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电网企业的优势是什么?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未来重点应在哪些方面推进工作?
黄其励:电网企业长期开展电网建设,拥有安全运行经验,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促进电力行业和全社会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任。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并实施“双碳”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前期和建设工作,加强抽水蓄能建设,创新绿电、绿证交易机制,统筹推进各级电网规划建设和发展,深化电网数字化转型,助力全社会节能降碳提效。这些都体现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责任担当和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全面的、渐进的、系统性的历史任务,工作内容也是全方位的。
要把握住负荷侧由单一供电向源网荷储智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负荷侧可以发展成为“能仓电库”,助力实现移峰填谷。用户不仅是用电单元,还可以是发电单元,也可以是储能单元。新兴的绿色产业层出不穷,对电网有多样化的需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车网互动(V2G)技术。现代配电网的革命性创新,也将使智能配电网成为“全民皆储”、处处是宝的能源转型仓库。
要重视风电、光伏发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电源的综合有序开发利用。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总量丰富。除了风电、光伏发电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光热发电,它自身带储能功能。我国常规水电技术可开发量达6.87亿千瓦,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站点资源总量超8亿千瓦,中低温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1.23万亿吨,每年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相当于4.6亿吨标准煤,近海海洋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约6.97亿千瓦。除了风电、光伏发电以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不受天气影响。
要刚性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能是第一绿色低碳能源的观念,大力降低碳排放强度,把碳达峰的峰值降下来,为碳中和铺好路。优化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转变能源结构和用能结构,推动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和发展数字化经济。另外,也应提升燃煤发电存量资产的能效和灵活性。我国存量煤电机组构成为:单机10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11.3%,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40%,60万千瓦以下机组约占60%,其中亚临界机组大约有3亿千瓦~4亿千瓦。应合理分类带基本负荷和调峰功能的机组,使超超临界参数机组高效满负荷运行,一般机组调峰运行,甚至启停调峰,使煤电机组在调峰市场、碳市场和应急市场中发挥“压舱石”“定海神针”的作用。
记者: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
黄其励:积极稳妥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接力棒关系是关键和核心。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做好煤炭大文章,是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低能耗、绿色发展列车的双轮。以煤为主体的传统能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有两个弱点,一是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二是化石能源燃烧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影响环境和生态。而新能源恰好有可持续性、极其丰富以及绿色、全生命周期低碳的特点。但它也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风能和光能具有随天气变化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二是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弱支撑能力。于是,能源大家族要“抱团取暖”,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做到先立后破,既要确保能源电力绿色、高效、低碳转型,又要确保满足全社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
具体讲,燃煤发电要在努力实现自身低碳、高效发电的同时,向调节电源、灵活电源、支撑电源和兜底电源转变。可以创新发展发电燃料多样化,比如燃煤掺烧垃圾、各种废弃物,以及燃煤混氨等方式,或者探讨电厂厂用电多样化,把不太稳定的风电、光伏发电作为第一厂用电,常规厂用电作备用,尝试双厂用电系统。通过技术创新把效率提上去,把煤炭省下来,使燃煤发电能经济、高效、灵活地当好“压舱石”。同时需要电力市场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此外,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也要增志气、强责任,依靠创新,提高自身的涉网灵活性和支撑性,如构网型新能源等。总之,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组成的能源大家庭要共同努力,共同服务绿色发展。
记者:您非常关注储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储能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储能产业的发展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有什么作用?
黄其励: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发展可为其保驾护航。我国除常规的抽水蓄能技术外,其他多种储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每年收获一次粮食和天天需要粮食的不平衡,靠粮库解决;因为有了银行,谁也不会感到每月发一次工资和天天消费的不平衡。风能、光能虽然是随天气而变化,但如果有了广域时空互补、处处时时储能,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我理解,新质生产力是由颠覆性创新+多种技术的协同创新+工程实践的产业链创新+深层次体制创新等内容组成。储能是解决风电、光伏发电与用电负荷不匹配难题的“金钥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储能的发展需要关注几个重点内容。其一,提倡广义储能,建设柔性、多元、包容和创新的储能体系。除了要大力发展常规的抽水蓄能外,还要提倡多介质的储能技术,如蓄电能、蓄化学能、蓄水力势能、蓄动能等。另外要注意系列容量的储能应用,除了大型的抽水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户用储能不可小觑。我国有4亿多家庭,经济、方便、实用、美观的户用微储能技术产品作为家用“充电宝”的作用也需要重视。其二,注意新型储能方向,如氢储能和物质储能。氢能产业链的上游通过电解水(包括海水)制氢等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下游可作为电力、工业、交通以及建筑等行业的绿色能量来源,以氢能作为原料、燃料及氢储能的“海绵”作用,促进各行业间深度耦合。电、氢两个绿色能种之间的单向、双向协同耦合,不失为调节电网峰谷差、新能源发电与用电需求“不友好”的一个措施。其三,更加关注智慧气象预报。当前全球变暖速度加快,复杂、多变、局地异常的气候,给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带来挑战。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预防有方”,要关注数字电力天气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记者:近期,国家电网公司新一届科技咨询委员会成立。在您看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联合创新,对于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何助益?
黄其励:国家电网公司新一届科技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所必需的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系列创新和组织创新的需要。科技咨询委员会跨行业、跨领域和产学研用融合的特点,为国家电网公司“开门搞创新”提供了组织保证。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国电力系统、全社会用电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同。希望国家电网公司新一届科技咨询委员会能主动、积极发挥作用,推动解决能源电力技术发展的难点问题,凝聚各方共识,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的贡献超过了50%。“双碳”目标下,多能融合的发展趋势如何?
黄其励:图瓦卢是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升高而搬迁的国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南北极冰川融化,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如果发挥一下想象,地球未来的能源是什么?以我们今天的认识,只要太阳存在,可再生能源就是永续的、绿色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保护人类和地球最现实的能源。以风电为例,199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200千瓦风电机组在福建平潭风电场并网发电。到2023年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已达4.4亿千瓦。光伏发电的缘起比风电晚十年左右,但2023年年末,装机也超过6亿千瓦,成为主力能源之一。可以确信,不久的将来,影响新能源快速、大规模发展的短板一定能得到解决。同时,依靠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核聚变、空间能源等都是可以期待的。关键在于,这些未来能源的商业化应用,必须靠创新。(记者 马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