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光耀北疆

烟霞塞外谁争色,绣茵如海天工织。千百年来,草原的美,美在素羊云聚,美在浮荡青峦。如今,草原的光,亮在毡帐穹顶,亮在牧场田畴。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电力变迁,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其丰富的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在电力工业发展大潮中乘势而为,客户从无电到有电,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自治区从电力自给自足到“蒙电外送”,电网的发展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栉风沐雨建电网 电进寻常百姓家

1984年2月2日,伴随着除夕爆竹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永盛五地的9户居民迎来了新的一年。这一年的除夕夜,比往年要更热闹些:家家户户亮着电灯吃团圆饭。“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在这么亮堂的灯光下过年,全家老小激动得一晚没睡。”今年72岁的齐万玉老人在永盛五地生活了一辈子,那一年的除夕夜他印象非常深刻。

那一年,赤峰市第一次实现了春节当日不停电不限电,保障了日常居民的用电需要。当地居民第一次过了个通宵的“亮堂年”。

作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赤峰市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现了57%的农户通电,克什克腾旗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重点县(旗)之一。从那时开始,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逐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

不仅仅是赤峰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吹响了电网建设的号角。1978年,蒙东地区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元宝山一次变至辽宁建平一次变建成。在随后的几年间,通辽市、兴安盟相继建成、投运220千伏变电站,迈入220千伏电网时代。

电网的快速发展为草原农牧民送去了光明和希望,也承载着那一代电网人的辛勤付出和青春记忆。今年84岁的张贵清老人谈起往事依然激动不已。从1973年进入电力行业,张贵清从线路工干起,于1988年担任赤峰市电业局的局长。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代电网人,张贵清亲历了蒙东电网的变迁:“那时候建线路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地广人稀,线路又长,运材料、建电网都非常难。”

据张贵清描述,内蒙古东部地区多数是草原、沙地和荒漠,交通不便,设施短缺。当时的线路施工人员就沿线搭蒙古包住,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毡房里打个盹,然后继续干活。那时没有大型运输设备,在沙地和林地,施工材料只能靠牲畜拉和人力扛,几个人喊着口号扛着电杆走很远的距离是常事。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电力建设者以充沛的干劲和拼劲,构建起了蒙东电网的基本雏形,条条银线穿林海、越沙漠、跨草原,进入了千家万户。

1999年2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无电市——阿尔山市接通大网电,结束了长期依靠列车发电和柴油机发电的历史。

草原深处电力足 照亮百姓致富路

电虽点亮了中心城区的灯,草原深处却还有许多人没用上电。2009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公司组建成立,无电地区通电工作就列上了“红头文件”,明确里程碑计划,要求三年内完成全部原生无电户的通电工作。

“草原太辽阔了,有时候方圆百十里就只有一户人家,我们也要想办法把线接过去,把电送过去。冬天赶工期的时候就更难了。”现任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建设部专责的郭云龙参与了原生无电户通电的工作任务。为了早点让农牧民用上电,刚参加工作的他和其他施工队员一起,顶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钻雪堆、刨雪坑,把导线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深处。

2012年,国网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电力变迁,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其丰富的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在电力工业发展大潮中乘势而为,客户从无电到有电,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完成了这项任务,建设高、低压线路4.3万千米,新建及改造变电站337座、配变15600台,完成户表改造7.5万户,为2519户草原深处的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

为了更好满足草原农牧民的生活用电需要,国网蒙东电力发挥草原光照充足、风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利用风光互补(户用型)方式,为另一部分农牧民送去了稳定的生活用电。

草原深处辽阔的星空下,不仅有虫鸣作伴,也有了灯光团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深处的赫尔洪德村牧民吉日木图,望着家门口随风转动的风力发电机和家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难掩喜悦:“以前我们过得只能叫活着,现在这才叫生活!”

