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四川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一派生机勃勃。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彝家新寨矗立在山间,水泥公路延伸到村民家门口。而曾经的阿吼村,全村946人中有309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到1500元,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
王小兵(左)在阿吼村第三届养殖劳动竞赛上宣读竞赛规则。
2016年,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帮扶村。喜德县供电公司员工王小兵受组织选派,任阿吼村第一书记。5年来,王小兵团结带领村民修公路,建新房,兴产业,改陋习,树新风。2017年,阿吼村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村里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10739元,309名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深挖贫因 对症“下药”除穷根
别看阿吼村只有900多人,但村民分散居住在方圆20多平方千米的山头沟壑中。驻村之初,为了尽早了解阿吼村的实际情况,王小兵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上门走访,在短时间为扶贫工作精准开展取得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结合贫困户实际,王小兵和村支两委成员共同总结提出了“334”帮扶模式,即“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帮扶理念,“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的帮扶举措,“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帮扶机制。
不仅精准识别贫困户属性和致贫原因,王小兵还针对阿吼村贫困户子女多、无技术、无文化的特点,与喜德县供电公司对接,确定了“供电公司领导定户、基层党组织包片、党员干部包人”的三级结对帮扶模式,确保帮扶措施惠及每一户。
76岁的独居村民曲木产哈莫缺乏稳定生活来源。王小兵经常看望老人,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捐款、修房子。得知老人腰疼,王小兵买了药,像对自家亲人一样照顾老人。
“我们不仅要经济扶贫,更要精神扶贫。”王小兵说。为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在阿吼村开展了“厕所革命”,将村里的公厕、村民家用厕所全部由旱厕改为水厕。他还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治理活动,探索推广文明积分制,设置“文明新风奖”和“文民新风流动红旗”。村风民俗和村民精神面貌明显好转。
扶智扶志 凝心聚力促发展
经过前期走访,王小兵发现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村民思想保守、谋生技能不足。
2018年5月16日,阿吼村第三届土鸡养殖劳动竞赛在村委会举行。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乐呵呵地从王小兵手上接过11只鸡苗。这是她第三次参加竞赛活动。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小兵书记,我现在不仅能照顾好孩子,还能在产业园区挣钱。”吉觉阿牛木的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王小兵将她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送来猪崽、鸡苗,还资助她辍学的儿子回归校园。吉觉阿牛木的小女儿每次看到王小兵,都会高兴地说“舅舅来了”。一声“舅舅”,让王小兵感到了温暖和信任,更感到了责任。
2017年,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王小兵和村支两委经过商议成立了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决定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不理解。“阿吼村祖祖辈辈种洋芋,咋个种得起中药?名字都没听过,能种活?”村民曲木阿各莫质疑。
王小兵带着村支两委干部一趟又一趟、挨家挨户耐心讲解。他第七次来到曲木阿各莫家时,她终于答应流转土地。此后其他村民也纷纷答应流转土地。村民们逐渐转变了“等靠要”思想,积极发展生产。合作社逐步壮大,2019年、2020年连续盈利,并向村民分红。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领到2950元和1810元分红。
身体力行 防疫春耕两不误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小兵和阿吼村村支两委在进村入口设置了疫情防控卡点。他还召集村里的党员成立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逐户排查外地返乡务工人员隔离情况,定时通过“阿吼之声”广播站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实现了阿吼村村民“零疑似”“零感染”。
百合、川贝母是阿吼村增收的重要产业。2020年3月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也是百合春耕春种的时节。王小兵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成员与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对接,确定了百合种植时间和种源,并和合作社协商,协助村民采购农业物资,保障百合适时种植。
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春耕春灌的季节,王小兵介绍,今年阿吼村计划在扶贫产业园种植1万斤百合、5000株雪桃树、20亩大黄。阿吼村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朝着乡村振兴目标阔步前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