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创新的“电医生” ——记国网工匠、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员工朱洪斌

发布时间:2017-04-11   来源:国家电网报

  朱洪斌 51岁,现任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油气化验组组长。他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首批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网工匠、国家电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等荣誉。

  朱洪斌语录

  作为一名油务工,就要追求更高的检测标准和更好的检测效果。只要我的研发成果有作用,我就乐在其中!

  初出茅庐时,他乐于追本溯源

  1988年,电力用油检测只是一项辅助性的工作,技术力量薄弱,试验场地有限,只能开展4到5个项目的工作。油气分析专业,就好比是医院的化验科,要想让医生对病情有个准确的研判,化验就必须及时而且准确,但人们对化验者却鲜有关注。

  这一年,从微型计算机应用这个热门专业毕业的朱洪斌面临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来到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后,由于单位紧缺技能人才,他被分到完全陌生的化学室,从事基层油气工作。就是这么一个普遍不被看好的小专业,他却视之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展现作为的乐土。

  朱洪斌的主要工作是电力用油、气检测。面对众多的实验仪器,还有大量需要分析的实验数据,他一头雾水,工作压力自然比较大。

  为了快速入门,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钻进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夜间用电设备少,对仪器杂波干涉小,是测试仪器控制性能和参数的最佳时机。他常常坚守在设备前,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分析试验数据,一直到深夜。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他还经常在变电站现场、实验室和兄弟单位之间奔波,一遍遍采样、分析、比对。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找来专业书“充电”,并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等到上班请教师傅。

  朱洪斌喜欢追本溯源,擅长拆装仪器。一开始,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打开仪器外壳一探究竟。久而久之,很多仪器的小毛病他自己动手就能修理好,后来更是可以干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活,比如填充色谱柱、改装进样模块等,这为他后续的创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70多厘米厚的笔记本和上万份试验数据,他渐渐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其领衔的油气试验项目得到不断完善。2003年,实验室实现了电力用油、气常规分析项目的全覆盖。2004年,他主持申报的19个检测项目全部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

  小有成就后,他继续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试验积累,朱洪斌开始反思现有技术的不足。2005年,朱洪斌和他的团队发现,采用传统的油色谱分析法诊断变压器故障,不仅检测误差大,而且费时费力。于是,他以提升绝缘油检测质量和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为目标,走上了电力绝缘油检测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创新之路。

  以往的油色谱分析,因为标准油配置问题,精度误差达10%。即使最后检测出变压器油问题,往往设备已经“病入膏肓”了。于是,朱洪斌和同事们开始尝试自主研制标准油。

  配置标准油,需要用气囊制造负压,而制作气囊,材料是关键。朱洪斌发现,与油相容性好的橡胶材料黏合性不好,容易漏气,而黏合性好的橡胶却又与油的相容性不好,会产生溶解反应。到底选哪种材料最合适?朱洪斌经过3个月的摸索,前后找了6种橡胶,终于选定了一种军工用橡胶,将标准油的量值稳定期由4天提升到了180天。而该领域国际知名的美国摩根谢弗公司在其官网上公布,由其生产并由国际大电网会议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用来提高检测精度的商品化标准油,产品保存期限也只有30天。

  从2006年开始,围绕绝缘油色谱分析敏锐度提升的整体目标,历时9年,朱洪斌建立了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量值保证体系。除了成功制备色谱分析用工作标准油外,他还发明了绝缘油现场取样工具及方法,解决了行业40多年缺乏专用取样容器的难题;创新实验室分析方法,平行试验误差由10%降至2%;建立了网络化数据管控系统,不同实验室比对误差由20%降至5%。

  整体成果获得了著名变压器专家朱英浩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院士的高度评价,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江苏电网得到全面应用,发现变压器潜伏性缺陷75起,经济效益达2.51亿元,并减少非计划停电10余万小时。同时,成果还应用于新疆、福建、山东、广东、安徽等电网。

  被赞“油务工匠”,他执着技术创新

  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国网江苏电力承担1000千伏南京和泰州两个变电站的设备监造、现场试验、验收启动和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工作,面临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气验收任务。朱洪斌主持研制的“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评价系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6项检测指标的仪器化、一体化分析,将单一样品的检测时间由18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杜绝了气体由现场运回实验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在进行六氟化硫气体酸度检测模块研制时,气体中酸性物质含量极其微小,现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均不足以识别溶液微弱的酸碱度变化。项目组成员几经探讨却没有进展。朱洪斌不愿放弃,经过数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溯源酸碱检测的对数曲线原理。他巧妙设计仪器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了对溶液中微量酸性物质的敏锐捕捉。在六氟化硫气体评价系统攻关阶段,他一个月内3次远赴委托加工的厂家指导改进设备制作。为了节约时间,他天不亮就从高铁站出发,到了厂家解决完问题又坐最后一班车回到南京。

  从绝缘油检测到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朱洪斌大大提高了现场作业和实验室检测的工作效率,用传统方法20人的工作量,现在仅需6人就可以完成,这也带动了全国油气分析行业的发展进步。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朱洪斌承担起了油气技术创新经验的传授工作。在每年的技能类单元制培训中,他都是首席教员。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现实需求,他汇集多年的研究成果,编写了12万字的油务化验培训教材和创新成果展示教材,并通过论坛、技术交流、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学员逾2000人次。

  29年如一日,从职业菜鸟到行业佼佼者,朱洪斌把电力用油检测做到了技术国际领先。如今,常有人会问已是荣誉集身的他“哪个身份最为之骄傲”,朱洪斌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油务工!

      关键词:区块链, 江苏电科院
相关新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