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网改革开放四十年掠影

  2018年初夏,一座城市的灯光火遍朋友圈。青青之岛,亲亲上合。青岛,因上合组织峰会受到全世界瞩目。

  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岛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大潮中强势崛起,而其中,电力引擎功不可没。

  从“等电盼电”到电从远方来

  “四十年前青岛用电,不但要‘定量供应’,还要经常‘等电盼电’。”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用电紧张的往事,1975年参加工作的青岛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责陈永平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孩子晚上放学回家,家长要催着做作业,不然过了点就‘没灯’了。到晚上10点以后,灯才会逐渐亮起来。”当时的工业用电同样受困于青岛电网较低的承载能力,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青岛棉纺厂等用电大户,工人们都是‘干五休二’,因为每周有两天因电停工。企业受困于电力瓶颈,发展壮大也举步艰难。”陈永平说。四十年前寻常可见的“等电”,源于青岛经济发展迅猛,而负载能力有限的青岛电网“跟不上节奏”。

  陈永平回忆,1975年以前,青岛地区供电是以地方电厂为核心,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地区供电,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区电网。直到1975年4月13日,220千伏坊青线投运,青岛电网才结束了孤立电网的历史。1978年年底,青岛发电装机容量18.75万干瓦,变电站15座,输电线路长528.6千米,最高负荷26万千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缓解青岛市及所辖县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1978年黄岛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建。1980年9月和1981年12月,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先后并网发电,为青岛地区增加发电容量25万千瓦。随着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和一批110千伏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相继投运,青岛电网大发展的序幕就此正式拉开。

  随着青岛市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迅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0年~1987年,青岛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3.61%,而发供电量增速只有8.06%。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青岛市政府及电力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对余热发电和背压发电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鼓励和调动有条件的工厂、企业进一步搞好余热、背压发电。1987年,平度、胶南、胶州、菜西、即墨等地方发电厂出现,15台小发电机组投产,装机容量3.82万千瓦,约占山东省分配给青岛市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年发电量5750万千瓦时。1990年11月2日,4号机组并网发电,至此,黄岛发电厂二期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67万千瓦。到1995年年底,青岛电网共建成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条,长2515.4千米,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365台,总容量284.9万千伏安,大大缓解了青岛市的严重缺电状况。

  2003年到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山东装机总量可以满足全省电力需求,但是,夏季用电高峰时段,青岛、烟台、潍坊三市被迫限电。山东东部经济发展活跃,用电需求大,网内发电装机容量相对较少,再加上煤炭供应紧张,高峰时段用电出现“卡脖子”现象。2003年,山东电力投资5.5亿元改造了青岛电网,使山东电网潍坊以东截面最大送电能力达到230万千瓦;2004年投资5.77亿元建设了500千伏潍莱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增强了东部电网的供电能力。自2004年至2006年,结合500千伏电力“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山东电力重点投资建设了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

  2011年2月28日,随着世界上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660千伏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青岛电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该工程充分利用西北地区水电容量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丰富的电力能源送出,山东电网由此接纳400万千瓦的电力,有效缓解青岛电力供应紧张、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也大大缓解了煤炭运输的压力,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更清洁的电能激活了城市的发展。2011年7月11日,青岛薛家岛世界首座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大型示范站建成。2013年6月,薛家岛站入选国家综合标准化试点工程。2016年7月2日,青岛港高压船舶岸电系统建成,成功向国际货轮供电。

  随着青岛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青岛电网迎来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青岛电网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新增35千伏~220千伏变电站73座、变电容量1128万千伏安、线路1905千米,新增10千伏及以下配电容量421万千伏安、线路3900千米。风电、光伏发电,五年中并网接入67.1万千瓦。“‘十三五’期间青岛电网规划投资157.1亿元,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扩建4座),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持。”青岛供电公司发展部主任李文升介绍说。

  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

  家中用电越来越稳定了,不再因为电器过多而跳闸,停电维修的时间越来越短,停电维修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些都与青岛城市配电网的优化、升级息息相关。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世界被夜青岛的美丽所震撼。层叠起伏的楼宇上,光影图案不断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美丽的背后,离不开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城市配电网。城市配电网是联系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之间的纽带。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可靠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配电网的布局建设和运营维护。

