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复杂技术领域的能力突破和完备的产业链使得西方国家失去了相应的产业领域主导权,得益于此,我国在全球汽车国际标准法规中的话语权与贡献度持续提升
◇如今,我们已经全程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并作出重要贡献,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汽车技术法规制修订工作中的角色,已开始从“跟随者”向“贡献者”转变
◇在销量、技术、规则等方面的领先,正在使中国市场成为下一代汽车的定义策源地
在理想汽车江苏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进行焊接作业(2024 年 1 月10 日摄) 季春鹏摄 / 本刊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对比过去一年1465.3万辆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近65%。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认为,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快速崛起,从“跟随者”逐渐成为“领跑者”。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已基本建成完备且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功打通了整车、原材料、零部件、系统总成及制造装备、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供应链体系。
种种迹象表明,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游戏规则,同时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版图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深刻变革,全球能源革命也将迅猛向前。
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游戏规则”
走进浙江宁波一座新能源车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约80秒就能下线一台成品车,一条产线每小时能生产45辆车。产线上的每个工位,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组装。
“当海外一些汽车‘老炮儿’的车型迭代速度还在二到三年,我国的新能源车企每隔几个月就能推出一款新车型。”受访专家说。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发生转变,全球汽车供应链重心转向中国。
2023年7月,一辆新能源汽车从广汽埃安生产线开出,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位;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产量、质量逐年提高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影响力版图也在日益扩大。
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由数据统计网站CleanTechnica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除特斯拉Model Y、Model 3分别位列销量排行榜第一、第三位置,前十名的其他席位基本被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等国产品牌占据。不同于以往在中外合资中扮演的制造组装角色,中国品牌凭借创新与突破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站在更为重要的引领位置。
2023年4月,欧盟理事会批准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正式生效,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车和小型客货车。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许多传统汽车巨头并不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对于发展新能源车口号多、动作少,直到近年来,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压力下,一些传统车企“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2023年7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2023年10月,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达成合作,计划向零跑汽车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约20%的股权……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步入“新航海时代”,中国车企的出海方式也逐渐从“产品输出”转变为“技术输出”与“工业能力输出”,从单纯卖车转变为全产业链出海模式。
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多个环节企业,包括整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铜箔、锂矿/锂盐等在海外深度布局涵盖了全产业链,总投资规模已超7000亿元。
孙晓红认为,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复杂技术领域的能力突破和完备的产业链使得西方国家失去了相应的产业领域主导权,得益于此,我国在全球汽车国际标准法规中的话语权与贡献度持续提升。
2022年10月,由我国牵头起草完成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ISO34501《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词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2023年6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新能源汽车可充电储能系统的应用》以技术报告形式正式发布……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所所长王兆认为,“如今,我们已经全程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并作出重要贡献,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汽车技术法规制修订工作中的角色,已开始从‘跟随者’向‘贡献者’转变。”
为新兴技术发展
提供大规模“试炼场”
汽车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不仅在于汽车自身及其上下游服务配套活动带来的大规模经济体量,还在于汽车工业能为新兴技术的培育发展提供大规模的应用“试炼场”,使新兴技术进入“投入-应用-回报”的正向循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封凯栋曾用“发展邮轮”来解释汽车产业对一国培育发展新兴技术的重要性。“汽车工业本身就如同一艘邮轮,以往成功搭乘上这艘邮轮的国家因此拥有了将自己所携带的多种技术和产业点石成金的魔力。”封凯栋说。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我国因完备的汽车全产业链优势和政策端的提早布局和持续发力,在“电动化”核心的电机、电控、电池“三电”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
1月16日,比亚迪汽车发布消息,称比亚迪与大疆合作打造了全球首款整车集成的车载无人机,支持智能收纳、自动换电和充电管理,能够做到一键起飞降落。
车载无人机只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的一个缩影。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L2级辅助驾驶装车率已经贴近40%,其中售价16万~24万元的车型为49.7%。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搭载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上路通行试点。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受限于控制、响应、供电、架构等多方面问题,新能源汽车动力结构相对简单,响应没有延迟,自带的储能设备能满足智能座舱各类配置的供电问题,域控制架构也降低了对电子控制单元(ECU)集中管理的难度,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背后剑指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有效促进各领域相关的前沿基础研究、设计开发、测试、生产制造等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其相关技术及产品创新将对其他产业科技创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哪吒汽车营销公司副总裁张洪汉介绍,目前哪吒汽车正在车辆人工智能、手车互联、舱驾融合、多屏互联、NOA技术、全新一代区1+3的超算区域架构等方向持续投入和发力,技术成果将陆续在新车型中与市场见面。
“过去是新技术在西方国家验证之后拿到中国市场推广,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因其超大规模、快速迭代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高接受度让新一代汽车的相关技术几乎都是在中国推出的产品中率先实现应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供应链研究与合作中心主任高翔说。
业内人士认为,在销量、技术、规则等方面的领先,正在使中国市场成为下一代汽车的定义策源地。
开始重塑全球经济版图
在燃油车时代,德国、日本等国是全球汽车工业无可争议的重镇。依靠着全球一流的整车汽车品牌和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的零部件制造优势,汽车产业成为支撑两国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在德、日两国,汽车产业约占其GDP的10%。在德国,约1/7的就业岗位、1/4的税收来自汽车及相关产业。
而在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车大国的优势日渐消退。根据英国艾尔西汽车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2022年日本新车销量中纯电动汽车(乘用车)占比仅为1.7%,远低于中国的19%和欧洲的11%。
支柱产业的增长疲软进一步使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23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106万亿美元,降至世界第四位。多年位于日本之后的德国去年名义GDP约为4.4万亿美元,排名超过日本。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抛开汇率影响来看,除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疲软影响,汽车支柱产业优势削弱可能是日本经济疲软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3000万辆、中国汽车出口量超490万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超35%、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00975.8亿元……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带来的全球经济重心迁移正在发生。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增长态势,德国、日本等燃油车大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一方面,转型发展新能源车需要承担较大的沉没成本并面对与中、美在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固守燃油车阵地可能使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式微,进而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态势。
面对发展大势,欧洲与日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选择激进跟进,尝试通过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工业优势、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政策保护守住基本盘;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则选择以日产燃油车品牌的现有影响力奋力一搏,为转型争取时间。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全球汽车业竞争版图加速调整的趋势已势不可当。海外数据显示,全球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4%,到2021年的9%(BEV为6.1%),再到2022年的14%(BEV为10%)逐年增长,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提升到16%(其中BEV为11%)。
有关人士认为,智能化、固态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仍将对全球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下一步如何把握并扩大我国的领先优势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扛起能源转型大旗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油气”为基础的能源体系被西方国家建立并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海外油气进口。
数据显示,中国的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约为40%,石油对外依存度在70%左右;交通领域石油消耗约占我国石油总消耗的70%。加快交通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风、光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提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接近40%。
从实际发电量看,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按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23年版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我国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等于2022年全球发电量第3名印度和第4名俄罗斯总发电量之和。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带动可再生能源产品需求的持续扩大。
动力电池领域产销量再创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动力及其他电池总产销量分别达到778.1GWh和729.7GWh。光伏制造业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晶硅电池产量超过403GW,光伏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29.9亿美元。
此外,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普及能够切实降低整体碳排放量,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一辆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要低至少40%。中汽数据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
专家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发展,未来汽车碳排放将会逐渐从燃料周期向车辆周期转移,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材料碳排放为主要路径,逐步建立起低碳、脱碳的汽车产业链。
《瞭望》2024年第10期 记者 钱沛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