不仅要用上电,更要用好电。2016年3月,国网蒙东电力在原有城镇和农村电网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蒙东地区3.5万眼机井实现了井井通电、1455个小城镇(中心村)实现了电网改造升级,397个自然村通上了动力电。140万户农牧民在这次农网改造升级中用上了满意电、放心电。

电足了,农牧民致富有了奔头。一批草原“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集约化灌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蒙东大地兴起。几年来,蒙东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2.9%。

迈进特高压时代 蒙电外送迎春天

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迎来了十几年来最冷的一个寒冬。但对于华能魏家卯电厂而言,这座组建8年的电厂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这是我们电厂走出困境的第一个冬天,我们彻底告别了有电送不出的困境,实现了全速运转,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回忆起当年的变化,厂区生产技术部专工赵永升仍难掩激动。

2016年5月,魏家卯电厂送出工程获核准,正式成为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工程的配套电源点。2016年12月26日,该工程正式投运,华能魏家卯电厂成功并网运行,实现了跨省远距离输电。

内蒙古自治区很多沉寂已久的能源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大型煤电外送基地科学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列入9个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向华北、华东电网送电。同年,在《服务内蒙古能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定位正式确立,自治区清洁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设重大事项被列入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是“蒙电外送”的首个特高压工程,也就此开启了“蒙电外送”的特高压时代。

从2014至2018年,内蒙古境内已建成投运特高压交直流工程6个,线路总长1485千米,新增外送能力4400万千瓦,将内蒙古地区电力外送能力提高至7000万千瓦。

随着特高压项目在草原大地的快速建设和发展,输送通道另一端的负荷中心也同样获益良多。在山东,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电能正在为青岛港全自动码头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电力支撑,满足了山东省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在天津,来自大草原的电能照亮了“天津之眼”的灯光璀璨……

如今,一座座特高压铁塔在内蒙古草原拔地而起,屹立在草原深处、瀚海沙漠中,电能顺着一条条银线通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关键词: 区块链, 蒙东电力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草原之光耀北疆

作者:陈锌 韩振安  发布时间:2018-12-25   来源:电力网

烟霞塞外谁争色,绣茵如海天工织。千百年来,草原的美,美在素羊云聚,美在浮荡青峦。如今,草原的光,亮在毡帐穹顶,亮在牧场田畴。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电力变迁,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其丰富的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在电力工业发展大潮中乘势而为,客户从无电到有电,从“用上电”到“用好电”;自治区从电力自给自足到“蒙电外送”,电网的发展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栉风沐雨建电网 电进寻常百姓家

1984年2月2日,伴随着除夕爆竹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永盛五地的9户居民迎来了新的一年。这一年的除夕夜,比往年要更热闹些:家家户户亮着电灯吃团圆饭。“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在这么亮堂的灯光下过年,全家老小激动得一晚没睡。”今年72岁的齐万玉老人在永盛五地生活了一辈子,那一年的除夕夜他印象非常深刻。

那一年,赤峰市第一次实现了春节当日不停电不限电,保障了日常居民的用电需要。当地居民第一次过了个通宵的“亮堂年”。

作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赤峰市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现了57%的农户通电,克什克腾旗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重点县(旗)之一。从那时开始,电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逐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

不仅仅是赤峰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吹响了电网建设的号角。1978年,蒙东地区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元宝山一次变至辽宁建平一次变建成。在随后的几年间,通辽市、兴安盟相继建成、投运220千伏变电站,迈入220千伏电网时代。

电网的快速发展为草原农牧民送去了光明和希望,也承载着那一代电网人的辛勤付出和青春记忆。今年84岁的张贵清老人谈起往事依然激动不已。从1973年进入电力行业,张贵清从线路工干起,于1988年担任赤峰市电业局的局长。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代电网人,张贵清亲历了蒙东电网的变迁:“那时候建线路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地广人稀,线路又长,运材料、建电网都非常难。”

