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电力朋友圈

美国围堵欧洲延迟,中国是落入“新能源陷阱”了吗?

汽车公社发布时间:2024-03-07 12:09:09  作者:林登万

  今年二月初的时候,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终于公布了去年日本汽车的出口数据:442万辆。

  上面这个数据如果结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先公布的年度出口数据(491万辆),则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继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以330万辆规模超越德国,登上世界第二后,2023年再次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而目前的关键在于,后面半句会接上点什么

  按理说,这种事如果搁印度或者韩国那边,举国欢腾是免不了的。足够下至普通网民上到媒体以及高官,一起胡吹海嗙上好一整子。期间还能顺带把各路他们自行定义的“对手”,给狠狠diss一番。

  然而在彼时的中国舆论环境内,笔者感受到的却只有漠视,甚至是带着些许的惶恐。

  报纸多是简单发个豆腐块,广播和电视媒体里,充其量也只是夹在一大堆产经内容里提上一嘴。而在公众号平台、抖音以及微博里,部分重点提及此事的自媒体,在说成绩的时候,也不忘明确表达自己的担忧。诸如忧心中国汽车出口势头,是否会因欧美新能源政策转向或遏制而“触礁”等等。

  简而言之,既有新晋头部玩家天然的不够自信因素,更是因为新老排位上升速度过于激烈,以至于大家都不能迅速适应。毕竟仅仅六七年前,国内汽车媒体上还在闹腾自主品牌如何击败合资品牌那些个问题,而转眼之间居然就翻身赶超了?

  合资大潮令中国汽车工业受益匪浅,但其缔造的合资品牌却长期压制自主品牌,使得本土车企难以更进一步

  因为不自信,所以会玻璃心。于是当3月1日,太平洋彼岸传来了拜登宣布将出于“潜在国家安全风险”对中国汽车采取“前所未有行动”这一“大新闻”之后,“中或输”这种颇为古早风格的哀叹,一时间响彻简中互联网。而2月末,由奔驰带头宣布“我们将重新生产更多的燃油车”,多个全球汽车品牌宣布推迟电动化进程,似乎也成为了有力佐证。

  很快中文互联网社区内,又传出所谓“欧洲理事会撤回2035年燃油车禁令”的“重磅消息”。

  欧美不和我们玩了,新能源车其实是针对中国布下的陷阱,总之就是“药丸”。一时间,这类观点甚嚣尘上。而最近再度成为热点新闻的动力电池火灾问题,仿佛在印证阴谋真的存在……

  封堵中国汽车,美国早就已经干了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美国政府实际早早就举起了大棒。

  “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是的,他是今日众多纷乱的始作俑者

  早在“懂王”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就于2018年和2019年,两批出台了对华关税清单。汽车产业作为吸纳巨大就业人口,带动海量上下游产业的制造业支柱,自然是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重点打击对象。

  那么,中国品牌汽车目前在美国享受了多少debuff呢?下面简单捋一捋——

  首先是一个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认定中国在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整个汽车产业,都享受了国家补贴,是“不合理”且“不公平”的,所以进行对应的关税报复——中国产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直接享受关税+25%待遇。关于这一点,欧、日、韩的主机厂并未被纳入其中,所以来自这些国家的汽车产品,仍旧能在美国市场内大卖。

  第二个则是《反通胀法案》里面规定的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仅美联邦政府就提供价值7500美元(各位可以针对当前汇率自己换算等值人民币金额)的免税额。这个金额四舍五入,大致上又是一个额外25%的关税debuff了。不过这一部分,也将欧、日、韩一并“地图炮”了,所以一众盟友和小弟们,至今都在抗议。

  美众议院通过《反通胀法案》现场。注意星条旗左侧缠绕月桂叶的法西斯标志浮雕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上面这两条加一起,中国一台出厂价格10万人民币出头的电动汽车,算上运费关税和没有补贴,需要和美国零售价折合24~25万人民币左右的电动汽车竞争。形象一点就是比亚迪元PLUS想要不亏本卖,在美国售价就得看齐了特斯拉Model 3。

  虽然笔者一直觉得Model 3这毛坯房一样还没仪表盘后排也很凑合的车,配不上现在的售价,但若是以一款中型车向下去打紧凑型车,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作为率先迈入全民私人汽车时代,拥有全球汽车文化的美国市场,实际也有的是有钱也有闲,愿意专门买各国新车来体验的群体。即使性价比的优势没了,按理说中国品牌汽车如果能进入美国市场,起码也能混个“other”的待遇。毕竟,自主品牌近些年来也是出过不少称得上有趣的车型。

  然而事实就是,但凡在美国任何一地,甭管燃油还是新能源,但凡能看到上了当地牌照的自主品牌(不包括合资品牌返销)汽车,都是一件能值得拍下来发个朋友圈惊讶一下的事情。

  美国仅有的,可能批量出现的中国制造汽车——比亚迪电动大巴

  “说起来也是哦,去年11月我去南半球度假,在‘袋鼠国’以及‘毛利国’兜了一个大圈,CHERY、BYD、GWM之类的中国品牌不能说遍地都是吧,起码也随处可见。回想一下我在美国住了已经有12年了,却一台中国品牌的车都没有见过……好像也就少数合资车曾经返销过美国?”

