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中和、碳达峰纳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在日前举办的“碳中和引领光伏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光伏产业将融入到更多的领域,“光伏+”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比如,建筑节能领域,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产品将会脱颖而出;在交通行业中,更多的“光伏+”产品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碳中和为光伏产品创新提供机遇
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4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普及与深入人心,更多的行业与企业纷纷采取行动,提出碳中和目标。王世江分析说,碳中和为光伏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光伏凭借较低的发电成本、灵活的安装方式,将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光伏行业也将与其他行业一起快速助力碳中和的实现。未来,碳中和不仅仅是企业的绿色形象,更是一门生意。信息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光伏电站、安装分布式光伏、购买绿色电力等实现碳中和,这些都需要众多的行业企业一起挖掘开拓这个广阔的市场。
在王世江看来,碳中和也为光伏行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谋划战略规划、强化光伏供应链管理、重视光伏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重视光伏应用过程的安全化与光伏发电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协同化等,这些都需要光伏行业以更高的智慧来积极应对。在碳中和形成全球共识的过程中,光伏产业将依托碳中和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伏未来可期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全球产品战略及市场负责人张映斌谈到,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预判,在碳中和背景下,到2050年整个系统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86%,而光伏会超过30%~35%,这意味着光伏必将成为未来的主力能源之一,光伏电站潜力巨大。
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可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电成本还需要继续下降。“过去十多年,尽管光伏发电成本有大幅下降,但是真正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光伏人持续努力。”张映斌分析说,光伏为全球清洁能源利用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加速能源发展变革步伐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全球市场来看,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带动了各国光伏发电价格创新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的光伏企业正在大规模“走出去”,更多的企业希望能够在“一带一路”上加以布局。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陆川分析说:“公司在海外做项目十多年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处在复苏过程中,很多国家以绿色能源和低碳环保作为抓手来发展经济,一些区域的光伏需求正在不断改善。从海外市场看,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比如,屋顶承重对于每个组件都有具体的要求,对组件的外观和电池片数量也要做一定安排,这样会形成更加细分的市场。目前,越来越多国内厂商,针对分布式市场与地面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有利于更好地开拓市场。”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高级投融资顾问高晓森分析认为,光伏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企业来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机遇转变成现实,而且是可持续盈利的现实。很显然,如果单靠企业本身对外投资难度极大,因为光伏行业是比较特殊的,受市场竞争层面以及市场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从投资的角度看,不仅仅是要把产品和技术卖到欧洲和东南亚,更要熟知如何引领整个光伏产业以生态圈的方式“走出去”,这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晓森建议,光伏行业“走出去”需要构建新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生态联盟,更要从国家政策、项目开发、融资角度上组成更大意义上的联盟。针对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探索建立一个包含企业各个产业链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针对企业最关心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扶上马送一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生态圈。
光伏产业将融入到更多领域
“实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与交通是生力军。”有业内专家如是说。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艳波表示,要实现交通领域完全意义上的碳中和,必须在交通领域引进清洁能源。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大约占25%的比例。根据相关研究,交通领域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必须在用能效率、交通方式、用能结构方面下功夫。通过用能效率的提升和交通方式的转变,大约可将碳排放量降低30%左右。
陈艳波分析说,交通系统发展清洁能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集中式的清洁能源基地,比如,光伏电站配合储能的方式,通过电网最终注入交通系统,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二是人们常常忽视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服务设施,它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比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服务设施,其可用空间是可以通过安装分布式光伏,将资源转化为能源,来供交通系统自身来使用。从全球来看,近年来都开始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能院副主任、光电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昕宇分析说,在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国既有的建筑量很大,这些建筑有很多都是老房子,能耗很高,而能耗高就意味着带来的碳排放量很大。建筑领域要实现碳中和,整个建筑的思路就是减少需求的过程,降需求、降负荷,提升建筑设备与建筑本身的能效。通过降低采暖的需求,降低空调的需求,建筑如果再能利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能够抵消一部分对常规能源的消耗,把建筑对常规电力的需求降下来,就会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光伏与建筑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建筑的方针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不能把电站的观念直接放到建筑上来使用。建筑上使用光伏,需要企业在产品上做出改变,建筑师要从系统上进行设计,才能把光伏市场做大。张昕宇表示:“在碳中和的引领下,很多开发企业逐渐开始关注光伏建筑,包括很多建筑师也在关注这件事。如何在建筑上安装光伏,如何能够进一步降低能耗,这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个市场的前景很好,量也是非常大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建筑行业、光伏行业以及各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在碳达峰的背景下,对光伏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如何做好应对?陆川表示,企业更多是从供应链角度来管控风险。比如,光伏发展之后电力怎么消纳问题,这在我国是由电网公司加以解决,企业可以提供一定技术咨询。作为光伏行业的企业,从经营层面看,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链风险与需求的风险。“需求目前看起来不是一个短暂的问题,来自供应链的挑战更大。需要对行业趋势进行前瞻判断,不然在碳达峰过程中只看到需求的旺盛,没有看到供应的瓶颈。今年甚至未来几年,到底哪个环节会成为未来产业的瓶颈,这是光伏行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陆川分析说。(中国经济导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