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由北京院勘测设计的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树立了抽水蓄能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2022年,又有数台机组先后投产发电,为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大国重器的建设之路,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从项目预可研阶段起,整整25年,几代北京院人薪火相传,将激情与梦想、热忱与信念都倾注在了这巍巍群山和滔滔滦河。他们不谈奉献,却实实在在地为水电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无畏艰辛,却 “饱尝”深山砺剑的苦痛与消磨;他们生而平凡,却真真切切地作出了不凡的业绩……
星霜荏苒,岁月如歌。
那些故事,隐藏在沉默不语的深山,随着静静的滦河水,融入我国能源建设的洪流;那些时光,被岁月冲淡了颜色,却早已铭刻在,这里的山川草木之中。
本文作者采访了北京院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历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人物,或许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多年来电建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影子。
“薪火”点燃
2021年6月21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现场,原北京院院长李例望着连绵的群山和静静流淌的河水,已是耄耋之年的她思绪难平,感慨万千。在这次北京院组织的退休老干部参观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活动中,她来到了曾经为之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项目,过往的一幕幕涌上心头。
光阴荏苒。岁月的痕迹爬上了脸庞,年轮的风霜斑白了鬓发,此刻的她看着数十年前手中的蓝图如今在这群山秀丽、河水蜿蜒之处变为现实,这一晃,便是26年。
1994年,已经转为“专家”的李例来到咨询公司,和当时院里退下来的一些老同志一起,继续发挥“余热”。彼时的咨询公司,肩负着计划经营和市场开拓的任务,“当时公司为了寻找发展出路,到处找任务,”李例的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1995年,我们找到了河北省丰宁县进行抽水蓄能电站的选点工作,当时选了一个小的常规水电站,同时选了一个可进行电网负荷周调节的抽水蓄能大电站。”李例说。考虑到丰宁县的经济条件,李例等人建议政府部门先开工小的常规水电站,一方面投资少,建设工期短,受益快,另一方面可以为抽水蓄能电站做好下水库,这个建议在后来被证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90年代的抽水蓄能电站市场,并不为人们所看好,“抽水蓄能是4度换3度电,最早是3度换2度电,它的作用不被人们理解”,李例说,“为此我们为抽水蓄能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积极宣贯抽水蓄能理念”。回忆起当时的抉择,她至今仍感到欣慰,“北京院是有眼光的,引领了抽水蓄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引导了地方政府接受并认可抽水蓄能理念”。事实上,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下,国内抽水蓄能市场才真正意义上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人们更多关注常规水电站的阶段来讲,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无疑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
得到地方政府批准后,1996年起,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开启了预可研工作。“由于对方的经济条件有限,当时只收了很少的设计费。”李例谈道。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就这样在老一代北京院人手中,播下了希望的火种,他们凭借敏锐独到的眼光、超前的发展理念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为这个抽水蓄能电站的标志性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代奔涌,岁月流金,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大幕缓缓拉开,在这个舞台上,将留下无数北京院建设者的身影……
中国人一定能够建成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关于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你想了解点什么”?年过八十的原北京院副总工于忠政问我。还没等到回答,他就沉浸在了回忆之中:“那是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预可研审查报告会上……”
“中国人一定能够建成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于忠政“复述”起当年在预可研审查报告会上的“豪言壮语”,仍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县委书记站起来带头鼓掌!”
“参会人员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于忠政这一句信心百倍的誓言,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建成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为丰宁人民造福!”所有参会人员喊出了这句朴实而响亮的口号……
这个发生在20多年前丰宁县一间简陋会议室的一幕,就这样永恒地定格在了于忠政的记忆中,而彼时他们许下的庄严承诺,如今真的实现了。
已退休20年的于忠政曾任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主管副总工、项目设总,“1996年,受丰宁县委托,北京院开始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预可研工作,当时是李例院长带着一批退休的老同志在做”,于忠政回忆,“当时李例院长就提出,建议把下水库搞起来,先做一个常规小水电”,于忠政说,“这个方案是对的。”
“丰宁水电站的开工典礼是在1997年12月份,我作为主管副总工参加了典礼,”于忠正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都说可算来了一个老同志,能够把把关。”这一干就是三年,丰宁水电站在2001年实现投产发电。
丰宁“小水电”投产后,丰蓄项目建设提上了日程。事实上,从2000年起,丰宁县就委托北京院开始进行丰蓄项目的勘测设计工作,“2000年,我带着大家进行了丰宁抽水蓄能的第一次查勘。”据他回忆,当时的查勘条件相当艰苦,“路况很差,车都开不上去,石头颠簸的受不了。”于忠政说,“当时北京到丰宁至少需要3个多小时的路程,从丰宁再到查勘的地点,要走土路,又需要2个多小时。”于忠政的眼中,不断闪现着当年的情景,就像一部没有褪色的老电影,伴随着翻滚的思绪和记忆闸门的开启,缓缓涌现。
“项目部的同志都非常认真负责,就住在老乡家里,自己做饭。”于忠正说,“有一次去查勘,山非常高非常陡,大家上去了就下不来了,只能一点点往下蹭”,说到这里他仍然心有余悸,“一路惊险哪!算是保住命了!”