  笔者经常出没的微信群里,正聊着“睡王”宣誓要打压中国智能汽车这事,一位旅居美国的朋友贡献了点他自己的见闻和想法。尽管他本人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查证,但坚信“反正这绝对不是区区关税就能解释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迄今为止,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缩写NHTSA)没有核准过任何一型中国自主品牌的小型乘用车,针对《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ederal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缩写FMVSS)的认证申请,并颁发对应的DOT(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标志。而没有这个资质,那么在美国定居的个人车主们,想要进口一辆中国品牌汽车自用——对不起没有这个渠道,禁止上牌的!

  没有一家中国车企有任何一款车型拿到过DPT标志,所以美国哪来的中国进口车呢?

  但是,我这里要说但是了,并不是完全没有上牌的渠道。否则上面怎么说,在美国看到上了牌的自主品牌汽车,是能发朋友圈的呢?实际并非批量进口,而是以企业名义搞个上路测试之类进行“特批”的例子,还是能找到不少的。毕竟,经由“关系”产生的特权,是放之整个世界皆准的。

  特例总是有的,毕竟永远有一些人比所有人都“更加平等”

  说了这么许多,其实表达的就是一个意思——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睡王”在3月1日的叫嚣,乃至于美国政府接下来的行动而大惊小怪。毕竟目前正值总统换届选战的前夜,掌权的民主党政府正因为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以及美国义士亚伦·布什内尔的死谏的焦头烂额。

  火大尿黄之下,“睡王”捣鼓出这桩实际上对中国智能汽车无损分毫的闹剧,实际上也并不值得奇怪。然而无论以前还是现在,美国都对中国汽车封闭着大门。

  欧洲,已将自己逼上不归路

  当地时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乘用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

  根据官方的说法,这份协议的终极目标,是从2035年开始,在整个欧盟27国范围内停止新的小型乘用燃油车以及小型燃油货车的销售。按照普通家用轻型车15年的使用期限,该协议可确保欧盟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不过,由于该法案严重损害了欧洲车企,特别是高端阵营的利益。在博世、奥迪、保时捷、宾利和欧洲石油游说团体等利益相关集团的努力下,所以经过一番不可描述的幕后交易,最终经德国政府出面与欧盟其他成员国方面磋商。

  针对“禁令”,德国政府的代表,向欧洲理事会公开表示反对,呼吁延迟5年再开始执行该计划。

  与大众等平民 品牌不同,奔驰、奥迪等高端品牌在燃油时代的沉没成本更大,在转型时期承受的痛苦更剧烈。而为了探索可能的道路,奔驰实际还研发过氢燃料电池堆(上图),可惜市场反响几乎可以忽略。而拖延时间的目的,其实更像是确定未来汽车动力的最终路径

  该提议立即得到了意大利、葡萄牙等,拥有汽车产业的欧洲国家的支持。同时,欧洲其他的汽车制造商协会、欧洲各地汽车供应商联合会等行业团体,也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主要理由是当前欧洲充电设施不够完善、企业担心电动化进程过快导致工作岗位减少等等。

  这一连串的努力,终于赶在“禁燃”协议正式出台前取得了成果。为此,“禁令”最终生效时,专门为欧洲车企特别开了一个口子,允许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e-Fuel)的新车。

  这一结果可以认为是欧洲汽车相关利益集团的一次胜利,但若就此便要宣称欧洲在汽车领域退出了原本的减排计划,未免小题大做。

  e-Fuel实质就是采用绿电合成催化的合成汽油,德国对生产这个可谓驾轻就熟,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老柏林正黑旗纳粹前辈们,就是用通过煤炭加工的这种辛烷值为87的燃料驱动德国坦克的

  毕竟所谓e-Fuel,指的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水,裂解和催化其中的碳与氢元素,人工合成液体燃料。即在高温高压下,通过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使氢与一氧化碳发生费-托反应,从而生成富含烷烃类的液体燃料。

  不过能被称为e-Fuel有个前提,其先决条件是要求前面的“e”(电力),采用“可再生”方式获得的,即水电、潮汐、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这就意味着其制取效率不可能和传统意义上“液化煤”之类的合成燃料比拟,甚至远期生产成本上也难以比肩。

  比如说,位于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采用风力发电系统的蓬塔阿雷纳斯试点工厂,在2022年只试生产了13万升燃料。该工厂计划2024年将产能扩大到约5500万升,并在2026年增至5.5亿升。

  选择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原因之一便是,这里全年有270天都刮大风,风力发电机能长期运转

  须知2023年全美每日的汽油消耗为17.56亿升,全年大致是6400亿升以上。必须建造多个合成工厂,才能满足美国一家的燃料消耗,而其总投资又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这类e-Fuel每升的销售价格,也是一望可知地高昂。

  不过,若是具体到高调宣布放弃原定2035年停产燃油车的汽车品牌,这个问题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投资建设蓬塔阿雷纳斯工厂的保时捷,还是闹出不少人危机感的奔驰,无一例外都是响当当的豪华品牌。反正他们的车主也不差钱了。

  虽然e-Fuel无论现在还是在可以预计的未来都是价格不菲,但保时捷这类豪华品牌的车主,想必也是不差这点钱了

  而谈到这里,有个关键性的信息笔者也不该继续藏着掖着了——上述提到的所有新闻,其实都是2023年的!

