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浙江杭州萧山区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碳大脑”平台显示,已有2500家规模以上企业和公共机构接入其中。该平台可实现对碳排放、碳场景应用等全流程监测、分析和管理。
年初以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为载体,通过资源集聚、数字赋能、机制突破等方式,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
推进源网荷储互动升级
国网浙江电力从能源供给、配置、消费、技术、机制等多方面发力,推进电源、电网、负荷、储能等协同互动,提升电网弹性,主动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和高比例外来电接入的挑战,探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能源供给方面,国网浙江电力依托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提升清洁能源入浙能力,并助推本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展。
截至9月底,浙江外来电量占比超三成,新能源并网容量2213.9万千瓦,超过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的20%,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近四成。按照规划,到2025年,浙江新能源装机将实现倍增,电量全额消纳。新能源到2030年将成为装机主体,到2035年成为出力主体,到2050年成为电力供应主体。
为增强浙江电网对新能源电源的承载弹性,国网浙江电力加快应用电网弹性智能发展、储能、氢电耦合、动态增容、分布式潮流控制技术等一大批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新技术。
9月9日,杭州亚运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启动建设。该工程利用电网谷电和光伏发电制造“绿氢”供园区用能,还可储存余量氢气,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利用燃料电池发电,扮演电网“充电宝”角色。在兰溪市,“新能源+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正在推广应用,激活储能资源的价值。
在能源消费端,国网浙江电力通过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各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提升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研究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的举措,推进降碳减排,推动全社会能效水平的提升。
在浙江各地,工厂、商场等用电客户可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与电网互动。预计到2023年,浙江电网柔性可调节负荷将达到千万千瓦级别,相当于一个特大型城市的用电负荷规模。
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化生态圈
在能源供给、消费等多侧发力的同时,国网浙江电力还着力构建新能源生态,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化生态圈。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调各方参与和联动。国网浙江电力聚焦数字化改革,利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推动源网荷储各方参与电网调节和成本分摊,完善低碳循环导向的体制机制,推动能源关联环节和领域形成广泛联系的价值共同体,打造共建共享、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圈。
在宁波梅山,国网浙江电力首创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国际认可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体系。9月7日,浙江32家风光发电企业与30家用电客户合计成交50笔交易,成交电量超3亿千瓦时。在温州,供电公司参与组织碳资产交易、推出“碳易贷”,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节能降碳。
2月份,国网浙江电力依托电力大数据在湖州推出“工业碳效码”,评价企业碳排放水平。当地的旭日粉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碳效码”等级为4级,通过节能改造提升到2级,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00吨,增加产值600万元,实现能耗下降、利润提升。
在基于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创建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首批7项绿色技术交易于8月18日完成。这意味着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带动绿色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
清洁高效用能服务浙江共同富裕
在浙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以清洁高效的用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用能同质化,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10月5日,阳光明媚。在海宁市袁花镇,村民房屋顶上的光伏板正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低压电网把这些电能直接输送到村文化礼堂边的低压储能电站,存进蓄电池。这样一来,村民在夜里也能用上白天的光伏电。
截至2020年年末,浙江并网运行的分布式居民光伏发电项目约21.94万个,相关客户年增收共计约2.4亿元。未来,分布式新能源装机还会增加,为居民带来更多此类收入。
国网浙江电力还建设智慧配电网,让自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惠及更多客户。今年年初,位于丽水市山区的10千伏丽新线受村民砍树影响出现故障。国网浙江电力应用合闸速断式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技术,在45秒内便实现了故障段隔离、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保障了18个台区用电。以往,山区架空线路只能实现支线故障就地隔离,一旦主线发生故障将引起全线停电,需要人工巡查故障点并现场操作隔离故障段。若路途遥远,供电员工要花1小时以上的时间。
国网浙江电力将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绿色智能、友好互动、经济高效的智慧配电网。该公司计划到2025年,在浙江省四分之三以上的山区县建成两座及以上220千伏变电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