“地质、测量人员很辛苦,有一次我到工地看见一个小伙子脸色苍白,一问才知道是生病了,看着特别可怜。”于忠政说马上去医院,“就是在查勘、测量过程中生病了,小伙子都不愿意走。”这让于忠政心疼不已,后来在“强制”命令下,小伙子才去了医院。
更为艰难的是到了冬天,“山上结冰,足有一米多厚,打滑很厉害,车开不了啊,只能徒步。”于忠政说。伴随着他的回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穿越时光呈现在眼前。北方的深冬,勘查者们裹着“大如席”的燕山雪花,顶着刺骨凛冽的寒风,徒步行走在连绵的群山,还要提防随时会发生的危险,饿了就吃干粮补给,累了就席地而坐稍作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意志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在这片贫瘠、寒冷的土地上,他们是拓荒者、耕耘者、建设者,也是先行者、实践者、胜利者。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这里的艰难,也没有人比他们更能体会投产发电带来的喜悦,“电站为丰宁人民造了福,这也是丰宁人民一直盼望的。”于忠政说,“我很高兴。”
因为山在那里,因为水在那里
2021年12月30日,对于北京院副总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经理王建华来说,是一个重要且特殊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原本应该在现场参加机组投产发电仪式的他,此时却因积劳成疾,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床上,通过新闻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对于王建华而言,未免有些遗憾。
“要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王建华说。
从2006年丰蓄电站可研工作开始,到2021年投产发电,王建华先后任职丰蓄项目副经理、设总、项目经理、主管副总工等多个角色,十六载年华,见证了他的艰辛与付出,十六载年华,铭刻着他的拼搏与奋斗。
回首过往,风雨苍茫,个中滋味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而从来时一片荒芜的深山峻岭,到如今大放异彩的国之重器,当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登上时代舞台,当北京冬奥会赛场将被源源不断的“绿电”点亮,此刻对于王建华来讲,又何憾之有?
筑梦千里江河,点亮万家灯火,这或许就是筚路蓝缕、风雨无阻的水电建设者最大的荣耀。
回忆起项目建设之初,王建华不无感慨,“自然环境很糟糕。当时从北京到项目上要走一天,路途颠簸得很,很多同志都吐得一塌糊涂。”
“气候条件也很恶劣,夜晚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三十八度,冻坏了!”王建华撇撇嘴。
谈及建设过程,王建华坦言地下厂房最为“头疼”。
“比如说花岗岩蚀变,看着是一块坚固的石头,其实用手一捻就全碎了。”王建华说,该地区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再比如围岩完整性差、地应力作用强等,都是棘手的难题。”王建华说着,拿出纸和笔,顺手画了几张“草图”,寥寥数笔,一幅幅北京院人“战天斗地”的工程景象已跃然纸上。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项目经理,王建华带领北京院团队迎难而上,砥砺攻坚。从2016年地下厂房开挖,到2019年底顺利完成,历时四年的时间,王建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一直提心吊胆的,这回踏实了!”他笑道。
提到丰蓄项目,王建华的话题总是滔滔不绝,除了国内领先的变速机组技术和智能照明系统以及巧施设计的拦排沙措施外,让他欣慰的还有通过这些年环保规划和建设,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可喜的迹象。
“下水库拦沙库在蓄水以后出现各种鸟,包括业主营地附近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湿地环境,也有很多鸟类。”这让爱好摄影的王建华欣喜不已,“山里边现在能见到很多动物,野鸡、狍子都有,非常好!”
这个看似意外的“惊喜”,却蕴含了多少建设者们的努力,王建华的心里,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回望项目建设之路,王建华坦言,有过近乎痴迷的“疯狂”,有遇到挫折时的消沉,有攻坚克难的喜悦,也有一筹莫展的徘徊……然而,随着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一切都变得值得。
大学毕业即参与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几十年过去了,参与了西龙池、张河湾、琅琊山等多个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如今又迎来了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从“国内最早”到“世界最大”,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我国抽水蓄能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见证了王建华的进步与成长。纵观自己的职业生涯,用王建华的话来说,“圆满了!”