  7月2日,在青岛市北区瑞昌路施工现场,一辆工程车在作业时不慎挖断电缆,造成附近居民区停电。青岛供电公司抢修人员通过配网抢修指挥系统第一时间了解事故发生情况,并赶到现场维修,迅速恢复了市民的正常用电。

  以前,很多市民都曾有这样的体验:家中因故停电,需要拨打相关维修电话,向供电公司反馈情况,供电公司再查明故障后维修。通常,一次停电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往往给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而现在的供电抢修与过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青岛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于立涛介绍:“现在,通过集成配电自动化、生产管理、营销、需求侧等信息,随时可以掌握中、低压设备的停电情况,不用等客户打电话,分布在各地的抢修人员就迅速行动了。”

  这套配网抢修指挥系统,是青岛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抢修平台。它将以往由客户电话报修发起故障抢修的“被动模式”,转变为通过系统发现故障并发起抢修的“主动模式”,大大提高了配电网的维修效率。数据显示,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青岛市域低压故障抢修半径由7千米缩小到3千米,故障研判时间由30分钟减少到10分钟,抢修人员平均能在5分钟内出车、25分钟到达故障地点,故障抢修整体效率提高65%,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目前,青岛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供电模式、智能面保护模式、双环网接线模式、主动模式抢修模式……从前期的规划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维护,青岛供电公司瞄准国际顶尖城市目标,结合青岛市“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力图创新青岛城市配电网的每一个环节。到2020年,青岛的城市配电网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高可靠性示范区内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996%、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2.4分钟,为“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品质青岛”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青岛供电公司还针对重过载设施治理、消除低电压等问题精准发力,力求补齐城市配电网的短板。2016至2017年,该公司已先后实施了“三个三千”“五个三千”工程。2018年,借力美丽青岛建设,青岛供电公司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提速升级配电网建设,在全市实施一流配电网“四个四千”强网工程,主要包括新增轮换配变4000台次、新建改造线路5800千米,装改智能终端4000套,治理低压台区4500个。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青岛电网改革开放四十年掠影

作者:侯婷 郑路  发布时间:2018-08-20   来源:电力网

  2018年初夏,一座城市的灯光火遍朋友圈。青青之岛,亲亲上合。青岛,因上合组织峰会受到全世界瞩目。

  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岛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大潮中强势崛起,而其中,电力引擎功不可没。

  从“等电盼电”到电从远方来

  “四十年前青岛用电,不但要‘定量供应’,还要经常‘等电盼电’。”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末用电紧张的往事,1975年参加工作的青岛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责陈永平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孩子晚上放学回家,家长要催着做作业,不然过了点就‘没灯’了。到晚上10点以后,灯才会逐渐亮起来。”当时的工业用电同样受困于青岛电网较低的承载能力,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青岛棉纺厂等用电大户,工人们都是‘干五休二’,因为每周有两天因电停工。企业受困于电力瓶颈,发展壮大也举步艰难。”陈永平说。四十年前寻常可见的“等电”,源于青岛经济发展迅猛,而负载能力有限的青岛电网“跟不上节奏”。

  陈永平回忆,1975年以前,青岛地区供电是以地方电厂为核心,以辐射的方式向周边地区供电,没有形成统一的地区电网。直到1975年4月13日,220千伏坊青线投运,青岛电网才结束了孤立电网的历史。1978年年底,青岛发电装机容量18.75万干瓦,变电站15座,输电线路长528.6千米,最高负荷26万千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缓解青岛市及所辖县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1978年黄岛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建。1980年9月和1981年12月,两台12.5万千瓦发电机组先后并网发电,为青岛地区增加发电容量25万千瓦。随着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和一批110千伏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相继投运,青岛电网大发展的序幕就此正式拉开。

  随着青岛市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量迅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80年~1987年,青岛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13.61%,而发供电量增速只有8.06%。为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青岛市政府及电力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对余热发电和背压发电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鼓励和调动有条件的工厂、企业进一步搞好余热、背压发电。1987年,平度、胶南、胶州、菜西、即墨等地方发电厂出现,15台小发电机组投产,装机容量3.82万千瓦,约占山东省分配给青岛市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年发电量5750万千瓦时。1990年11月2日,4号机组并网发电,至此,黄岛发电厂二期工程全部建成,装机容量67万千瓦。到1995年年底,青岛电网共建成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9条,长2515.4千米,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365台,总容量284.9万千伏安,大大缓解了青岛市的严重缺电状况。

