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甘肃平凉的光明之路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是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历史上被誉为“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电力的起始可追溯到1925年,时任陇东镇守史张兆甲在官邸用小型发电机发电照明。此后,平凉人的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随着平凉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由弱变强,平凉城乡群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光明幸福生活。

  20世纪70年代用煤油灯

  以鸡蛋换煤油

  1958年,平凉安口煤矿建成一台240千瓦的蒸汽发电机组,向平凉中心城区供电,其他6县的大部分群众依然用煤油灯照明。

  76岁的李福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庄浪县人民银行工作。他回忆,那时为了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县里买了一台发电机向各重要单位供电。尽管当时电压低,而且三天两头断电。可电灯的光芒,让还在用煤油灯的老百姓羡慕不已。

  “那会儿家家户户都在用煤油灯,母亲缝缝补补,我们兄妹三人写作业、看书,全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李福全的儿子李建民至今都忘不了,每到晚上母亲点亮煤油灯后,一家人围坐在灯前各自忙活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平凉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盏煤油灯。如今五十多岁的平凉人,大部分是在煤油灯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岁月的。那个时候,煤油很贵,而且实行限购政策,老百姓在供销社拿4个鸡蛋才能换回半斤煤油。

  作为当时全平凉地区唯一的发电企业,平凉安口电厂不断扩建,装机容量逐步提高,到70年代末期,开始向平凉地区的6个县供电。

  67岁的刘桂梅现在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她所在的泾川县岸门村开始立杆架电线的情景。当时的政策是,村民自己找电线杆,谁家立好了电线杆就先给通电。“村民家里没有什么好材料,只能找稍微粗一些的树干,栽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的树干粗细、高低不一,看起来有些乱。”刘桂梅说。可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的热情,栽上电杆、拉上电线、用上电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终于用上代表着现代化的电灯了,大家心里都美着呢。

  20世纪80年代看上电视

  电压不稳还经常限电

  20世纪80年代,平凉电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也仅有18座35千伏变电站和58条10(6)千伏线路,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强,跳闸、限电是最常见的事。

  43岁的丁文亮在泾川县高平中学上学时,泾川农村已经通了电,可学校里依然限制用电,学生上晚自习时,还得点煤油灯和蜡烛。“一个学生一个煤油灯,每个人的鼻孔都被熏得黑黑的。”丁文亮说。

  1986年秋季,刘桂梅家在村里首家买了黑白电视机。晚饭后,村里许多人跑到她家看电视。刘桂梅说,炕上坐着老人小孩,房子里挤满了人。最后房间里实在没地方站人,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外面窗台上,全村人在院子看,非常热闹。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7年,平凉市全社会用电量从1975年的7486万千瓦时增长到23606万千瓦时。可当时的平凉电网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陈大军是静宁县古城乡陈家河最早外出打工的“灵光娃”,见过大世面的他看到村里的砖瓦厂还在用最原始的手工生产,便产生了用电动设备生产的念头。在供电部门跑了几次后,终因他们村的供电线路带不起动力设备、重新架专线造价太高,错过了一次发家致富的机会。

  1988年,是平凉电力发展中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华亭至平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结束了平凉电网负荷中心无110千伏电源的历史,平凉电网结构得到改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平凉供电局抢抓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好机遇,电网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平凉电网先后完成投资6.99亿元的一、二期农网建设改造任务,实现每个县均有110千伏变电站、负荷较大的乡镇均有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及以下线路供电半径缩短的目标。

  新世纪电网发展加速

  实现动力电全覆盖

  进入新世纪,平凉的电力事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000年,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甘肃平凉供电公司成立。同时,平凉第一座大型火电厂——平凉电厂建成投运。

  2001年,平凉第一个330千伏送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平凉主电网全面升级。2009年,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15年,海升超越农业1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落地平凉,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个连栋智能温室,也是全国第一个高规格、大面积温室种植项目,采用全套进口智能控制技术,需要100%的可靠电力供应。

  “两年来,从项目前期建设到投运生产,平凉供电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可靠保障。”2017年11月9日,海升集团副总王林松在首批串收番茄上市时,对供电保障赞不绝口。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平凉电网供电可靠性由1985年的79.6%提高到目前的99.897%,综合电压合格率由1985年的75%提高到99.99%。”平凉供电公司运维部主任祁胜利说。

  2016年7月,平凉市精准扶贫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全面竣工,平凉市141个贫困村告别了低电压和供电“卡脖子”的历史,平凉地区实现了动力电全覆盖。

  “除了小时候有一年在老家过年大家准备看春晚时突然断电,很少有停电的时候。”1995年出生的王琦随父母搬到了新买的商品楼住,厨房里的电磁炉、电烤箱、微波炉一应俱全,客厅有电冰箱、空调,房顶安装着样式十分流行的吸顶灯,每个卧室里除了有日光灯、LED灯,还有能发出暖色光的壁灯、台灯。他只听家里长辈讲过用煤油灯,却从来没有见过,更没体会过电力供应紧缺的生活。

  如今,每当暮色四合,平凉城乡一盏盏华灯亮起,把夜晚照得亮如白昼。路灯发出皎洁的光芒,给夜归的人带去了一份安全感;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也为平凉的夜色增添了魅力。

  四十年来,平凉电网总装机达427.6万千瓦,发电企业达11家,有1座750千伏变电站、3座33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55座35千伏变电站。坚强的电网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改革开放40年 甘肃平凉的光明之路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电力网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是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金三角”,历史上被誉为“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电力的起始可追溯到1925年,时任陇东镇守史张兆甲在官邸用小型发电机发电照明。此后,平凉人的照明经历了从火、油到电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随着平凉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由弱变强,平凉城乡群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光明幸福生活。

