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地市报道

“垦二代” 守护大陈岛光明二十余载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4-09 10:19:54  作者:本报记者 洪隽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葛熔金

  浙江台州椒江区大陈岛周边海域有一种鱼名叫“海鲫板”,不畏环境艰险,生命力顽强。大陈岛上有一个人,外号也叫“海鲫板”——他是椒江区供电公司大陈岛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

  王海强在大陈岛已工作20多年,到现在仍在一线,保障岛上供电设施安全运行,守护大陈岛的光明。

  大陈岛隶属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29海里的东海海面上,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个岛,两个岛隔海相望。60多年前,476名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登上大陈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闻名全国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王海强的父亲是当年的垦荒队队员,名叫王进苏。在垦荒队解散后,王进苏选择留在大陈岛。1968年,王海强在大陈岛出生。

  1987年,正值大陈岛电网发展初期,大陈电厂招工,19岁的王海强应聘成为学徒工。

  受父亲的影响,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小便深深扎根在王海强心中。工作初期,王海强跟着师傅们用肩膀扛着水泥杆,硬生生在人迹罕至的荒山走出一条路,在山头上立杆架线,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整整花了6个月,建起了上大陈的10千伏电网。同事因为王海强不怕艰苦的性格,给他取了“海鲫板”的外号。渐渐地,这个外号传开了。

  20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艰苦、工资低,很多与王海强同龄的同事转行了。王海强的朋友也叫他去城里工作,收入比在电力行业高出好多倍。王海强也曾动摇过。1990年8月的一天,一场超强台风忽然到来,让王海强坚定了留下来的念头。

  在那次台风中,大陈岛浪通门一座100多米长的大坝塌了,岛上的很多电杆都被吹断。当天岛上很多地方停电,包括有位老人在做急救手术的卫生院。获悉险情后,王海强顶着台风出门,及时抢修好了卫生院的应急电源。

  “我知道城里好,我也向往过。可我生在大陈、长在大陈,岛上的事总要有人来做。那场台风过后,我就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王海强说。

  2001年,椒江区供电公司考虑到王海强的妻子在椒江城区工作,夫妻俩长年两地分居,便把王海强调回了椒江城区。到了城区,他一接到抢险任务就冲在最前面。2008年2月16日,仙居县发生雪灾,王海强所在的抢修队前往仙居县深山抢修受损线路。当时,王海强的父亲刚刚去世。王海强接到任务后没有推脱,将家里没办完的事交给妻子处理,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队伍出发了。

  2011年,王海强得知大陈岛供电所需要人,觉得自己在城区工作的10年时间里,业务能力有很大进步,于是决定回到大陈岛工作。

  当时,大陈岛电网基础薄弱。不要说台风,平时来了大风、阵雨或者雷电,电网都有可能受损停电,而一次台风过后,线路的维修至少要花几天时间。王海强想了个办法,为岛上所有的电杆都做了防风拉线,成功抵御了多次台风侵袭。岛上植物茂盛,爬藤类植物容易爬上电杆。供电线路一旦被藤蔓缠绕很容易造成电路接地和跳闸。王海强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试验,设计出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保护了线路安全。该装置获得2015年度浙江省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

  在大陈岛工作的20多年里,王海强带领的大陈供电所线路班升级了23千米易腐蚀电缆,加固了566根电杆,更换了1071个具有高绝缘性的绝缘子,对17个台区的增容和配电房进行了“地毯式”改造,让大陈岛用电更安全,居民用电也更满意。在上大陈和下大陈两个岛之间,王海强每年最多的时候要坐船往返200余次,抢修故障线路,足迹踏遍岛上的角角落落,走遍了上、下大陈岛的每家每户。

  2019年8月10日1时45分,台风“利奇马”登陆台州。当时,王海强由于长年在海岛恶劣环境下开展高强度工作,身体吃不消,在椒江城区的家中休养。可是,得知上大陈岛因受台风影响多处停电后,他在台风登陆当天6时就赶回大陈岛。当天最高气温36摄氏度,王海强带头高强度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当天17时许,随着35千伏大陈线抢通,上、下大陈岛恢复供电,整个大陈岛再度亮起了灯。

  王海强先后获“感动台州人物”、台州市劳动模范、椒江区劳动模范、浙江好人榜“爱岗敬业”典范等荣誉。他带领的大陈供电所党支部曾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先锋党支部称号,所在的国家电网浙江电力(椒江大陈)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获台州供电公司金牌红船党员服务队、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称号。

  今年53岁的王海强,因风吹日晒和辛苦操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显老。“现在,岛上的灯更多也更亮了,岛上的居民不再担心停电了,想起这些我都会感到非常开心。这座岛的电,我已经守了半辈子了,还会一直守下去,为高质量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海强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