王建华告诉我, 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户外工作,喜欢“冒险”并热衷于“冒险”。“我喜欢在外面‘跑’,尤其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王建华笑言,他有时会主动提出到还未去过的地方查勘,虽然这些地方被他戏谑地称为“穷山恶水”,可他仍义无反顾。
多年来让他难忘的,是查勘路上的怒江无人区,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是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还有并肩战斗过的项目团队。提到丰宁项目团队,王建华颇为欣慰,“通过丰宁项目的历练,团队都成长起来了!”王建华说,现在项目部的很多同志在工作岗位上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也正是多年来在丰宁项目的历练,成就了大家。
“水电勘测设计者一定要到项目现场去,在一线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王建华说。
如果把丰蓄项目比喻成一座抽水蓄能电站的“高山”,那么“翻越”了这座“高山”,王建华的“下一站”将会是哪里?巍巍群山,滔滔江河,哪里有水电建设需要,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这或许就是一名水电建设者最纯粹和质朴的追求——因为山在那里,因为水在那里。
“技术苦旅”有没有终点?
2021年12月底,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寒风萧瑟。北京院副总工、丰宁项目副总经理杨梅单薄的身影行走在浓重的夜色中,匆忙的步履一如她“风风火火”的工作风格。这里来了多少次,她或许早已记不清,但这一次,意义非比寻常。25年,几代北京院人的拼搏与奋斗,即将迎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时刻。
提到丰蓄项目,杨梅难掩自豪。怎么能不自豪呢?这个被誉为“抽水蓄能电站百科全书”的项目,凝聚了她的汗水和心血,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更为她实现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她带领团队设计研发的2台采用自起动方式的300兆瓦交流励磁变速蓄能机组,是国内首次采用大型交流励磁变速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在国际上创造了含变速机组的多台机组、多种机型、多种启动方式、多回出线的超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气主接线及厂房布置设计的典范。
事实上,早在2009年北京院就开始关注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并进行资料积累、技术储备和工程设计研发工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梅说,面对变速机组这样前瞻性、国际性的难题,从计划筹备到设计研发,从全面开展科研工作到应用课题研究,十余年的时间里,她带领团队苦心钻研,演变的是日臻成熟的技术理念,不变的是矢志不渝的执着信念。
“太难了!”杨梅感慨。她仍记得各专业通力协作编制报告连续15天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的奋力拼搏;仍记得大家为了“赶”出当时国内第一份变速机组招标文件的呕心沥血;仍记得为了获取前沿技术理念辗转奔波的日夜兼程……
而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功夫不白花,当市场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拿出我们的实力,去助力公司持续引领抽水蓄能行业发展!”
此外,由杨梅策划和带领创新团队完成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智能照明系统也是电站一大亮点,系统首次将人民大会堂、G20峰会、港珠澳大桥等的智能照明设计理念大规模应用至水电工程枢纽,集体研发了全新的照明设计方法,融入了先进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了丰宁电站智能运行、方便维护、节能、安全、舒适的光环境。面对着地下厂房漫无边际的黑暗,设计者们不仅点亮了“黑夜”,还用科技与智慧让这里变成了智能操控的焕彩“视界”。
杨梅的另一个“工作乐趣”在丰宁电站电缆桥架和电缆敷设的智慧设计。7个月200多个日日夜夜,全厂近10万平米的电缆设计范围内,从软件的二次开发、到系统的分析规划、到细节的研究攻关、到全套的数字设计成果,她与另一个高效的电气团队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呈现在质量监督专家面前的是“令人惊艳的工业风”。
“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只要投入身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这是杨梅多年来秉承的工作态度。她笑言“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高效统筹利用时间对她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飞机上,在地铁上,在会议室,在项目现场,在做家务间隙……哪里都可以是工作的“战场”,她可以为参与解决丰宁项目倒送电出现的问题连续熬几个通宵,也可以在凌晨两点主持会议,游刃有余地面对业主和各家承包商……
笑容的背后,同样有着与艰辛与无奈。作为女性,投身水电建设事业多年,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坚韧与顽强,拼搏与付出,这对于她而言已然是常态。
她坦言“设计太苦”,但自从踏上痛并快乐的“技术苦旅”,对于追求卓越的杨梅来说,或许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她眼中,那些被揶揄为“穷山恶水”的地方,却让她魂牵梦绕,凝结成了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记忆长河里,埃塞俄比亚贫瘠的黄土高原和大朝山的浩然雄姿,是西龙池的巍巍群山和燕山山脉的滔滔滦河……
“丰蓄项目对我来讲,是又一次成长”。杨梅说。历经多年的淬炼,项目首批机组迎来投产发电的这一刻,她更多的是水到渠成的淡然:
“有人问我,丰蓄项目从12年前推出北京院第一个三维设计展示,到今天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你激动吗?我回答,还好,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付出太多,当丰蓄项目按照我们的设想真实呈现在眼前时,我觉得这一切就是应该的……”
提到两年后将要投产发电的变速机组,杨梅斗志满满,“等到那时候,我们还要再打一个硬仗!”
