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光伏 > 行业要闻

央企发力新型储能 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制定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3-07-17 10:15:46
近年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6亿千瓦,同比增长19.5%,占全部电源装机的29.6%。

不过,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需要储能设施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从储能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不过,抽水蓄能选址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一般在8― 10年,且站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不足以满足我国对储能设施的需求。

相比之下,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受站址资源约束较小,布局相对灵活,基本不受地域限制,且建设周期较短,一般为6―24个月。因此,新型储能作为储能设施的另外一种选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在发展抽水蓄能的同时,央企在新型储能领域亦不断发力,在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央企的实力与担当。

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新型储能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得益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新型储能的发展也驶进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870万千瓦,新增装机超过450万千瓦,同比增长超过110%。

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对新型储能的发展予以了支持。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和抽水蓄能不同,新型储能分为多个技术路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为94.5%,压缩空气储能为2.0%,液流电池储能为1.6%,铅酸(碳)电池储能为1.7%,其他技术路线为0.2%。

再从2022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94.2%,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新增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占比分别达3.4%、2.3%,占比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能建所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杜忠明接受《国资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提速,新型储能的顶层设计,在项目管理、调度运行、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日趋完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型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当然,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新型储能原创技术能力仍需提升。杜忠明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产业。不过,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系统集成、调度运用、安全防护等方面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解决,部分技术装备仍需进口。

此外,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新型储能的标准体系,但随着新型储能技术迅速迭代、应用场景快速拓展,对现有标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加快通过试点示范和工程实践,尽快总结提炼形成一批急需的标准、规程、规范,让新型储能技术真正做到能用、好用、敢用。”杜忠明说。

能源央企布局发力新型储能赛道,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型储能发展需求的持续增大,央企不断加大新型储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力度,在新型储能各领域全面布局,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能源央企为主的中央企业,一方面与行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领域加速布局,另一方面,依托央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能源行业积累,在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自主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

近年来,国家电网聚焦新型储能材料装备、系统集成、规划布局、试验检测、运行控制等领域,累计投入超过6亿元,开展100余项课题研究,在高安全性能固态化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专用消防灭火系统、全钒液流电池电芯及集成关键技术、百兆瓦级系统集成、试验检测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为新型储能多元技术路线安全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制定专项支持措施,深化应用“新能源云”平台推进储能并网业务线上办理、透明服务,开发调度系统储能专用模块,加快大连全钒液流储能国家示范项目等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全力服务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同时,国家电网建立了统计分析机制,跟踪评估新型储能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持续性,更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南网储能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公司组建了储能科研院和储能科技公司,负责储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自主研发了10千伏高压并网储能系统,合作研发应用了沉浸式液冷储能系统。同时,积极布局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一批先进前沿储能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不断激发南方电网储能发展新动能。

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优化、设计、施工等领域,以中国能建为代表的央企充分发挥在火电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积累,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相关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空气储能能建方案,推动压缩空气储能向300兆瓦迈进。

央企还积极开展新型储能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

1月14日,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旭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项目成功并网。据了解,该项目是中国电建首个实现全过程参与设计、融资、建设、验收、投产的新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也是电建新能源集团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网侧共享新型电化学储能电站。

电化学储能电站采用电化学电池作为储能元件,可以对电能进行储存、转换及释放,相当于为电网加装一个大型“充电宝”。电网利用“削峰填谷”的调节原理,缓解高峰供电压力,将对改善宁夏地区电力供应和电网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5月26日,中国华能集团建设运维的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投产,这是我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唯一国家示范项目,也是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主设备均为国产首台套,标志着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由中国华能、中盐集团和清华大学三方共同开发,由华能江苏公司承担项目建设、调试和运维。项目储能、发电能力60兆瓦,储能容量300兆瓦时,投运后将为江苏电网提供±60兆瓦调峰能力,每年增加调峰电量约1亿千瓦时。

另据了解,目前中国能建在湖北应城、辽宁朝阳、山东泰安、甘肃酒泉等多地正在推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建设,可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储能的标准制定方面,央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电网推动成立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承担秘书处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累计完成21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36项团体标准发布,建成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支撑我国储能装备和产业发展。发布IEEE标准1项,发布IEC《大规模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白皮书》,编制IEC储能标准6项,提升了我国在储能领域的话语权。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承担了南方电网先进储能技术联合实验室、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的组建工作,建设了南方电网储能示范基地,编制了新型储能领域多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奠定了我国大容量电池储能电站设计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新型储能未来可期

面向未来,新型储能大有可为。

杜忠明告诉《国资报告》记者:“预计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有望超过5000万千瓦,结合系统需求统筹源网荷各侧科学布局。在电源侧,通过数字化、智慧化、一体化技术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充分协同、深度融合,加快‘风光水火储’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在电网侧,优选关键节点布局一批电力保供的新型储能,发挥顶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黑启动等功能。在用户侧,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等方式,提升负荷供电保障和自平衡能力,满足多元化、精细化、定制化用能需求。”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新型储能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国绿色能源生产能力进行测算,为确保实现“碳达峰”目标,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需要控制在60亿吨标煤以内。新能源仍将保持高速发展,预计2030年新能源装机超过17亿千瓦,占全部电源装机约43%,逐渐成为主体电源。

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进一步提速。而新型储能则将在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用户灵活高效用能等场景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技术装备,具有广阔的应用需求。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新型储能市场地位也初步明确。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多样、应用场景丰富,在现有电价和市场机制下,新型储能所创造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

围绕上述问题,央企根据自身的探索和实践,纷纷建言献策。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应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国家电网提出,完善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政策机制,丰富交易品种,提升补偿收益标准。研究出台电网侧独立储能容量电价,出台将替代电网功能的储能纳入输配电价疏导的实施细则。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进一步拉大峰谷价差,大力支持促进用户侧储能发展。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负责人表示,为推动新型储能加快发展,南方电网储能公司将加强与能源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门沟通,推动新型储能的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持续完善,助力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参与中长期、现货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新能源租赁等“灵活组合”的市场化交易模式,实现储能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新型储能领域属于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能源安全及国际技术竞争都有重要意义。杜忠明建议,中央企业要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和产业协同合作的组织者,带头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国资报告》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