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地市报道

【光明答卷】忆昔峥嵘岁月稠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7-02 00:00:00

  云贵互联通道工程线路远眺。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李志杰 摄

  2017年6月,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供电人员在500千伏国安变电站开展电容器组消缺工作。 莫默 摄

  2016年1月,贵州六盘水220千伏水城变电站使用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开展融冰工作。 詹晓东 摄

  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创客团队讨论新型拉线制作工具的改良方案。 邹振远 摄

  南网科研院仿真实验室。 许建军 摄

  2017年8月,台风“天鸽”过后,广东电网机巡作业中心迅速组织多种机型开展勘灾工作。 蒙华伟 郭启迪 摄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贵州丛林复杂,为了躲避土匪,这群学生学会沿着电线杆找路。如果他们从那时穿越而来,将会迷失于铁塔的数学方阵——电线杆早已不是旧时的杉木、桧木,山间耸立的铁塔有的高达百米,高于身边的森林树木。连着铁塔的银线穿越山河故地,为城市、农村提供着源源不断且可靠的电能。

  这一切却是从近乎于零开始。新中国成立时,除上海电网、京津唐电网和东北电网外,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地区电网和城市电网仅有十几个。其中广东广州电网装机容量为4.9万千瓦,主变压器最高等级为13.2千伏。在这样的基础上,截至2020年底,南方电网总装机容量达3.5亿千瓦,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1.2亿千伏安,输电线路总长度24.8万公里。

  建成并掌控如此复杂、驾驭难度大的大电网,离不开南方电网公司一步一步掌握的超(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电网节能经济运行等系列核心技术。技术的掌握,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南网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实际行动。

  奋斗:从无到有,不让别人“卡脖子”

  1962年,新丰江水电厂至广州输变电线路建设现场,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黄威带着设计人员在工地附近采石头、打石子,一打就是两个月。

  原来,建铁塔需要的钢材太紧缺,黄威等设计人员就用水泥杆代替铁塔,设计出的220千伏线路水泥杆“像大楼钢筋水泥柱一样粗”。为了节省浇筑杆的材料费,缺钱缺物的电力人只能自己上。

  许许多多老一辈的技术人员都有过这样埋线杆、建铁塔的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分享了他早年的从业经历:清华大学毕业后,李立浧被分配到最艰苦的西北,跟着工人一起从建设一根根电线杆、一基基铁塔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找寻技术与工程建设的切入点,让工作变得更容易一些,让建设者变得更轻松些,以前6个人干的活,经过技术创新,4个人就能干。在这样的磨炼中,一批技术人员逐渐脱颖而出。

  当更大的机会来临时,他们做到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应用了一批电力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使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国产化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

  但是,机会与成功不是同一天到来的。从早年的向苏联学习技术,到技术、设备引自欧美,中国人电力技术的摸索之路从来都伴随着“一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因为引进是手段,自己掌握才是目的。

  1986年5月,广东东莞500千伏沙角—江门输变电工程现场,除了中国的建设者,还有许多美国人、意大利人。这段全长97.6公里的输电线路,经过招标,由美国的柏克德公司总承包,意大利萨依公司设计和提供器材,他们负责技术、铁塔和导线、金具等设备材料加工制造,以及现场质监,施工也在外国人管理下进行。在这个现场,广东输变电人除“师带徒”的传承外,也学会了工程现场的标准化管理。

  1998年12月,天生桥至广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简称“天广直流工程”)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总承包,所有技术、设备都由他们来安排。建设现场,南方电网公司的技术人员白天跟着德国的技术专家看安装调试、听系统知识讲解。下班了,就在没有互联网、没有图书馆的天生桥换流站里自学。他们对着国外技术专家给的成千上万页英文技术资料,比着辞典一行行翻译成中文。

  年轻气盛的技术人员一方面怀抱着把技术学到手的心气,一方面也绝不自怨自艾,而是奋起直追。2005年开工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简称“贵广二回直流工程”)成为国家确定的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要求“以我为主、联合设计、自主生产”,综合自主化率达到70%以上。

  在这个工程中,超高压公司作为西电东送主网架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负责整个工程的技术引进、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南方电网公司专门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后在此基础上成立南网科研院),承担了系统研究、成套设计、试验和系统调试等自主化核心工作,探索了一条具有南方电网特色的自主化工作模式。

  依托这个工程,我国取得了设备国产化重要突破,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中国人自己研发的首台直流低端换流变压器)。在工程调试现场,中国的技术人员再也不是德国人口中的“无关人员”,大家把“主场”抢了回来。

  现在,南方电网公司已建成并运行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南方电网公司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无到有,奋斗至今,南网人从未停下脚步。他们依托国家重点工程,不断扫清特高压输电领域中的“盲点”,在关键电力设备、核心部件领域继续突破。

  敢为:勇闯“无人区”,抢占科技前沿

  从利用外国技术到与其同步再到部分领域领先,这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电力技术发展之路。但是如果一直沿用这个思路,那么我们的创新将在思维上永远跟跑。因此,必须敢闯敢试,勇闯“无人区”,自主解决电网技术领域中的新问题,奋勇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

