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阅读

“负电价”折射出 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时间:2023-05-11 10:17:00  作者:吕红星

  “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是波动的,而电网的需求则是刚性的、稳定的,因此,在波动与稳定之间总是会出现匹配不上的时候,‘负电价’就是这样产生的。”针对近日社会热议的“负电价”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4月29日-5月3日,山东电力现货实时交易累计出现46次“负电价”。其中,5月1日-2日,山东电力市场现货交易中心实时“负电价”时段长达22小时,创下国内历史纪录。

  为什么山东会出现“负电价”,且长达22小时?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重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货市场中电力供需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山东此次长时间出现“负电价”,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电力供应方面,山东省2022年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第二,电力市场机制方面,山东地区新能源发电设备可以优先并网,具备了增加电力供应的条件。第三,“五一”期间,用电大户电力消费下降。

  据刘重阳介绍,电力交易中目前以中长期合约和现货市场交易两种方式为主,国家现货交易规则只允许全年电量10%的量通过现货交易来实现,这恰恰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体现,也为相关部门与企业进行电力规划、投资提供了市场化的引导信号。

  电力现货市场的局部时段出现“负电价”,反映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的消纳问题以及新的电力供需形势对电力系统调整的新要求。

  在林伯强看来,虽然出现“负电价”,但并不代表国内新能源发电量是过剩的。

  “现货市场短暂的负价格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也是电力市场有效性的直接体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途径。”刘重阳表示。

  “负电价”折射出新能源电力并网的消纳难题,越发凸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

  “在电力市场化进程当中,应以常态化眼光看待并接纳现货市场中短暂地出现负价格。未来,电力能源系统各个环节也应将现货市场价格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一方面增强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电力供需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多种交易模式协同,平衡好电力平稳供应与新能源和现货市场交易天然存在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增强系统灵活性和承载力,大力发展储能系统,推动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刘重阳建议。(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吕红星)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