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持续提速,而欧洲市场正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如何更好迎接“出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了不可回避的必答题。
毕马威中国日前分别在深圳、北京和上海举办一系列以“企业出海”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邀请多位毕马威海外成员所的合伙人进行深入洞察,助推相关市场主体实现更高质量“走出去”“引进来”,融汇全球市场。聚焦新能源出海这一市场热点话题,毕马威法国中国业务主管合伙人姜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新能源出海速度或将超出预期
事实上,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海外投资也同步加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风光发电和储能项目,新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零部件生产厂,布局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对上游锂、钴等矿产资源进行并购投资。
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重要市场之一,中国车企也在改变“中国制造、海外销售”的单一贸易形式,逐步在海外当地投资设厂。“中国电动汽车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善且产能充沛,产品性价比高,在欧洲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中企在海外投资建厂开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姜平表示,在法国,中国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早已开始布局,尤其是动力电池。
“鉴于欧洲整体市场庞大,中国电动汽车性价比有优势,中企在欧洲市场还是非常有前景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会出海,速度快,规模大,可能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姜平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有待提升,鉴于中国电动汽车的先发优势和性价比优势以及欧盟去碳的要求,“我们深信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姜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进入和发展欧洲市场,中企是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认识并克服包括贸易壁垒,合规成本,文化差异等在内的多种问题,逐渐做到本地化又不失中企的优势,尽量寻求差异化而不是一味的恶性低价竞争,提供一套从销售到融资到售后等一系列的完整方案。
直面市场差异克服水土不服
根据姜平的观察,与中国市场相比,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差异性。
首先在市场的多样性上,欧洲不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市场,它是由很多不同国家的小市场组成。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法律和政策,其语言、文化、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也都是不一样的。此外,每个国家的电力建设和充电桩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
其次是车型多样性。姜平表示,虽然SUV在欧洲也非常流行,但很多欧洲城市居民还是更加青睐小型汽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长期已经习惯了低耗能的小型燃油车,另一方面,小型汽车也更方便在老旧的欧洲城市市中心行驶和停靠。
第三是客户多样性。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再购车而是更倾向于长期或短期租赁汽车。很多企业为了提供更多的员工福利,也会长期租赁汽车供员工使用。因此,企业和租赁机构也是一个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其诉求和需要也会不一样。
第四是消费理念不同。姜平告诉记者,从消费理念来看,欧洲消费者更加理性,汽车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出行方式之一。但仅以低价是无法取胜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对性价比的要求和对ESG(尤其环保)的重视,才是最终选择的理由。此外,很多消费者喜欢做“减法”,即去掉一些昂贵且不必要的选项,注重安全和实用性,喜欢简单便利。而客户对后期的保养维护和二手市场也非常重视。
最后一点就是欧洲市场整体监管严格,合规成本高,对新进入者的壁垒相对较高。速度也会略微缓慢。
面对不同市场的差异性,如何尽量克服水土不服?对此,姜平也给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包括团队本地化,适当放权;尊重文化差异,但又需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而不失本色;同时重视合规,尽量多使用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协助避免在海外市场“踩坑”。
在提升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上,姜平提出,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车企需要换位思考,以欧美消费者的角度和消费理念,捕捉品牌认同点和共鸣。同时也要回归本质,做好产品以及整套销售融资售后方案,真正的留住客户,通过口碑传播带来更多的新客户。
文汇报 作者:唐玮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