据张贵清描述,内蒙古东部地区多数是草原、沙地和荒漠,交通不便,设施短缺。当时的线路施工人员就沿线搭蒙古包住,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毡房里打个盹,然后继续干活。那时没有大型运输设备,在沙地和林地,施工材料只能靠牲畜拉和人力扛,几个人喊着口号扛着电杆走很远的距离是常事。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电力建设者以充沛的干劲和拼劲,构建起了蒙东电网的基本雏形,条条银线穿林海、越沙漠、跨草原,进入了千家万户。

1999年2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无电市——阿尔山市接通大网电,结束了长期依靠列车发电和柴油机发电的历史。

草原深处电力足 照亮百姓致富路

电虽点亮了中心城区的灯,草原深处却还有许多人没用上电。2009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公司组建成立,无电地区通电工作就列上了“红头文件”,明确里程碑计划,要求三年内完成全部原生无电户的通电工作。

“草原太辽阔了,有时候方圆百十里就只有一户人家,我们也要想办法把线接过去,把电送过去。冬天赶工期的时候就更难了。”现任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建设部专责的郭云龙参与了原生无电户通电的工作任务。为了早点让农牧民用上电,刚参加工作的他和其他施工队员一起,顶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钻雪堆、刨雪坑,把导线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深处。

2012年,国网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电力变迁,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其丰富的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在电力工业发展大潮中乘势而为,客户从无电到有电,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完成了这项任务,建设高、低压线路4.3万千米,新建及改造变电站337座、配变15600台,完成户表改造7.5万户,为2519户草原深处的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

为了更好满足草原农牧民的生活用电需要,国网蒙东电力发挥草原光照充足、风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利用风光互补(户用型)方式,为另一部分农牧民送去了稳定的生活用电。

草原深处辽阔的星空下,不仅有虫鸣作伴,也有了灯光团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深处的赫尔洪德村牧民吉日木图,望着家门口随风转动的风力发电机和家里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难掩喜悦:“以前我们过得只能叫活着,现在这才叫生活!”

不仅要用上电,更要用好电。2016年3月,国网蒙东电力在原有城镇和农村电网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蒙东地区3.5万眼机井实现了井井通电、1455个小城镇(中心村)实现了电网改造升级,397个自然村通上了动力电。140万户农牧民在这次农网改造升级中用上了满意电、放心电。

电足了,农牧民致富有了奔头。一批草原“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集约化灌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蒙东大地兴起。几年来,蒙东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2.9%。

迈进特高压时代 蒙电外送迎春天

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迎来了十几年来最冷的一个寒冬。但对于华能魏家卯电厂而言,这座组建8年的电厂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这是我们电厂走出困境的第一个冬天,我们彻底告别了有电送不出的困境,实现了全速运转,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回忆起当年的变化,厂区生产技术部专工赵永升仍难掩激动。

2016年5月,魏家卯电厂送出工程获核准,正式成为1000千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工程的配套电源点。2016年12月26日,该工程正式投运,华能魏家卯电厂成功并网运行,实现了跨省远距离输电。

内蒙古自治区很多沉寂已久的能源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大型煤电外送基地科学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列入9个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向华北、华东电网送电。同年,在《服务内蒙古能源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定位正式确立,自治区清洁能源基地和通道建设重大事项被列入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是“蒙电外送”的首个特高压工程,也就此开启了“蒙电外送”的特高压时代。

从2014至2018年,内蒙古境内已建成投运特高压交直流工程6个,线路总长1485千米,新增外送能力4400万千瓦,将内蒙古地区电力外送能力提高至7000万千瓦。

随着特高压项目在草原大地的快速建设和发展,输送通道另一端的负荷中心也同样获益良多。在山东,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电能正在为青岛港全自动码头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电力支撑,满足了山东省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在天津,来自大草原的电能照亮了“天津之眼”的灯光璀璨……

如今,一座座特高压铁塔在内蒙古草原拔地而起,屹立在草原深处、瀚海沙漠中,电能顺着一条条银线通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关键词:电力, 蒙东电力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