  20世纪70年代用煤油灯

  以鸡蛋换煤油

  1958年,平凉安口煤矿建成一台240千瓦的蒸汽发电机组,向平凉中心城区供电,其他6县的大部分群众依然用煤油灯照明。

  76岁的李福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庄浪县人民银行工作。他回忆,那时为了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县里买了一台发电机向各重要单位供电。尽管当时电压低,而且三天两头断电。可电灯的光芒,让还在用煤油灯的老百姓羡慕不已。

  “那会儿家家户户都在用煤油灯,母亲缝缝补补,我们兄妹三人写作业、看书,全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李福全的儿子李建民至今都忘不了,每到晚上母亲点亮煤油灯后,一家人围坐在灯前各自忙活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平凉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盏煤油灯。如今五十多岁的平凉人,大部分是在煤油灯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岁月的。那个时候,煤油很贵,而且实行限购政策,老百姓在供销社拿4个鸡蛋才能换回半斤煤油。

  作为当时全平凉地区唯一的发电企业,平凉安口电厂不断扩建,装机容量逐步提高,到70年代末期,开始向平凉地区的6个县供电。

  67岁的刘桂梅现在还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她所在的泾川县岸门村开始立杆架电线的情景。当时的政策是,村民自己找电线杆,谁家立好了电线杆就先给通电。“村民家里没有什么好材料,只能找稍微粗一些的树干,栽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的树干粗细、高低不一,看起来有些乱。”刘桂梅说。可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的热情,栽上电杆、拉上电线、用上电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终于用上代表着现代化的电灯了,大家心里都美着呢。

  20世纪80年代看上电视

  电压不稳还经常限电

  20世纪80年代,平凉电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也仅有18座35千伏变电站和58条10(6)千伏线路,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强,跳闸、限电是最常见的事。

  43岁的丁文亮在泾川县高平中学上学时,泾川农村已经通了电,可学校里依然限制用电,学生上晚自习时,还得点煤油灯和蜡烛。“一个学生一个煤油灯,每个人的鼻孔都被熏得黑黑的。”丁文亮说。

  1986年秋季,刘桂梅家在村里首家买了黑白电视机。晚饭后,村里许多人跑到她家看电视。刘桂梅说,炕上坐着老人小孩,房子里挤满了人。最后房间里实在没地方站人,不得不把电视机搬到外面窗台上,全村人在院子看,非常热闹。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7年,平凉市全社会用电量从1975年的7486万千瓦时增长到23606万千瓦时。可当时的平凉电网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陈大军是静宁县古城乡陈家河最早外出打工的“灵光娃”,见过大世面的他看到村里的砖瓦厂还在用最原始的手工生产,便产生了用电动设备生产的念头。在供电部门跑了几次后,终因他们村的供电线路带不起动力设备、重新架专线造价太高,错过了一次发家致富的机会。

  1988年,是平凉电力发展中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华亭至平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结束了平凉电网负荷中心无110千伏电源的历史,平凉电网结构得到改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平凉供电局抢抓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好机遇,电网建设进入一个高峰期。平凉电网先后完成投资6.99亿元的一、二期农网建设改造任务,实现每个县均有110千伏变电站、负荷较大的乡镇均有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及以下线路供电半径缩短的目标。

  新世纪电网发展加速

  实现动力电全覆盖

  进入新世纪,平凉的电力事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000年,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甘肃平凉供电公司成立。同时,平凉第一座大型火电厂——平凉电厂建成投运。

  2001年,平凉第一个330千伏送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平凉主电网全面升级。2009年,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

  2015年,海升超越农业1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落地平凉,这是亚洲最大的单个连栋智能温室,也是全国第一个高规格、大面积温室种植项目,采用全套进口智能控制技术,需要100%的可靠电力供应。

  “两年来,从项目前期建设到投运生产,平凉供电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可靠保障。”2017年11月9日,海升集团副总王林松在首批串收番茄上市时,对供电保障赞不绝口。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平凉电网供电可靠性由1985年的79.6%提高到目前的99.897%,综合电压合格率由1985年的75%提高到99.99%。”平凉供电公司运维部主任祁胜利说。

  2016年7月,平凉市精准扶贫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全面竣工,平凉市141个贫困村告别了低电压和供电“卡脖子”的历史,平凉地区实现了动力电全覆盖。

  “除了小时候有一年在老家过年大家准备看春晚时突然断电,很少有停电的时候。”1995年出生的王琦随父母搬到了新买的商品楼住,厨房里的电磁炉、电烤箱、微波炉一应俱全,客厅有电冰箱、空调,房顶安装着样式十分流行的吸顶灯,每个卧室里除了有日光灯、LED灯,还有能发出暖色光的壁灯、台灯。他只听家里长辈讲过用煤油灯,却从来没有见过,更没体会过电力供应紧缺的生活。

  如今,每当暮色四合,平凉城乡一盏盏华灯亮起,把夜晚照得亮如白昼。路灯发出皎洁的光芒,给夜归的人带去了一份安全感;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也为平凉的夜色增添了魅力。

  四十年来,平凉电网总装机达427.6万千瓦,发电企业达11家,有1座750千伏变电站、3座33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55座35千伏变电站。坚强的电网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

      关键词:电力, 平凉供电,改革开放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