通过一对一“找茬”的方式,相互纠正不规范动作和不安全行为,共同提升技能水平,确保每位员工“装备”足够的保命技能,保障现场作业安全可靠,平平安安回家团聚。在每一位员工的办公桌上,都摆放了家属的照片和安全寄语,时刻提醒员工牢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

  太和供电所的员工技能培养措施也是清远供电局“凤凰展翅”干部人才规划里的重要一环,为“破壳而出”的年轻员工们尽快过渡到“羽翼渐丰”阶段。同时,党支部书记抓好思想教育,党委统筹重点培养,全力帮助优秀员工“凌云飞跃”,大力培养“展翅领航”的工匠型员工。 (彭海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