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风采

从零起步到12.7亿千瓦,能源发展向“新”而行

中国电力报发布时间:2024-10-10 09:20:13

  七十五载风华正茂,这里是日新月异的中国——

  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犹如一股绿色洪流,席卷华夏大地,不仅深刻改变了我国的能源格局,更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西北戈壁熠熠生辉的光伏板,到东南海域迎风起舞的“大风车”,新能源的足迹遍布华夏,绘就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为能源转型提供澎湃动能。

  破茧成蝶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回望往昔,我国新能源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0.24亿吨标准煤,总发电装机18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不到8千瓦时。加快发展水电、保障电力供应,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解决生产生活能源短缺问题,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巨大动力。

  特别是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我国未雨绸缪,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上议事日程。

  从在农村组织推广沼气技术、进行基于小水电的农村电气化试点建设,到有计划地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着手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进行研究,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行者的智慧与汗水。我国的能源工作者开始追随世界的潮流,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之路。

  2006年1月,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我国新能源得以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蓄力成势,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风电、光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发电量稳步提升。

  截至2024年8月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为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达到40.7%。

  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持续较快提升,能源电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78.5%,装机比重持续提升,从2020年底的44.8%提高至2024年8月底的56.2%。我国能源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新增装机数据是反映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和活力的重要指标。

  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8%。其中,风电新增258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1.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16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连续4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在当年全国新增发电总装机中的占比均超过50%,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

  七十五载光阴见证,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从星星之火起步,终至燎原之势。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风电、光伏装机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不仅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产业飞跃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曾几何时,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还处于跟跑状态,依赖进口技术与设备。

  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看向风电领域,中国风电机组不断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单机容量屡创新高,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1986年,随着第一台商用化风电机组的正式运转,我国风电发展就此启航。从早期的几百千瓦级机组,到如今普遍采用的兆瓦级甚至十兆瓦级机组,风电机组的捕风能力和发电效率大幅提高。

  2024年上半年,多家企业成功完成了单机10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的吊装或测试工作,更有企业启动了单机15兆瓦级甚至更高容量陆上机组的研发;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启动发电,我国风电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海上风电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漂浮式风电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风电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更为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看向光伏领域,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中国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产业链体系。

  光伏技术水平领跑世界。产业化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新型晶体硅高效电池技术加速产业化,钙钛矿电池技术研究进展迅速。

  光伏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光伏设备实现低端向高端发展,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主要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

  发电系统技术不断优化。在黑龙江大庆、青海共和建成全球首个国家级光储实证实验平台、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发电实证实验平台。大量新技术被应用于光伏电站整体设计以及系统升级优化。

  此外,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贯穿于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绿色证书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为新能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新能源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

  绿色转型 从传统能源到“新”意满满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能源结构。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让新能源逐渐具备与传统能源相竞争的实力和条件。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发生巨大变革,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特别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推动能源革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在能源供给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河西走廊到青藏高原,再到黄河几字弯区域,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接连投产,在提高新能源供给能力、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的同时,彰显了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从江南水乡的“渔光互补”到茫茫戈壁上的“光伏治沙”,新能源产业“上山下海”全面开拓各种应用场景,将阳光与风力转化为清洁电能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新能源“走出去”步伐加快,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合作的亮丽名片。

  ——我国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贡献。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我国。我国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在能源消费侧,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绿色能源消费已蔚然成风,成为全民共识与时代趋势。

  城市乡间,新能源汽车静谧行驶,氢能大巴载客运行,宛如一道道流动的绿色风景线;太阳能路灯熠熠生辉,照亮夜归人的路;BIPV一体化设计与新能源智能温控系统相得益彰,低碳办公成新风尚。这一幕幕,共同绘就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画卷,预示着绿色未来正款款走来。

  新风绿能,未来已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号角,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

  来源:中国电力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