  2003年到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山东装机总量可以满足全省电力需求,但是,夏季用电高峰时段,青岛、烟台、潍坊三市被迫限电。山东东部经济发展活跃,用电需求大,网内发电装机容量相对较少,再加上煤炭供应紧张,高峰时段用电出现“卡脖子”现象。2003年,山东电力投资5.5亿元改造了青岛电网,使山东电网潍坊以东截面最大送电能力达到230万千瓦;2004年投资5.77亿元建设了500千伏潍莱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增强了东部电网的供电能力。自2004年至2006年,结合500千伏电力“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山东电力重点投资建设了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

  2011年2月28日,随着世界上首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660千伏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青岛电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该工程充分利用西北地区水电容量和丰富的煤炭资源,将丰富的电力能源送出,山东电网由此接纳400万千瓦的电力,有效缓解青岛电力供应紧张、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也大大缓解了煤炭运输的压力,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更清洁的电能激活了城市的发展。2011年7月11日,青岛薛家岛世界首座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大型示范站建成。2013年6月,薛家岛站入选国家综合标准化试点工程。2016年7月2日,青岛港高压船舶岸电系统建成,成功向国际货轮供电。

  随着青岛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青岛电网迎来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青岛电网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新增35千伏~220千伏变电站73座、变电容量1128万千伏安、线路1905千米,新增10千伏及以下配电容量421万千伏安、线路3900千米。风电、光伏发电,五年中并网接入67.1万千瓦。“‘十三五’期间青岛电网规划投资157.1亿元,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扩建4座),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持。”青岛供电公司发展部主任李文升介绍说。

  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

  家中用电越来越稳定了,不再因为电器过多而跳闸,停电维修的时间越来越短,停电维修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些都与青岛城市配电网的优化、升级息息相关。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世界被夜青岛的美丽所震撼。层叠起伏的楼宇上,光影图案不断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美丽的背后,离不开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城市配电网。城市配电网是联系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之间的纽带。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可靠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配电网的布局建设和运营维护。

  7月2日,在青岛市北区瑞昌路施工现场,一辆工程车在作业时不慎挖断电缆,造成附近居民区停电。青岛供电公司抢修人员通过配网抢修指挥系统第一时间了解事故发生情况,并赶到现场维修,迅速恢复了市民的正常用电。

  以前,很多市民都曾有这样的体验:家中因故停电,需要拨打相关维修电话,向供电公司反馈情况,供电公司再查明故障后维修。通常,一次停电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往往给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而现在的供电抢修与过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青岛供电公司调控中心主任于立涛介绍:“现在,通过集成配电自动化、生产管理、营销、需求侧等信息,随时可以掌握中、低压设备的停电情况,不用等客户打电话,分布在各地的抢修人员就迅速行动了。”

  这套配网抢修指挥系统,是青岛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抢修平台。它将以往由客户电话报修发起故障抢修的“被动模式”,转变为通过系统发现故障并发起抢修的“主动模式”,大大提高了配电网的维修效率。数据显示,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青岛市域低压故障抢修半径由7千米缩小到3千米,故障研判时间由30分钟减少到10分钟,抢修人员平均能在5分钟内出车、25分钟到达故障地点,故障抢修整体效率提高65%,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目前,青岛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供电模式、智能面保护模式、双环网接线模式、主动模式抢修模式……从前期的规划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维护,青岛供电公司瞄准国际顶尖城市目标,结合青岛市“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力图创新青岛城市配电网的每一个环节。到2020年,青岛的城市配电网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高可靠性示范区内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996%、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2.4分钟,为“建设宜居家园、打造品质青岛”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青岛供电公司还针对重过载设施治理、消除低电压等问题精准发力,力求补齐城市配电网的短板。2016至2017年,该公司已先后实施了“三个三千”“五个三千”工程。2018年,借力美丽青岛建设,青岛供电公司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提速升级配电网建设,在全市实施一流配电网“四个四千”强网工程,主要包括新增轮换配变4000台次、新建改造线路5800千米,装改智能终端4000套,治理低压台区4500个。

      关键词:区块链, 青岛供电,电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