  1989年底,深圳供电局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指挥部,现任该局项目管理中心中级项目经理的周建宏全程参与了500千伏深圳变电站筹备和建设工作。他仍记得:“当时,500千伏输电线路走廊都是高山密林,没有人进去过,我们要在山顶立起铁塔,塔材、砂石、水泥要靠人肩挑手扛以及用马驮上去。”

  如今,无人机在半空盘旋,机器人在隧道穿梭,三维倾斜摄影、绘制设备健康指数表、X光检测技术等“黑科技”层出不穷。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南网人抓住了机遇。

  不少南网人记得,2008年抗冰时,还要四处打电话了解灾情,调集抢修物资和队伍;如今,通过应急指挥平台信息系统,电网运行、设备受损、影响用户、应急资源等信息,可以随时调出来展示在电子屏幕上。先进的信息系统改变了旧有的作业方式。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不断增长与人员逐步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智能技术在电力生产领域开始得到推广。以机器人技术为例,在南方电网公司,可以看到输电线路无人机、机器人巡视,变电站机器人巡视、检修、操作,机器人带电作业、救灾应急、检测试验辅助等。与之相匹配的,则是模式识别、物联网、智能监测、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安防等技术与现有电力生产运维管理的叠加。

  从人的本性看,遵循旧有的技术路线总是更便捷。但是当自己也跑到了前台,发现无经验可遵循时,就必须动用新的力量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这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突破自我。“不能因为外国没有,我们就不能搞、不敢搞”不再是惊人之语,大家不再仔细对比何为国内何为国外,而是沉着于用现有技术解决电网面对的新问题;不去仔细计算何为“无人区”何为“世界第一”,因为处处都是新领域。

  2016年初,广东电网公司机巡团队首次将固定翼无人机引入粤北作业,让固定翼在线路上方200米高度沿线路左右往返飞行,飞回来的照片可以看到下面是否有吊车作业、外力施工。但200米的高度对设备细节、本体的缺陷根本看不清。如果通过测绘行业成熟软件,可以恢复树冠坐标,却无法还原输电线路杆塔、导线坐标。最后,机巡团队依托测绘行业最新算法以及对线路设计导线方程的技术储备,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成功建立导线三维模型。问题解决,机巡团队闯关成功。

  除了持续关注能源领域的创新型、前瞻性技术外,南方电网公司也在时刻关注着其他行业的颠覆性技术将给电网带来怎样深刻的改变。一穷二白时做技术,更关注于从无到有;当外部技术瞬息万变时,更应系统谋划重点技术布局。未来,南方电网公司将依托重大科研团队和联合实验室,持续关注行业共性技术热点和公司重大技术需求,比如“5G+数字电网”、芯片化保护、工业互联网等方面专题规划,在超导、大容量储能、远海风电柔性直流送出、波浪能等领域持续投入技术力量,抢占前沿科技的制高点。

  突破:创新已成为企业基因

  科技发展与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与人才培养。在南方电网公司,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支出逐年提升,不断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发力,为全员创新提供优质平台,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上世纪80年代的调度屏幕,犹如一块“大拼图”:所有的线路、断路器都是画好的,然后一小块一小块贴上去。如果有新建或调整的接线,再让厂家做好新的板块替换旧的。再往前则是黑板上用粉笔画下的接线图。人工计算、算盘再到后来的电脑,工具越来越先进。

  广西电网公司退休员工孟菊芳回忆,当时“整个办公室才一台电脑,还不具备计算功能”。有一次,碰到计算机无法计算的问题,孟菊芳带着两位同事专程坐着绿皮火车到广东电网电力调度中心求助。“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我们高,他们的调度中心买了更强大的计算机,算起来快得多。”

  现在的电力调度中心,鼠标轻击,弹指间,通过AI负荷预测模型,就能够迅速生成一条电网负荷曲线。《2018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负荷预测结果与年方式对比分析》报告表明,2018年,广东年度最高统调负荷通过深度学习预测的准确率接近99%,超过传统人工预测的准确率。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以及未来各类新型终端的布局,电网将从上千个站点接入变为上百万甚至更多站点接入,原有信息系统无法支撑如此海量的数据访问,必须依托于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提升计算速度,并实现横向拓展存储能力以节约系统建设成本。

  这背后不仅需要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有赖于经济实力的跃升。实验室最能体现这一点。特高压技术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前要做实验只能租借瑞典、加拿大等国的实验室,现在南方电网公司与西电东送相关的重大工程均可以在南方电网仿真实验室完成实验。这个实验室构建了南方电网的一个全息镜像,能够模拟南方电网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交直流混联电网。

  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已拥有包括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未来,南方电网公司还将聚焦公司“十四五”科技创新十大重点研发方向,建设16个联合实验室,加大在经费、项目、团队、平台等方面的统筹协同力度。

  此外,南方电网公司还致力于强化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双轮驱动”,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梳理打通创新工作流程的阻点、痛点,促进人、财、物等要素在公司内有序流动,确保公司“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员工离岗创业等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老一辈电力人勇于奋斗、敢闯敢试,为我们新一代电力人取得了与世界上掌握先进电力技术的国家并跑甚至领跑的资格;新一辈科研人员将创新内化为日常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贡献电网人的力量。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杰 通讯员 黄鲲 韩梦圆 毛雨贤 王春山 王宇 朱玉 杨晶晶 周慧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