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德州供电公司)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牵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探索出分布式光伏开发运营新路径,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效发挥央企“三个作用”。2023年,德州市新能源装机总量805.3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145.6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55.6%,成为东部沿海省份首个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0%的城市,提前12年实现电量主体地位转换。
完善政策研究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紧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总结分析新能源发展经验启示,构筑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政策矩阵。一是建立“内嵌式”规划机制。将服务新能源发展规划嵌入政府发展规划,科学编制新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配套电网项目、分布式光伏容量纳规统筹,滚动测算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政府合理安排新能源发展规模、布局和时序。二是建立“引导式”开发机制。积极向地方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出台《德州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接网技术规范》《关于切实做好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工作的通知》等制度规定,明确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设施、承担调峰消纳责任等一系列要求,充分发挥规范指引、政策牵引作用,全力服务新能源高效消纳。三是建立“联合式”研究机制。持续加强与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智库机构合作,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等重点课题研究,提出蜂巢式智慧电网形态结构,相关成果通过中电联鉴定并获“国际领先”评价。
创新管理运行模式,实现新能源高效消纳
创新构建“集中汇流”“群调群控”“云储能”分布式光伏开发运行管理模式,有效解决新能源并网限制和消纳难题,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提升5倍以上,相关做法写入《全国分布式光伏管理调研报告》《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并得到国家能源局公开推广。一是创新“集中汇流”开发模式。将传统分布式光伏分散低压接入改为整村汇集升压并网,突破乡村“发多用少”限制,通过“发、用分离”,实现富余电量向周边负荷较高区域统筹消纳,有效促进所发电量“全额上网、高效消纳”。二是创新“群调群控”运行模式。将分布式光伏“柔性调节”由“单个操作”优化为“集群控制”,通过对发电功率实时调节、配电网运行方式同步调整,统筹兼顾了“保安全”和“保消纳”的双重目标。三是创新“云储能”建设模式。在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的村庄配置储能,将分散建设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连接汇聚为“云储能”,参与大电网调峰和电力市场交易。四是创新村级低压直流供电新模式。接入分布式光伏、储能、车网互动充电桩、直流负荷4类典型用电场景,将原380伏交流低压配电网整体变换为750伏直流配电网,依托省级云主站和台区智能终端实时分析配变负载、光伏出力等数据,实现负荷平衡和功率互济。
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打造电网新质生产力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育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和调控能力。一是全面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开展创新“登高先行年”行动,建立创新卓越争先榜,开辟“职工创新加油站”,推动5项专利入选全国能源行业高价值专利。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发力,加强公司内外合作,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打通“柔性调节”技术壁垒。研发首套“5G+可信WLAN”多合一控制终端,融合5G通信终端、远动机、AGC和AVC控制的功能,打通自动化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多元协同管控平台数据链路,实现全场景整县光伏信息直采上传,为实现分布式电源“柔性调节”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创新研发“智慧电力流全景监测分析”平台。整合数据中台、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数据资源,构建县级负荷预测、风光功率预测及储能决策模型,成功研发“智慧电力流全景监测分析”平台,能够智能生成未来三天储能电站充放电策略,实现“新能源+储能”联合自主调节。庆云县实证显示,通过联合自主调节全县全天绿色电力就地消纳占比可以提升近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