年轻就要成长
何敏很少发“朋友圈”,2021年他发的几组照片,都是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他拿起手机,饶有兴致地向笔者展示,“这组是我花了半天时间专门用无人机拍的”何敏说,没有用其他照片,是想从自己的角度来展示丰蓄电站。毕竟,作为项目设总的他,对电站的感情不同于其他人,这些照片,带着温度。
“这么多年,就干丰宁项目了,别的不说,在这认识的朋友多!”何敏调侃。回忆起刚来的时候,“条件很差,从这到县城要5、6个小时”何敏说,“平常不晕车的人都得吐!”他感叹,“那真是翻山绕梁啊!”
不仅交通不便,当时的住宿条件也很差,“上厕所都是个问题”何敏说。那当时对于一年之中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驻扎在项目的他怎么克服呢?“追求吧,年轻就要成长啊!”何敏打趣,随即又恢复了严肃,“搞水电的人都是这样。”
对于34岁当上丰蓄项目设总的何敏来说,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赶上了一个当口,其实有很多人都比较适合这个职位,只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最终选择了我,算是破格吧!”
何敏坦言,随着项目的推进,自己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宁项目对专业要求还是很高的,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够做好技术服务保障”,他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得到了业主方面的一致认可。
“雕刻”山川,驭水江河,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设体量如此巨大的项目,离不开施工者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设计这个“龙头”的引领作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何敏和团队攻坚克难,从设计的角度,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冬日的下水库,波光粼粼,静谧清澈,宛如一面硕大无朋的银镜。行走在此,何敏告诉笔者,下水库最初可并非如此,“原来是一条流沙河!” 据何敏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电站下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如果维持原有的水库运行方式,40年后,水库调节库容将损失殆尽。
“我们经过研究论证,提出通过设置拦沙坝将下水库分为蓄能专用下水库和拦沙库两部分的设想”,回到办公室,何敏指着墙上的工程示意图说,拦排沙系统建筑物包括拦沙坝、泄洪排沙洞、拦沙库溢洪道等。同时,拦沙库上游为一个天然S形河道,“我们从设计的角度提出S弯段就弯取直,设置导沙明渠,和下游泄洪排沙洞组合,大大地增强了排沙能力,有效解决了电站蓄能库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
此外,电站地下洞室群规模在抽水蓄能电站中位居首位,加之区域地质环境复杂,地质条件较差,施工难度很大,“建设之初,出现了以往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没有遇到过的较大围岩变形”,何敏说,这给地下厂房开挖支护设计及施工带来较大困扰。
每一个难题,都是一场战斗。对于何敏来说,必须要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这是职责,也是命令。
为此,何敏组织协调各专业,对地下厂房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我们从地质赋存环境、关键块体稳定、开挖变形与应力扰动机制及加固效果,以期从岩体分级、地质结构、节理裂隙、断层等地质环境因素、地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看到笔者“懵懂”的眼神,何敏笑了,“总之就是揭示了地下洞室群围岩破坏规律,提出了加固措施,保障了工程的施工期及永久安全!”
何敏说,自从接手了丰宁项目,在公司的时间就变得少的可怜。“我以前在院里知名度挺高的”何敏笑道,“当时在足球俱乐部里也算是名人,后来事情越来越多就不参与活动了”,何敏说,“现在院里好多人都叫不上名字了。”曾经的几年,何敏每年有200多天的时间都在丰宁项目上,更是无暇顾及家庭。
“这么跟你说吧,我2013年买的车到现在八年多了,才开了3万公里”何敏说,“这还得算上有几次回老家跑的长途。”对于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何敏来说,对家庭已然有太多亏欠,好在家人都很支持,这多少让他觉得欣慰,“怎么说呢,做这一行,你不去现场设代是不可能的。”何敏说。
提到项目团队,何敏不无自豪,“从07年开始到现在,都是一拨人,这么多年来能够保持这样稳定的团队,在其他项目上基本没有”何敏说,“大家都是兄弟,也只有丰蓄项目能够这样吸引人!”
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何敏难掩兴奋:“有成就感!”而后又变得“深沉”,“更多的是水到渠成的淡然和欣慰吧。”
经历了丰蓄项目的“锤炼”,相信何敏走向未来的脚步,会更加自信而坚定。
多年来,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投身于项目的建设者,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在呼啸而过的岁月中留下印迹,转身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国家建设之中。
抬望眼,向山川。山川无言,见证着一座超级工程的诞生和落成。回首看,问时光。时光不语,却默默记录下了所有。多年来,他们那些苦痛与欢笑、迷茫与成长、踌躇与前行都被一一折叠,收藏进了时光。我想,这些时光应该被铭记,被自己铭记,被他人铭记,也被岁月铭记。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最好的作品是你度过的时光。
王建华
杨梅
何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