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推行产业集群链长制、培育链主企业等措施,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补短板强化自主可控
“在产业短板补链方面,各地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介绍,例如,上海市深化提升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和设计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优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山东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行动,精准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短板。
在优势产业延链方面,各地围绕新兴市场机会,梳理新兴产业链图谱,积极推进优势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基础材料和装备,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增量市场。江西宜春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吸引一大批锂电新能源头部企业落户,逐步打造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从锂矿采选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的地级市;河北保定着力建设输变电装备世界制造基地、风电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光电产业智慧基地、新型储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氢能产业多元应用示范区,打造“保定・中国电谷”升级版。
赵刚表示,我国产业链“卡脖子”环节主要在前沿技术、高端基础制造工艺、高端装备、高端基础材料等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在产业链“卡脖子”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重要突破。
“今年以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实现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说。
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在传统产业升链方面,各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整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介绍,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减少了21.2%。随着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型制造模式已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实施。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通软总经理魏代森认为,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应以产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核心企业应借助自身产业优势,以供应链交易为核心,整合产业链资源建链、延链,构建动态、协同、智能、可视、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网状供应链体系,实现与生产服务商、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资产运营商的高效协作,在服务自身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产业平台服务。
绿色产业链蓬勃发展。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
抢占产供链竞争制高点
在新兴产业建链方面,各地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大胆推进技术和产业创新,积极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广东省布局半导体、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上海市推进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集群布局;福建宁德布局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内蒙古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产业;贵州省大力培育算力产业;等等。
“受海外技术限制、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仍将遭受很大挑战。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兼并重组,推动钢铁、建材等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运行效能;抢抓新兴市场机遇,加快拓展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在前沿技术、高端基础制造工艺、高端装备、高端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赵刚说。
关兵表示,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产供链竞争制高点。利用市场优势,优化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加快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来源:经济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