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动力电池赛道降温,储能“勉强”接棒 电池厂商转换主战场

电脑报发布时间:2023-06-13 13:47:03

  动力电池行业最近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消息:一个是众多头部电池厂商拿出了十分的热情,在刚刚结束的 SNEC 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大力宣传自家的储能产品;第二件事则是在二级市场,以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已经震荡下行了月余,还没有企稳的态势。

  两件事释放着同一个信号:来势迅猛的供需关系调整已经在动力电池行业蔓延。

  动力电池厂商的焦虑是行业过热扩产的后遗症,只不过来的实在太快。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今年以来走势如同过山车,从春节前每吨 40 万元以上的价格一路掉头向下,4 月底跌破 20 万元的行业预期线,最近一个月才刚刚反弹至 30 万元左右。

  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一直与市场预期息息相关,新能源车的销量变化更是其中的主要推力。2022 年上半年,伴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猛增,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期让上游动力电池全行业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电池厂商一边招工扩产,一边忙着全球找矿,碳酸锂的价格去年 11 月一度逼近 60 万元 / 吨的最高点。要知道在两年前,这个数字不过是 10 万元 / 吨左右。

  去年年底,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一次业内会议上表示,预计最晚后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然而转折点比业内人士预估来得更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就已经在不断走低,电池行业整体扩大的产能和放缓的需求之间不断拉大差距。

  今年 4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和装车量分别为 47.0GWh、25.1GWh,一季度两者分别为 130.0GWh、65.9GWh,行业去库存压力大增,上游厂商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来消化自己的产能。具有大体量、高增长空间的新型储能市场引来更多关注。

  混战储能市场

  新型储能一般指除除抽水蓄能之外的电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熔融盐储能等。锂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相对成熟,是当下新型储能最主流的技术。

  储能并不是刚刚进入电池厂商视野,相反,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储能市场早在两年前就是行业除新能源汽车之外的另一目标市场,只不过在锂电池成本过高的背景下,很多储能项目被延迟投入运行。

  今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3 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计划提高到 51.9% 左右。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高波动性,电力系统想要做到稳定供能必须要依靠储能电站。政策驱动下,有产能消纳需求的动力电池厂商蜂拥至储能市场。

  据高工产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储能出货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仅有海辰储能、鹏辉能源是专注储能业务的企业,其余的玩家中均为当前主攻动力电池的电池厂商。

  " 储能理论上是个很大市场,有很多‘讲故事’的机会。" 有能源行业人士分析,新能源汽车本身只是交通运输业,而储能市场可以覆盖工业、建筑业等等,只要用电,就是储能市场的潜在用户。

  也正是因此,抱着 " 进入储能领域开拓新市场 " 想法的跨界玩家也多了起来。据中电联统计,去年国内新成立了 3.8 万家储能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这一新增数量是 2021 年的 5.8 倍,包括五粮液、美的、黑芝麻在内的消费、科技甚至教育类企业,也都从各方入手切入储能赛道。

  跨不过盈利那座山

  不过在市场火热的对立面,还有一个困扰新型储能玩家的老难题——盈利。

  锂电池储能产业链一般有三个环节,从上游设备商、中游系统集成商再到下游应用端。重庆一家电池厂商解释,储能项目的建设流程一般是应用端对储能项目进行招标,系统集成商去竞标,电池企业再向集成商提供储能电池。

  " 但是目前储能电池行业仍在发展初期,商业路径都在探索中。作为一个项目导向型行业,项目数量受当期终端需求、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储能项目对电池的需求很多时候存在不确定性。" 在他看来,盲目增加新能源配储能很容易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资源,最终拉低整个项目的收益率。

  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充足的电池制造产能,导致储能行业已开打价格战。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 1.47 元 / 瓦时,环比下降 4%,其中 3 月中标均价降至 1.37 元 / 瓦时。

  动力电池厂商在尚未达到高集中度的储能领域所面临的挑战,目前来看,并不亚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来源:电脑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