  是的,“禁令”投票通过的日期,实际是2023年2月14日。而游说集团说动德国政府出面,最后经过调整后留着一个口子的“禁令”,实际生效日期是2023年3月29日!

  简单说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借“睡王”的选情“秀肌肉”花活,拿着一年前的旧闻无端在制造焦虑,结果直戳了当前大家广泛存在的玻璃心。

  但正如上面明确的,美国市场根本从未对中国主机厂开放过,欧洲实际上也早就无法在减排/碳中和问题上明确后退——因为在之前的十几年内,通过各个渠道和媒体的反复宣传和洗脑,碳排放的罪恶,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比肩当年的纳粹,是关乎其价值观存续的基石。

  “How dare you!”明白为什么环保少女当年能够四处招摇了吧?然而解决碳排放问题,也是有一些“未敢设想的道路”存在的,比如去年当众击毙封路环保运动人士的这位巴拿马老人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问题,还是在整体能源体系上的革命,具体的时间节点以及截止期限,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但“碳排放”相关问题本身,是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红线。

  因为一旦放弃,即意味着老欧洲自诩身处那道德高地的总崩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将上面这句话简单当作一句口号理解,未免显得浅薄。

  笔者不赞同滥用“格局”来评价他人,但若你真觉得这只是句口号,那么确实格局不够

  毫无疑问,“碳排放”问题本身,是老欧洲启动的,针对整个世界的“阳谋”。其中必然包含着,利用碳排放问题遏制发展中国家继续前进,通过减排道德工具钳制潜在对手的企图。但撇开这些“阳谋”,这也确实是一个解决我们这个世界,当今发展所面临核心矛盾的关键。

  十年曾经困扰我们的中国北方地区秋冬季雾霾现象,本质上是北方工业基地整体细颗粒物排放总量,突破了自然稀释和净化的极限。微米级漂浮颗粒物密度过大,无法通过自然风以及气流吹散。于是凝聚成团,使得天空不再湛蓝。

  雾霾的问题,和发展的问题相辅相成。因为雾霾的背后,那种突破自然界承受极限的结果,始于我们曾经依赖的,最简单粗暴的发展方式——产能不够扩产,扩产导致能源不够就增加供应。在不断地“水加面和面加水”之后,由14亿人口总量带来的恐怖的规模效应,造就了曾经的发展死循环。而其结果便是从21世纪之初开始,雾霾、沙尘暴频繁袭击北方,而且愈演愈烈。

  这个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即使很多人坚持将气候变暖的问题视为一个精心布局的谎言,但碳排放问题的另一面,其实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于能源和资源的总体消耗情况。而现行的,基于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供应体系,消耗的实际是我们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

  为什么要兴建那么多的光伏和风电?

  且不说化石燃料的储量,还能维持多久的问题——正如门捷列夫所惋惜的那样,为什么将这些宝贵的重化工原料当作燃料来消耗?更何况,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大幅度降低,也将使我国对海外能源供应的依赖大幅下降,在这个堪称多事之秋的时代,极大地优化我们的安全环境。

  化石矿物,如果只被充作燃料,真的非常的可惜

  对于中国人来说,子孙后代的延续,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肩负起的历史责任。特别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末尾,当我们通过卓绝的产业发展和持之以恒的技术革新,逐步掌握了解决碳排放死循环的关键因素。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即所谓的“双碳”。也正是建立在上述认识基础、技术手段,以及历史责任之上的。

  而在整个“双碳”的宏图框架下,目前正红红火火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只是诸多拼图中的一块。

  从提出“双碳”的那个时刻,上溯2266年,即公元前246年的秦王政元年,一名叫做郑国的水工,受秦王之命而率数十万民夫,开始在关中平原的泾水与洛水之间,开始修筑长达300里的水渠。

  透过历史我们知道,郑国本是韩国的细作,献策修渠本意是藉此耗秦人力资财,阻缓这个大统一帝国的崛起。

  郑国渠加速了中华第一帝国的诞生,属于我们的国家由此诞生。而现在么……

  但后来的历史我们也知道,即便后来郑国的身份泄露,秦王政并没有废止这项浩大工程,而是命郑国继续完成了这项工程。

  《史记》里,对这条水渠这样定性——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今约110万亩),收皆亩一钟(今约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来源:汽车公社  作者:林登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