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顾名思义就是储存能量,指通过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并根据应用需要,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为什么要把能量储存起来?一言以蔽之,能量的产生和使用不一定同步。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会因为天气、季节、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间歇性,而用电需求也有波动性,时多时少。储能技术就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低成本大规模的储能系统可以突破可再生能源“即发即用、不能存储”的瓶颈,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
根据能量存储形式,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氢(氨)储能等。物理储能是以蓄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为代表的机械储能,其中蓄水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适用于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电化学储能是将电能储存在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等能源转化装置中,适于短时储能。热储能是将热能储存在隔热容器媒介中,进而实现热能的直接利用或热发电。氢(氨)储能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是将电能以常见化学品(如氢、氨等)的形式存储起来。
“储”是为了“用”,储能技术始终面向生产生活不同领域的用能需求。以人们最常使用的电能为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作用巨大。在发电端,储能技术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问题,“发了电,存着用”;在电网侧,可以实现“削峰填谷”,有效缓解因需求变化带来的“发了电,没人用”“没有电,急着用”问题;在用户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用电计划,降低电费成本。
储能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力量。
摘编自“新型储能技术助力高质量发展”,原载《人民日报》,作者彭苏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