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信物百年】这份周总理62年前的题词,见证“中国水电梦”的开始!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1-06-28 09:13:4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30集《一份鼓舞人心的题词》,听中国电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晏志勇讲述周恩来总理为新安江水电站题词的红色故事。

“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题词。字里行间溢出的豪迈与澎湃,穿越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依旧直抵人心。作为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启了中国水电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跟随信物讲述人晏志勇,一起了解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背后的故事。

自力更生,扭转电力困局

1952年春节前后的一个冬日,北京中南海办公室里,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正听取时任燃料工业部领导的张铁铮汇报水电开发的情况。当张铁铮汇报到新安江时,身为上海人的陈云立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说:“要是能在新安江上建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沪杭宁等城市供电就有了保证。”

那个时候的浙江,还是一片电力的荒野。每当夜幕降临,只有杭州、宁波及一部分稍微发达的县市,才能看见零星昏暗的灯光在闪动。为了改变华东地区落后的电力局面,经中央批准,一个兼具防洪防旱功能、可以解决下游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供水供电,辐射周边苏浙皖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造计划正式启动!

然而,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毫无大型水电建设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建设所在地铜官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中国人能否以自己的勘测、设计、施工、制造力量完成这项任务?大家心里都没底。

“三自”精神,筑就水电丰碑

要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就要把新安江的水拦储在一个巨大的水库里,这些水量将等同于四个太湖,相当于3000多个杭州西湖!建造这样一个庞大工程,对成立不到十年、工业力量依旧薄弱的新中国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新中国百废待兴,水泥极为“紧俏”,技术团队创造性将实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较之于实体重力坝,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坝体内有巨大的“宽缝”,“缝”越大,也就越节省水泥。这样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坝体散热、降低坝基扬压力。扬压力就像船受到的浮力一样,会降低大坝的自重,影响结构稳定安全。同时还大大节省了混凝土用量。据统计,新安江工程宽缝重力坝总混凝土量比实体重力坝节约二、三十万立方米。这个设计在当时物资异常短缺的年代,为顺利建成新安江水电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大坝建筑史上的首创之举。

狭窄的河道、巨大的泄量,向泄洪建筑物与厂房布置抛出了难题。我们的设计师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勇敢地面对这一世界级的挑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经过反复的缜密论证,设计出了当时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设计方案——将发电厂房放在了溢流道的下方,成功解决了泄洪时带来的巨大振动对下部厂房的影响问题。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就是这样硬生生地蹚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道路!

1955-1956年是新安江水电站前期工作的鼎盛时期,共有1000余人参加到新安江水电站的前期勘测任务中去。工程师、技术员、土建工程队、开挖工人、浇筑工人、汽车司机等各路人才从各地涌入,建设大军很快扩展到1万多人。在那个通讯、交通都还很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都是时代的见证者。

1957年4月1日,新安江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拦河大坝右岸坝头响起了开山炮,电站建设提前进入了紧张的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在电站建设初期,石料搬运都要靠肩挑背扛。为让水电站早日实现发电,建设者们没日没夜地轮班倒,吃、喝、住都在现场,干累了就工地上一躺,休息几个小时,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大家都拼了命干活!1958年初,为不错过一季度枯水期浇筑良机,工人们纷纷贴出保证书、决心书,春节不回家、出满勤。

建设者们不仅要面对生产上的困难,还要克服生活上的难题。大家居住的竹屋阴暗潮湿,住得久了,床底下会蹿出毛笋,鞋子搁地上会长出蘑菇。然而,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苦中作乐、愈战愈勇。他们心里明白,他们建设的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水电站,而是一座中国水电史上的丰碑。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电站比原计划提前20个月正式投产,这是属于全体建设者们的荣耀。

一份题词,鼓舞建设士气

1959年4月9日,天刚蒙蒙亮,周恩来总理从杭州出发抵达了新安江畔。

穿过坎坷的山路,周总理登上80米高程的木板平台,一幅热气腾腾的景象顿时在他眼前呈现:密密麻麻的竹脚手架上,工人们穿梭如流,忙个不停;长龙阵般的皮带机欢畅地倾吐着砂石料;运送混凝土的机关车欢腾地来回奔跑;平仓推土机的哒哒声、振捣器的嗡嗡声、风水电三个系统的机器轰鸣声,汇成优美和谐的交响曲。

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们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头顶青天、脚踩荒滩,克服重重阻碍,书写着“叫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人间奇迹。周总理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在即将结束考察时,他欣然提笔,在一张绿色油光纸上挥笔写下了那句振奋人心的话!

周总理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建设者们的斗志和信心,爆发出更加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水电人,继承前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创造出一项又一项光辉业绩。

2020年7月,新安江水电站进行了其历史上最大流量泄洪,这是建成60年来,新安江水电站首次在正常营运期间开启9孔泄洪。巨大的水流从厂房顶奔腾而过,大坝、主厂房等主要设施安然无恙。新安江上,岁月沧桑,它依旧稳护江河安澜。

水电摇篮,开启崭新时代

新安江水电站作为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开启了中国水电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自立自强的精神融入电建人的血液并传承至今。它见证了我国水电装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6万千瓦,到2020年的3.7亿千瓦,整整增加了1000多倍。

在过去的70年里,从北到南、从东向西,中国电建发挥“懂水熟电”的技术优势,相继开发了黄河、长江、澜沧江和红水河等河流水系,建成了一座又一座大型水电站。特别是上世纪末,通过建设雅砻江二滩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等,中国水电建设者完全掌握了高坝筑坝、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大型地下厂房建设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水轮机水力设计、定子绕组绝缘、发电机全空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技术差距。

2014年建成投产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创下了世界上最高拱坝的纪录;2014年建成投产的溪洛渡水电站,成为世界拱坝枢纽泄洪功率最大的水电站;2021年6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的乌东德水电站,拥有世界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8项“世界第一”。

以中国电建为代表的中国水电建设者们,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一项又一项独立自主且国际领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造技术,发展出了全球一流的水电工程设计、建设、设备制造队伍,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引领者”的历史性飞跃。

如今,我国水电不仅闪耀祖国大地,还以全产业链的姿态阔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水电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了多个当地的“三峡工程”,多个工程印制在外国钞票、邮票上,成为国际上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电建全过程勘测设计并承担主要施工任务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即将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水电站,最大坝高289米、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地下厂房洞室规模等多项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电站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工程,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移民脱贫致富,巩固中国水电在世界水电领域的领先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百年信物,薪火相传。一张题词,见证一段历史。从新安江到白鹤滩,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悄然而过,铭刻在电建人心中的“自立、自强、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从“中国第一”到“世界之最”,电建人将“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筑起了一座座水电丰碑!从中国水电发展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坐标中砥砺前行,以优异成绩赢得党和人民的再次欢呼!


1955年11月,建德铜官峡谷被确定为新安江水电站坝址


设计人员在现场办公


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电站首台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听取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王醒汇报


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为新安江水电站题词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