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地方报道

甘肃省国资委全力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

甘肃省国资委发布时间:2024-10-28 11:35:50

  立足国家所需、甘肃所能、未来所向,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甘肃省国资委积极探索符合甘肃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创建一流企业路径和措施,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国资国企坚持把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甘肃优势的“主引擎”,优化布局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器”,破难应变稳增长、加快追赶进位的“压舱石”,以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用改革的手段推动发展,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国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开新局,凝心聚力勇作为。截至2024年8月末,甘肃省属企业资产总额18,024.09亿元,同比增长6.42%。今年1至8月份,甘肃省属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19.08%,其中省内工业总产值2,733.92亿元,同比增长18.60%;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513.91亿元,同比增长55.83%;三新营业收入567.86亿元,同比增长25.03%;实现利润总额131.57亿元,同比增长6.07%;实现净利润98.06亿元,同比增长5.37%;缴纳税费149.28亿元,同比增长3.21%。省属企业有效实现了稳产增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效速兼具的良好态势。

  靶向发力 增强企业动能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增强国资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建设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呢?

  对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甘肃来说,答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必答题意义非凡。

  在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聚焦重点难点再持续攻坚。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重大部署后,甘肃省国资委围绕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扬优势,开展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形势任务变化,主动站位全国找准定位,深入谋划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思路举措。对标对表中央改革方向和措施要求,结合甘肃实际,制定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跳起摸高”确定了改革目标,细化了9个方面46项重点任务,谋划了“创建一流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等10个专项行动,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站在新征程上,甘肃省国资国企以奋进的姿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以国企强助力甘肃强,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及实施“四强”行动中,当好“排头兵”、打好“主动仗”,挑大梁、担主责。

  聚焦提升功能价值,分类分层创建一流企业。甘肃省国资委统筹谋篇布局,将创建一流企业行动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落实“十四五”规划等有效衔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形成以创建一流企业行动实施方案为总揽,以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质量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和企业家培育等5个专项行动为支撑,构建了以创建一流示范、专精特新示范、公司治理示范等示范行动为引领的“1+5+X”工作体系。

  根据省属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特征条件、改革基础,甘肃省国资委“一企一策”明确创建目标任务、路径措施和工作要求,增强创建一流企业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形成分类推进、梯次培育的创建一流企业格局。

  全面精准对标,分类对标树目标。积极推动省属企业对标行业先进企业,“一企一策”确定对标标杆企业,跳起摸高确定积极目标,细化阶段目标及路径措施。精准对标找差距,加强对标情况统计分析、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每月统计分析企业营业利润等21项高质量发展指标,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追赶提质量,强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率等核心指标考核,倒逼省属企业加大全员、全要素、全过程降本节支,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加快向行业领先水平迈进。

  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省属企业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提升1.7%、0.21%、0.39%,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加2万元/人,利润总额再创历史新高。有15户省属企业(含子企业)分别入选全国“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度专项评估中,金川集团、工程咨询集团被评为“双百行动”标杆企业、兰石重装公司被评为“科改示范行动”标杆企业,国投集团、公航旅集团金融资本、科技集团化工院被评为优秀等次。

  焕新活力 提升治理效能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强基础、增活力、促发展,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围绕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甘肃省国资委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科学决策、精益管理、智慧运营能力,以机制优化“一子落”带动企业发展“满盘活”。

  坚持守正创新、有破有立,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把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升质效上下功夫。健全完善董事会建设“1+19”制度体系,遴选4户集团公司、5户子公司,聚焦精准设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清单、强化外部董事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升董事会科学决策水平、落实经理层职权等重点,开展现代公司治理示范创建行动,以点带面推动企业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加快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对省属企业集团董事会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对标评估,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省属企业集团和重要子企业落实董事会职权开展考核评估。

  围绕健全经营机制提效率,突出“三项制度”改革质量和实效,着力在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质量提升专项工程,强化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和刚性考核、兑现。持续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省市国有企业集团实现全覆盖。强化效率效益导向,坚持薪酬与业绩挂钩联动,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更具竞争优势的工资总额决定和增长机制。

  紧盯省属企业盈利能力、创收创现能力不足等问题,强化企业管理提效益。深入开展对标一流价值创造、对标一流管理提升等专项行动,以及“控股不控权”“两非两资”清理、“总部机关化”和亏损企业专项治理,针对部分省属企业新设子公司过多、决策程序不规范、运营质量不高等问题,制定《省属企业投资新设子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新设子公司设立程序、审批程序,以及监督管理、责任追究。

