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储能赛道企业疯狂融资、扩产,高歌猛进的态势亦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暴增,预计2021-2030年,储能人才年度需求近5万人。
01.储能:不缺资金、不缺业务、只缺人
《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2025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整体人才需求为120万人,人才缺口为103万人,供需缺口巨大。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2022年3月~2023年2月,新能源行业新发职位同比增长52.22%,增幅位于15个战略新兴行业之首。(注:15个战略新兴行业是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芯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游戏、生物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航空航天、电子商务。)
储能则是新能源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就业高地,储能市场“求贤”的需求升温于2022年第二季度。当时,中国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2025年,储能行业要从商业化发展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2030年,新型储能要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伴随着明确的政策指引,除了头部企业加速扩张之外,更有大量创业企业蜂拥入场储能赛道,不少行业的龙头民营企业也开始筹划跨界转型。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头部储能公司去年至今疯狂挖人,朋友圈都被挖遍了,总监级普遍都开到100万年薪。就连稍微高级些的市场岗位、市场研究分析岗位,差不多都被猎头许诺了100万的年薪,部分人还被许以期权。据悉,业内还有公司不得不集体涨薪,以阻止人才不断流失的趋势。
有资深猎头表示,位于新赛道的储能企业不差钱,对核心岗位很舍得给钱,一个PCS团队总监,年薪最高可达200万。主力储能玩家还是具备成本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电池厂商。整体来看,储能行业还处于扩张期,技术类人才稀缺。
猎聘网招聘需求显示,3年~5年经验的逆变器工程师,月薪区间普遍在2万~4万元
2022年头部储能企业发布的前15个热招职位中,有13个是“工程师”职位
02.储能行业对人才有多渴求?
以行业明星公司海辰储能为例,据企查查,海辰储能近三个月新增职位数量513个,岗位平均月薪近1.8万元,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占比82.07%,三年以上经验职位占比约90%。
2022年5月,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落户重庆铜梁区,总投资130亿元,建设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22GWh储能模组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预计将有8000人左右的用工量。
当年年底,海辰储能发布的校园招聘启事显示,厦大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年薪可达40-60万,本科11万、硕士20万起。
猎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中也显示,由新能源行业企业发布的岗位数量同比增长了93.90%,增幅仅次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的职位数量增长。
与空缺职位一样在飞速增长的还有薪酬。
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2022年3月~2023年2月,新能源行业平均年薪水平达到21.2万元,同比涨薪率达到9.52%,仅次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芯片等行业的涨薪幅度。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行业已跻身市场全部行业平均薪酬排行榜前十。
其中,“电力电子研发工程师”平均招聘月薪接近2.5万元,储能业务领域的“电池工程师”平均招聘月薪达到1.8万元,接近2万元。
此外,在行业排名靠前的储能企业中,以“高级品质工程师”在2022年的涨薪幅度最大,平均涨薪33.2%;其次是“项目经理”和“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分别涨薪25.5%和22.8%。
2022年头部储能企业热招岗位涨薪变化
在储能领域,除了技术、项目类岗位,市场营销岗位的薪酬也处于“第一梯队”。2022年,一线城市“储能销售经理”“储能大客户经理”,全年固定薪酬平均在20万元~30万元,较高资质水平的经理还可能达到40万元以上;若再加上奖金、佣金等销售激励,这些职位的年度总现金收入,较高水平的可以达到65万元~74万元,较低水平的收入也能达到35万元~40万元,已经显著高于证券、奢侈品、科技金融等在常规认知中属于高收入行业的资深销售人员的收入。
03.就业,行业发展的“晴雨表”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
自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2060年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开始,业界对于新能源人才的需求一路激增。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曾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估计在55万至100万之间,而目前的从业人数只有10万人左右。
事实上,当下新能源行业不仅人才数量缺口大,还正处于人才供应 “青黄不接” 的瓶颈时期。
相关行业专家预计,到2030年储能产业链人才需求约66万人。2020年我国储能从业者仅为17万出头,与2030年相比尚有近49万的缺口。这意味着,2021-2030年,储能人才年度需求近5万人。
展望未来,持续不断的政策利好,叠加巨大的市场需求,储能产业发展势如破竹,爆发在即,前景巨大!
来源:韩创资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