  着力转变国资监管职能,强化清单式监管,建立国资监管权责清单、授权放权清单及动态调整机制,在前期对9户试点企业及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出资的4户产业集团分类授权放权基础上,2023年对其他16户企业集团实施“一企一案”分类精准授权放权,引导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独特竞争优势。

  优化布局 挖掘产业潜能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兴省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锚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甘肃省国资委深入实施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省属企业全面落实全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打头阵、当先锋。突出项目牵引,前瞻性调整业务结构,促进结构升级、链条延伸、产品更新。2023年,省属企业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40个,完成投资160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矿山)11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26个,推动有色、钢铁、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聚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甘肃做大做强动力电池材料、做专做精有色金属新材料、做优做细先进钢铁材料、做尖做新前沿新材料。甘肃充分发挥甘肃风光等可再生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累计拥有新能源装机1782万千瓦,在全国排名第二,有效带动全省新能源占总电力装机的比重达61%。深入落实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行动,借势全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乘势而上发展风机制造、新型储能电池光热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着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兰白、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和酒嘉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基地,以园引资、以链招商,加快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先进钢铁材料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2023年省属企业新材料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省属企业探索形成的1条产业链制定1个实施方案、绘制1张产业链图谱、建立配套企业清单、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产业链补短板突破环节清单、先进企业对标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等5张清单的产业链发展“1115”模式,推动13户省属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带动24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7000多户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聚焦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依托全省重点产业链和国有骨干企业,2023年以来引进“三个500强”企业123家,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51个。

  大力推动央企与地方国资国企深化合作发展,深化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合作,连续三年举办合作发展座谈会,签约276个合作项目。截至2024年3月底,已开工建设245个,累计完成投资2779.56亿元,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2023年,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规模达1.76万亿元,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5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20%。

  创新驱动 注入澎湃势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甘肃省国资委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省属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专项资金,省市财政全年投入2.08亿元支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和研发投入产出评价,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支持政策,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各类资金共同参与的研发投入格局。

  2023年,省属企业完成研发投入124.85亿元,同比增长14.77%,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带动实现新产品产值、“三新”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48%、1.85%。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甘肃省国资委与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同推进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省属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在兰“一院三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企业出课题、院所搞攻关,院所研发成果、企业承接转化”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要素汇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目前省属企业已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28个、省部级研发平台17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0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5户省属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民营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5个。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原创技术攻关清单,推动省属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通过“揭榜挂帅”等,对35项“卡脖子”技术、99项关键核心技术、122项原创技术攻关项目开展攻关。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创新联合体7个,攻克医用4N无氧铜制备、高温镍基合金制造等32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

  整合重组 厚植发展功能

  深入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功能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

  强化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甘肃省国资委突出管好国有资本投向,按照每户企业主业和培育业务,动态优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更加灵活的投资管理模式,近三年省属企业达95%的投资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推动企业突出主业发展。

  持续推进省属企业间重组。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流企业为目标,推动产业相近、主业相同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专业化重组,加大企业间同类业务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整合。坚持突出实业、做精一业,强化横向合并、纵向联合及内部整合,完成15组38户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有效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

  围绕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药业、文旅、电气装备、能源化工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组建科技、数据信息、工程咨询、生态环保、知识产权等产业集团;围绕支撑保障交通、水利、物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铁路、水利、现代物流领域整合重组;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并购重组工业母机、种业领域市属国有企业,协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2023年,先后完成5组11户省市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省属企业煤电、中医药板块资产整合重组并整体上市;完成水利投资和建设板块整合重组,组建水务集团,打造水利建设“融、投、建、管、运、服”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完成省市港口物流企业整合重组,组建物流集团,打造甘肃面向“一带一路”的港口物流龙头企业;引进生态环保产业领域龙头央企共同组建润陇环保集团,着力打造专业化产业集团。

  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整合。指导省属企业全面梳理内部业务和资产资源情况,按照“一业一企、一企一业”原则,对不同子企业中的同类业务,通过股权调整、层级调整及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推动形成相对集中、高效运作的经营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内部资源、资金、人力、管理和资质等方面优势互补,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无止境,砥砺再出发。历经改革的碰撞、砥砺和收获,甘肃国资国企沿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焕发出新生机、迸发出新活力。甘肃国资国企将继续抢抓重大机遇和政策利好,因势而动,乘势而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壮丽征程上勇毅前行。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